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明末,要怎么逆天改命 > 第205章 多尔衮绕道宣府

穿越明末,要怎么逆天改命 第205章 多尔衮绕道宣府

    大同府城外,多尔衮率领的蒙古大军仿若一片遮天蔽日的乌云,气势汹汹地压境而来。

    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营帐,密密麻麻地连绵数里,

    如同一道森然的铁箍,将整个大同城紧紧围困,水泄不通。

    这场惊心动魄的围城之战,已然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

    硝烟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座城池。

    城中,孙传庭和卢象升神色凝重地屹立在城墙上,

    他们身着的铠甲在晨曦中泛着冷硬的光,

    仿佛是这座城市最后的守护者。

    二人的目光越过雉堞,望向城外那漫山遍野、如蚁群般密密麻麻的敌军,

    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

    但在那忧虑的深处,却依然燃烧着一丝坚毅不屈的火焰,

    宛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虽光芒微弱,却从未熄灭。

    薛岳则在一旁焦躁地来回踱步,

    他的脚步急促而沉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众人的心尖上。

    心急如焚的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大声说道:“孙将军、卢将军,

    我们怎能如此坐以待毙!让我带兵出城去,与那多尔衮的军队拼个你死我活,

    我就不信杀不出一条血路来!”

    他的声音因急切而变得沙哑,却充满了一往无前的渴望与决然,

    双手紧紧地攥成铁拳,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

    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敌阵中纵横驰骋、杀敌无数的场景。

    王子豪站在一旁,无奈地抬手扶额,脸上露出一丝苦笑:“这小子,

    莫不是被建功立业的念头冲昏了头脑?眼下出城迎战,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我们此刻必须沉住气,等待援军,保存实力才是重中之重。”

    他深知,在这敌众我寡、局势危急的时刻,

    任何贸然的行动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一旦出城失利,不仅会折损宝贵的兵力,

    还可能会让整个战局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影响到大明的国运。

    孙传庭微微皱起眉头,目光转向薛岳,眼神中透露出冷静与沉稳:“薛将军,

    你的勇气着实可嘉,本将深感钦佩。然而,此刻出城绝非明智之举。

    据可靠情报,我们只需再坚守几日,辽东京师的援军便能如期赶到。

    届时,我们里应外合,两面夹击,便能将这些蒙古鞑子一举围歼,这才是上上之策。”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犹如洪钟般在众人耳边回响,

    作为久经沙场、历经百战的将领,

    他清楚地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等待援军是最为稳妥、最为明智的选择,

    唯有如此,方能在这绝境中寻得一丝生机。

    卢象升也重重地点头表示赞同:“孙将军所言极是。

    多尔衮的兵力强盛,且来势汹汹,我们若贸然出城,

    只会陷入他们的重重包围之中,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如今城中粮草充足,士兵们也士气高昂,

    只要我们坚守阵地,严阵以待,等待援军到来,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颗定心丸,

    给周围的将士们带来了一点希望与信心,

    让他们原本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了一些。

    薛岳虽然心中满是不甘,但也明白两位将军的话有理有据,

    他咬了咬牙,狠狠地说道:“好吧,那我就再等等。

    但若是援军迟迟未到,我们也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突围。”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倔强与不甘,

    虽然暂时听从了指令,但心中仍在暗自盘算着其他的应对之策,

    时刻准备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同城内的明军将士们日夜坚守在城墙上,

    他们的身影如同雕塑般坚毅,不眠不休地密切关注着城外敌军的一举一动。

    他们不辞辛劳地不断加固城防,搬运巨石、修缮城墙,

    将一袋袋的沙袋堆积在城垛旁,为即将到来的攻击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城中的百姓也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

    他们虽然手无寸铁,但却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为将士们送水送饭,照顾伤员,协助他们共同敌抗外敌,

    展现出了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伟大精神。

    而多尔衮的军队则不断地对大同城发动猛烈的攻击,

    他们用云梯搭起一座座通往死亡的桥梁,

    投石车抛出的巨石如雨点般砸向城墙,

    试图突破明军的防线。

    但每次都被明军将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顽强地击退,

    城下很快便堆积如山,留下了无数敌军的尸体,

    鲜血将大地染成了一片触目惊心的红色。

    就这样,大同城在明军的坚守下,依然屹立不倒,

    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傲然挺立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

    而薛岳也在漫长的等待中逐渐冷静下来,

    他开始与孙传庭、卢象升一起,凭借着多年的作战经验和智慧,

    深入地商讨更加完善、更加周密的作战计划,

    准备在援军到来之时,给予蒙古鞑子致命的一击,

    让他们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这日,晨曦的微光刚刚轻柔地洒在大同城外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

    多尔衮便早早地起身,走出营帐。

    他身姿挺拔,却难掩脸上的疲惫与无奈。

    他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远处那座屹立不倒的大同城,

    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深深的无奈和决绝。

    他心中清楚,经过这几日的围城强攻,

    大同城的明军防御之顽强远超他的想象,

    尽管自己的大军人数众多、攻势猛烈,如汹涌的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

    但这座城池却始终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傲然挺立,

    让他难以逾越,每一次的进攻都如同撞在坚硬的礁石上,无功而返。

    “传令下去,全军集合!” 多尔衮猛地转过头,大声喊道,

    声音在空旷的草原上回荡,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惊起了一群栖息在草丛中的飞鸟。

    很快,蒙古大军迅速集结完毕,

    马蹄声阵阵,如雷鸣般响彻云霄,

    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弥漫在空气中,一片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仿佛是死神即将降临的前奏。

    “诸位将士,” 多尔衮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矫健,威风凛凛。

    他挥舞着马鞭,指向南方,向众将士宣布了他的新决策:“这大同城防守严密,

    我们虽围困多日,但一时也难以攻破。

    若继续在此僵持,恐会失去我蒙古铁骑的机动性优势。

    如今,我们改变战略,绕过这大同城,直逼宣府!”

    他的声音坚定而果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与决绝,

    仿佛已经看到了宣府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沦陷的场景。

    蒙古将士们听闻此言,虽然心中有些许疑惑,

    但多年来对多尔衮的信任以及对战争的本能渴望,

    让他们迅速调整状态,准备跟随主帅踏上新的征程。

    他们整齐地排列着队伍,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狂热的光芒,

    等待着出发的命令,仿佛一群即将奔赴狩猎场的饿狼,

    迫不及待地想要撕咬猎物。

    随着多尔衮的一声令下,蒙古大军如潮水般涌动起来,

    开始向着大同城的西侧迂回前进。

    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绵延数里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宣府的方向疾驰而去,

    大地在他们的马蹄下颤抖,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灾难而哭泣。

    而此时的大同城内,孙传庭、卢象升和薛岳等明军将领站在城墙上,

    望着蒙古大军离去的方向,心中既感到一丝庆幸,又涌起一股担忧。

    “这多尔衮老奸巨猾,他此番离去,想必是另有图谋。” 孙传庭皱着眉头说道,

    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他的双手紧紧地握住城垛,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

    仿佛想要从这冰冷的石头中汲取力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卢象升微微点头,说道:“不错,我看他定是发现大同难以攻克,

    便想寻找我大明防御的薄弱之处。

    这宣府,兵力相对较少,防御工事也不及大同,

    恐怕会有危险。”

    他的声音低沉而沉重,仿佛是在为宣府的命运而叹息,

    心中暗自盘算着应对之策。

    薛岳握紧了拳头,满脸怒容:“这蒙古蛮子,如此狡猾!

    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当立刻向宣府派出援军,不能让他们得逞!”

    他的声音因愤怒而变得高亢,眼中燃烧着熊熊的怒火,

    恨不得立刻率领大军追上蒙古人,将他们斩尽杀绝。

    孙传庭沉思片刻,说道:“薛将军莫急,我们需先派人快马加鞭向朝廷禀报此事,

    请求朝廷速派援军前往宣府支援。

    同时,我们也可挑选一支精锐骑兵,悄悄地跟在蒙古大军身后,

    寻找时机对他们进行骚扰和突袭,打乱他们的部署。”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冷静与睿智,在这危急时刻,

    迅速做出了决策,试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众人商议已定,便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一方面,信使快马加奶向京城飞驰而去,

    他们身着轻便的铠甲,手持马鞭,在马背上飞驰,

    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向着崇祯皇帝报告蒙古大军的动向,

    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做出反应,派遣援军支援宣府;

    另一方面,薛岳亲自率领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骑兵,

    悄悄地跟在了蒙古大军的身后。

    他们身着黑色的夜行衣,马蹄裹上了厚厚的棉布,

    尽量不发出一丝声响,宛如一群幽灵,

    准备寻找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击,给蒙古人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

    而此时的宣府,城中的百姓和士兵们还未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机。

    他们依旧像往常一样,过着平静而祥和的生活,

    对于蒙古大军的突然来袭毫无防备。

    宣府的城墙上,士兵们稀稀拉拉地值守着,

    他们有的打着哈欠,有的在闲聊,完全没有想到,

    一场暴风雨即将降临在这座看似宁静的城池之上,

    即将打破他们的平静生活,将他们卷入一场残酷的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