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明末,要怎么逆天改命 > 第41章 商量赔偿

穿越明末,要怎么逆天改命 第41章 商量赔偿

    晨曦的微光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层。

    洒在盛京巍峨的宫殿之上。

    却未能驱散那弥漫在朝堂内的阴霾。

    龙椅之上,皇太极面色凝重。

    双眉紧锁,眼神中透着深深的无奈与忧虑。

    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今日召集尔等。

    乃是商议那李云索要赎金一事。

    岳托与三千将士被俘,此乃我大清之痛。

    李云那贼子竟狮子大开口。

    索要三百万两银子和一万匹战马。

    朕想听听诸位的高见,这赎金,当如何处置?”

    话音刚落,朝堂之下顿时议论纷纷。

    犹如炸开了锅。

    一些大臣面露难色。

    交头接耳地小声嘀咕着。

    权衡着利弊得失。

    而另一些则满脸愤慨。

    似乎对李云的行径感到无比的愤怒与不齿。

    代善站在朝堂一侧。

    双唇紧闭,目光呆滞地望着前方。

    一言不发。

    他的脸庞显得格外憔悴。

    几日来的担忧与煎熬清晰地刻在了脸上。

    眼神中透着深深的痛苦与无奈。

    他心中明白,此事关乎大清的颜面与岳托的生死。

    可这巨额的赎金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虽心急如焚,但在这朝堂之上。

    却不知该如何抉择。

    只能沉默不语,暗自祈祷着能有一个妥善的解决之法。

    多尔衮则满脸涨得通红。

    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上前一步,大声说道:“皇上,臣万万不能同意这赎金之事!

    我大清铁骑纵横天下,何时受过这等要挟?

    若是答应了李云这无耻的要求。

    我大清的威严何在?颜面何存?

    臣愿即刻率军出征,踏平李云那贼窝。

    将岳托和将士们救回来。

    也让那李云知道,我大清不是好欺负的!”

    多尔衮的声音在朝堂内回荡。

    充满了力量与决心。

    不少年轻气盛的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多尔衮的话刚落音。

    便有几位老臣站了出来。

    其中一位颤颤巍巍地说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冲动啊!

    岳托将军和将士们的安危固然重要。

    但如今我大清刚刚经历战事。

    元气尚未恢复。

    若再贸然出征,万一有个闪失。

    恐怕会危及我大清的根基啊!

    这赎金之事,虽屈辱,但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

    可保一时之安稳。”

    此言一出,朝堂内又是一阵嘈杂的议论声。

    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有人认为尊严不可侵犯,必须以武力解决。

    而有人则担心战争的后果,主张妥协求全。

    皇太极静静地坐在龙椅上。

    听着大臣们的争论。

    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

    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他深知此事的复杂性与敏感性。

    无论是战是和,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他的目光在代善和多尔衮等人的脸上一一扫过。

    试图从他们的表情中找到一些启示和答案。

    但此刻,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与想法之中。

    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若铅云压顶。

    大臣们面面相觑,争论之声此起彼伏。

    却始终僵持不下,难寻一个万全之策。

    就在众人争执不休之际。

    范文程稳步出列。

    他身着一袭藏蓝色朝服。

    神色凝重而肃穆。

    向皇太极深施一礼后,沉稳开口:“皇上,臣以为此番赎金,非付不可。

    当下方方面面之形势,犹如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

    将我大清困于其中。

    岳托将军及那三千将士。

    皆是我大清军中精锐之骨干。

    他们的生死存亡,绝非仅仅关乎一场战事之胜负。

    实则与我大清之军心、民心紧密相连。”

    范文程微微顿了顿。

    目光扫过朝堂众人。

    见众人皆在凝神倾听。

    便继续说道:“若因眼前之困境而拒绝李云的索求。

    一旦致使这三千将士蒙难。

    其后果不堪设想。

    届时,我大清军队之士气必将遭受重创。

    如大厦将倾,土崩瓦解之势恐将难以挽回。

    而那些将士的亲眷,满心期待着亲人归来。

    却盼来噩耗,其痛心疾首之状。

    亦会如涟漪般在民间扩散开来。

    民心惶惶,国家之根基也会随之动摇。

    我大清历经艰辛,方有今日之局面。

    怎能因一时意气而将这来之不易的根基毁于一旦?”

    皇太极端坐于龙椅之上。

    面色阴沉如水。

    双手紧紧攥着龙椅扶手。

    指节泛白,仿佛要将那扶手捏碎。

    他的内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

    范文程的字字句句皆如重锤。

    狠狠地敲击在他的心坎之上。

    他何尝不知此事的严重性?

    那三千将士的性命,背后是三千个家庭的殷切期盼。

    若弃之不顾,军心民心必然大乱。

    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结果。

    然而,当他的思绪触及那笔巨额赎金时。

    眉头便不由自主地拧成了一个深深的 “川” 字。

    三百万两银子和一万匹战马。

    这对于当下的大清而言,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国内的财政状况本就捉襟见肘。

    各处的民生工程亟待推进。

    这赎金一旦支出,整个国家的经济必将陷入困境。

    百姓们的生活也会雪上加霜。

    这个年关,恐怕将是异常艰难,民怨或许也会随之滋生。

    但皇太极忽然想起。

    此次南入关劫掠,虽未达预期目标。

    却也抢得白银七十多万两。

    这一笔银子,虽无法完全填补赎金的缺口。

    但也能解燃眉之急,缓解部分压力。

    想到此处,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之光。

    皇太极的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之上的每一位大臣。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各种情绪:有期待,有焦虑,有愤怒,亦有无奈。

    这些臣子们,或为大清的尊严据理力争。

    或为自身的利益权衡得失。

    但在这一刻,皇太极深知。

    他作为大清的掌舵人,必须做出一个足以影响国家命运走向的艰难抉择。

    良久,皇太极缓缓起身。

    他的身姿依旧挺拔,却难掩眼中的疲惫与决绝。

    他目光坚定地环顾四周。

    沉声道:“诸位爱卿,朕心意已决。

    这赎金,朕会设法筹措,予以赔付。

    此次南入关抢得的七十多万两白银。

    可先作为一部分赎金支付。

    余下部分,朕即刻命人全力筹措。

    同时,加强盛京及周边地区的防御部署。

    以防李云再生事端。

    诸位爱卿当齐心协力,共度此难关。

    若有懈怠者,朕绝不轻饶!”

    大臣们纷纷跪地领旨。

    齐声高呼:“皇上圣明!”

    然而,那高呼之声中,却也隐隐透着几分沉重与忧虑。

    皇太极缓缓挥了挥手,示意大臣们退下。

    待众人离去后,他独自站在空旷的朝堂之中。

    望着殿外那阴沉的天空。

    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一决定,犹如一把双刃剑。

    虽暂时缓解了人质危机。

    但也给大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诸多未知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