下书看 > 穿越明末,要怎么逆天改命 > 第100章 内忧外患的大明朝

穿越明末,要怎么逆天改命 第100章 内忧外患的大明朝

    风雨飘摇中的艰难抉择

    当朝廷收到宝山那十万火急的军情奏报时 。

    恰如置身于风暴的漩涡中心 。

    被各方汹涌而来的危机搅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 。

    朝堂之上 ,凝重的气氛好似铅云沉甸甸地压顶 。

    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 。

    诸位大臣们满脸愁容 ,神色慌张 。

    交头接耳间尽是对这末世危局的哀叹与无措 。

    往昔那沉稳与矜持的仪态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

    取而代之的是深陷困境的焦虑和恐惧 。

    崇祯皇帝面色苍白地高坐在龙椅之上 。

    眉头紧锁成一个深深的“川”字 。

    眼神中满是疲惫、忧虑与无奈 。

    手中紧紧握着宝山的信件 。

    那信纸都被他的汗水微微浸湿 。

    他的目光在信上反复游走 。

    心中犹如一团乱麻 。

    反复权衡着利弊得失 。

    此时的大明王朝 ,犹如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 。

    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 。

    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

    李自成在陕西卷土重来 。

    且正磨刀霍霍准备再度进攻河南 。

    其势力如燎原之火 ,迅速蔓延 。

    所到之处 ,地方官府纷纷瓦解 。

    朝廷的平叛军队屡战屡败 ,损失惨重 。

    那些曾经繁华的城镇如今已是满目疮痍 。

    百姓流离失所 ,哀鸿遍野 。

    李自成的军队纪律松散 。

    一路烧杀抢掠 ,抢夺了大量的粮食和财物 。

    进一步壮大了自身实力 。

    这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朝廷财政更加入不敷出 。

    百姓的生活也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

    与此同时 ,张献忠在南方地区频繁作乱 。

    烧杀抢掠 ,搞得民不聊生 。

    他率领的部队出没无常 ,犹如鬼魅一般 。

    在山林和城镇之间穿梭 。

    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

    朝廷不得不分兵去围剿 。

    这进一步分散了有限的兵力和资源 。

    使得朝廷在应对各方危机时更加力不从心 。

    而辽东的战事则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后金的威胁从未消散 。

    皇太极率领的后金铁骑勇猛善战 。

    屡屡突破明军防线 ,攻城掠地 。

    如今宝山在辽东的局势虽然看似有了一丝转机 。

    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

    一旦辽东防线被突破 。

    后金铁骑必将长驱直入 。

    大明的半壁江山将岌岌可危 。

    在这内忧外患的绝境之中 。

    崇祯皇帝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大明的生死存亡 。

    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导致整个王朝的崩塌 。

    他的内心犹如被千万根钢针刺痛 。

    痛苦而又纠结 。

    一时之间难以抉择究竟该将这有限的兵力和资源优先投向哪一方 。

    朝堂之下 ,大臣们分成了几个阵营 。

    各执一词 ,争论不休 ,互不相让 。

    一派大臣坚决主张全力围剿李自成 。

    他们言辞激烈 ,声泪俱下 。

    以兵部尚书为首 。

    他上前一步 ,痛心疾首地说道 :“陛下 ,李自成乃心腹大患 。

    如今其在陕西一带势力愈发壮大 。

    且意图再度进犯河南 。

    若不及时剿灭 ,必将危及中原腹地 。

    进而威胁京城安全 。

    我大明之根基在中原 。

    当务之急应是调集大军 。

    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彻底镇压 。

    以绝后患 。

    至于辽东战事和张献忠之乱 。

    可暂且采取守势 。

    待内乱平息 ,再集中精力应对不迟 。”

    另一派大臣则力挺优先支援辽东 。

    他们神情激昂 ,慷慨陈词 。

    强调后金的狼子野心和巨大威胁 。

    若不及时遏制后金的扩张势头 。

    让其在辽东肆意发展 。

    日后必将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 。

    且宝山的计划看似可行 。

    若能成功奇袭沈阳 。

    将极大地打击后金的士气和实力 。

    甚至有可能扭转整个辽东战局 。

    这派以首辅大臣为代表 。

    他拱手说道 :“陛下 ,后金久怀觊觎之心 。

    屡屡犯我边境 。

    如今宝山将军在辽东有此破敌良策 。

    若不给予支持 ,错失良机 。

    恐辽东不保 。

    一旦辽东沦陷 。

    后金必将得寸进尺 。

    我大明的半壁江山将拱手让人 。

    相较之下 ,李自成和张献忠不过是疥癣之疾 。

    可先派部分兵力牵制 。

    待辽东局势稳定 ,再回师剿灭不迟 。”

    还有一派大臣则提出了折中的方案 。

    建议朝廷同时对李自成、张献忠和后金采取一定的军事行动 。

    但在兵力和资源分配上尽量平衡 。

    避免顾此失彼 。

    他们认为 ,虽然两边的局势都很危急 。

    但大明毕竟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庞大的军队 。

    只要调度得当 。

    或许能够在三条战线上都稳住局面 。

    等待转机 。

    一位资深的阁老缓缓说道 :“陛下 ,如今之势 。

    犹如身处三线作战之困境 。

    但我大明国祚绵延 。

    并非毫无应对之策 。

    可令部分精锐之师支援辽东 。

    配合宝山将军的奇袭行动 。

    同时调遣部分兵力加强河南等地的防御 。

    抵御李自成的进攻 。

    再派一支军队前往南方 。

    围剿张献忠 。

    如此方能在这艰难时局中 。

    维持住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

    崇祯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争论 。

    心中愈发烦躁 。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 。

    怒喝道 :“够了!尔等吵吵嚷嚷 ,却无一个切实可行之策 。

    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我大明江山在这内忧外患中崩塌吗?”

    一时间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

    大臣们纷纷低下头 。

    不敢直视皇帝那愤怒的目光 。

    崇祯皇帝揉了揉太阳穴 。

    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

    他深知此刻的决策关乎着大明的命运 。

    必须慎之又慎 。

    就在朝廷为这些难题争论不休时 。

    薛岳率领的新军抵达了山海关 。

    这本是一丝希望之光 。

    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薛岳与吴三桂正在商量出兵事宜 。

    然而吴三桂却因爱惜自己的羽毛 。

    担心出兵会损耗自己的实力 。

    始终按兵不动 。

    吴三桂心中暗自盘算着 。

    如今局势混乱 。

    各方势力都在为了自身利益而争斗不休 。

    他若轻易出兵 。

    万一遭受重创 。

    自己辛苦积攒的实力必将大打折扣 。

    到时候在这乱世之中便再无立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