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 第345章 明清科举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第345章 明清科举

    “同时,在教育体系上面,也要进行一定的改良才行。”

    “以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明清时期举例。

    当时一共分为了童生试、乡试、会试与殿试这么几个等级制度。

    童生试是科举的入门,包括有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通过者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这才算正式获得了科举的资格。

    之后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的省城,也被称作秋闱,中试者称举人,至于会试,也叫春闱,一般都在乡试次年春京城由礼部主持,中试者称“贡士”。

    至于最后的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确定进士排名,分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听上去,是不是已经觉得很完备了?”

    说到这里,姜饼笑着问了一句。

    众人沉思点头。

    确实,以他们的眼光来看,这已经比他们现在的科举规模宏大了不知多少,正规了不知多少,哪怕完全照搬,拿到唐朝也是足够用的。

    见他们点头,姜饼忍不住一叹。

    说实话,如果只是一般的皇帝,到这里就足够用了。

    可眼前几人毕竟都不是一般人。

    他们的野心,可不只满足于此。

    姜饼继续道:“也不要怪我打击你们,虽然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确实是僵化了思想,但不得不说,人家这科举各方面的制度就是比你们大唐要好。

    就拿防舞弊措施来说。

    他们采用糊名誊录,隐藏考生信息并誊写答卷,防止笔迹辨认。

    并且还是锁院制,考官考生隔离,减少舞弊。

    在考生进场前还会严格搜检,防止夹带等。”

    说到这里,李世民几人不由的都有些羞愧。

    扪心自问,在他们大唐能做到这种程度吗?

    仔细想想,似乎是没有。

    哪怕是从隋朝时期就开始了的科举,可在大唐,依旧是世家子弟在朝中为官做宰者多。

    不是说寒门没有当官的。

    但大部分都是小官。

    至于那些连寒门都算不上的破落户,一辈子都是土里刨食的命,哪里有什么机会做官呢。

    这样想来,他们引以为傲的大唐,真的有太多太多不足之处了。

    看着他们露出反思之色,姜饼微微一笑,接着道:

    “这个时期的科举的确让很多平民百姓都见到了上升的渠道,虽然可能受限于经济条件,但这比起大唐那种没有一丝希望的情况,也好上太多太多了。

    如果说让我评价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我认为好的导向一定是有的,他具备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促进了文化传承。

    但危害同样存在,当时的八股文极大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一切考试的题目都离不开四书五经,这未免太过脱离实际,导致那些脱颖而出的人或许会做文章,却不一定能够做官做事!”

    这话却让众人都沉默了。

    果然,别人看不上的东西,在他们眼中竟然已经是很好的存在了么?

    没错。

    对于李家众人而言,哪怕是被姜饼带着几分嫌弃的语气来批判的八股取士,对于李唐王朝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想到这,他们心中难免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同样的,他们也很幸运,正因为来到了这里,见识了在他们那个时代无法见到的一系列东西,这才能让眼界得到增长。

    直到此刻,李隆基总算知道了祖宗们口中说的要带自己来长长见识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短短时间内他了解到的东西,甚至比他前半辈子都要多。

    “我用一句相对官方的话来结尾,明清科举制度是帝制时代人才选拔的典范,其严密性与局限性并存,既推动了社会流动与文化统一,也因僵化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最终在时代变迁中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制度,才算最好的呢?”

    李建成忍不住询问。

    姜饼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

    “没有人能得出结论,说是哪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最好的,我只能说,在我们的时代,是相对较为完善的制度。

    我要说的正是基于此,你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

    听到这,众人连忙如同小鸡啄米般点头。

    “和你们古代的科举不同,你们是为了选拔官员,而现代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全面发展。

    我们的基本结构分为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这三者有着明显的区分。

    就拿义务教育来说,这是国家规定的,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的教育,通常是小学和初中阶段,我那会儿称之为九年义务教育。

    其目的是为了普及基础文化知识,培养基本公民素质,保障全民教育公平……”

    “等一下!”

    姜饼话还没话说完,就被众人惊愕的打断。

    “姜先生,你刚才说的义务教育,说是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

    李世民用古怪的语气询问。

    “昂,对啊。”

    姜饼却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点了点头。

    这话一出,别说是李家众人了,就连在一边旁听的曹操和李白也瞪大了眼睛。

    这怎么可能?

    李家众人喃喃自语。

    就拿大唐来说,识字的人可比不识字的人多的多的多。

    这是因为除了世家和少部分的寒门外,其他人几乎没有什么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自然也不存在识字一说。

    一个村子中,能完整的写出自己名字的那个人,都算是文化水平高者了。

    他们不敢想象,假如大唐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可是,如果有人的家庭情况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孩子读书呢?”

    “这话就错了!”

    姜饼摇头:“你们没明白,我说的义务教育是什么,这指的是由国家提供,根本不需要你出什么费用,顶了天就是一点学杂费,这在我们那个时代来说,不是什么难以承担的费用。”

    嘶~

    只一句话就让众人心惊无比。

    原来,未来恐怖到了这种程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