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参谋 第8章 宁完我 | 历经挫折却不屈不挠的清初得力谋臣
热门推荐:
本想躺平看坟,非逼我成神
都市:女儿的校花闺蜜爱上我
深宫谋:娇宠贵妃翻身做皇后
南明崛起
火影:要什么查克拉我只有钢化膜
大明:干嘛老朱?我大姨马皇后!
身为黑暗奥:揍光之巨人很合理吧
这个败犬物语果然有问题
穿越古代黄土高原种田养家日常
他是皇太极的得力谋臣,以卓越的才学入文馆,定官制、辨服色,为稳固政权出谋划策。他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推手,满清入关后,担任修史重任,翻译经典着作,让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相互交融。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一心维护朝廷秩序,用铮铮铁骨,守住为官的底线与正义。他虽然才华出众,但他的直爽和对权力的过度渴望,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受挫,仕途充满了坎坷。
他就是历经挫折却不屈不挠的满清大学士——宁完我。
宁完我,字公甫,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后金、清初大臣,皇太极的得力谋士。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
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宁完我出生在辽东辽阳,是明末辽阳的边民。宁完我虽然出身平凡,却饱读诗书,精通文史,对古今之事有着深刻的见解。
万历后期,官员贪污受贿成风,政治体制内部派系林立,党争激烈。这种政治环境导致了政府决策效率低下,行政机构瘫痪,无法有效应对社会问题和边疆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努尔哈赤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将松散的女真部落凝聚起来。随着势力不断壮大,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成为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强大势力。
天命年间,宁完我被后金俘虏,成为萨哈廉的包衣,后隶属于汉军正红旗。不过《清史稿》的说法是宁完我主动归附努尔哈赤,但这种说法从宁完我在萨哈廉府中做仆役来看明显是不靠谱的,大概率是因为后来宁完我的官职越做越大,史书对其进行了修饰。
在萨哈廉的府邸中,宁完我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他对古今兴衰、政治得失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声名逐渐在府邸中传开。
公元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后金大汗皇太极听说宁完我精通文史,便将他召入宫中,入值文馆。文馆是后金政权中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机构,负责翻译书籍、起草文书、参与政治决策等重要事务。能够进入文馆,意味着宁完我有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在文馆中,宁完我主要负责翻译满汉典籍。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对满汉两种语言的精通,将许多重要的汉族典籍翻译成满文,为后金政权的统治者提供了了解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的重要途径。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帮助后金统治者更好地理解了汉族的文化和思想,也为后金政权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宁完我进入宫廷之后,还展现出了他的知人之明和重朋友之谊。他积极向皇太极推荐了很多自己了解的有才俊之士,鲍承先就是其中的一员。宁完我与鲍承先之间的关系,堪称一段堪比管鲍之交的佳话。
鲍承先原是明朝副将,在万历年间就已官至参将,投降后金后,仍被授为副将。他出身将门,世袭武职,在军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皇太极率军伐明时,鲍承先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由龙井关入关进攻马兰峪,成功招降其守将。到达北京城下后,他又招降了明朝的牧马厂太监,获得了许多明朝战马,因忠于后金而备受赞誉。
宁完我看中了鲍承先的忠诚和军事才能,认为他能为后金政权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于是将其推荐到文馆任职。从此,鲍承先开始参预后金统治集团的军政大事,与宁完我一同在文馆中为后金政权出谋划策。鲍承先在文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逐渐成为后金政权中的重要人物。他与宁完我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深厚,两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为后金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宁完我的这些举动,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也赢得了皇太极的赏识和信任。皇太极对宁完我非常满意,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久之后,宁完我就被授为参将,标志着他在军事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
公元1630年,后金天聪四年。清军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成功攻克了永平。永平位于战略要地,其归属对于后金政权的扩张和稳定至关重要。然而,新占领的地区往往局势不稳,民众人心惶惶。为了安抚当地民众,稳定局势,后金政权派遣宁完我与满达海一同前往永平宣谕安抚民众。
宁完我深知民众的恐惧和不安源于对未知的担忧和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因此,他在前往永平的途中,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安抚民众。到达永平后,宁完我用温和的语言向民众解释后金政权的政策和意图,让他们明白后金政权是为了实现天下太平,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还向民众承诺,后金政权将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会对他们进行肆意的掠夺和伤害。
在安抚民众的过程中,宁完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民众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他组织人力物力,帮助民众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让他们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他还关注民众的生计问题,鼓励他们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在他的努力下,永平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民众的恐惧和不安也逐渐消散。
此次安抚行动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宁完我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也为他赢得了民众的赞誉和信任。他的成功经验也为后金政权在其他地区的统治提供了借鉴,让后金政权更加注重对民众的安抚和治理。
随后,宁完我又跟随清军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在攻克大凌河的战役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清军出谋划策,协助清军成功攻克了大凌河。在招抚察哈尔的过程中,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察哈尔部归降后金。这些军事行动的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宁完我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威望,他因功被授为世职备御,这是对他在军事领域杰出表现的高度认可。
公元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后金政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宁完我挺身而出,上疏请求定官制、分服色。
在这份上疏中,宁完我首先阐述了国家设官定职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古以来,国家设立官职并非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铺张,而是为了确保国家事务能够得到有序的管理。他指出,为了防止国事混乱,需要设置六部分别管理不同领域的事务,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户部负责财政和税收,礼部负责礼仪和文化,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这些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国家的运转。
为了避免六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私的情况,宁完我建议设置六科进行监察。六科的职责是对六部的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官员滥用职权,确保权力的公正行使。一旦发现六部官员有违法违纪行为,六科有权进行弹劾和纠正。
为了启发帝王的心智,使帝王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宁完我还建议设置馆臣。馆臣作为帝王的智囊团,负责为帝王提供各种建议和意见,帮助帝王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分析现实,为帝王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此外,宁完我还强调了设置通政一职的重要性。通政的职责是负责下情上达,使帝王能够及时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百姓的诉求。如果没有通政这一官职,下情就会被阻塞,帝王就无法了解真实的民情,从而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谈到言官制度时,宁完我认为,设置言官是自古以来帝王明目达聪、监察百官、掌控舆情的重要手段。言官可以纠正帝王和官员的过失,对朝廷的政治生态起到积极的监督和调节作用。他以明朝为例,指出明朝虽然纲纪败坏,但这并不是言官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明朝君主是非不分,未能正确发挥言官的作用。
宁完我还对当时后金政权中的 “笔帖式” 制度提出了批评。他指出,“笔帖式” 在明朝被称为 “书房”,但朝廷不能仅仅设置书房,因为那里官员和读书人杂居而处,名分等级没有明确规定,容易导致管理混乱。他建议朝廷明确 “笔帖式” 的职责和地位,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分服色方面,宁完我认为,当时满汉官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官由于不通满语,常常受到满官的怠慢,这严重挫伤了汉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后金政权的团结和发展。因此,他建议制定服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满汉官员,以避免这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宁完我的这份上疏,内容全面、分析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皇太极接到上疏后,认为宁完我的建议非常正确。于是,皇太极下令朝廷将宁完我建议的内容依次施行。
定官制、分服色等措施的实施,使后金政权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政治秩序更加稳定。官员们的职责更加明确,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解,政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增强。这些措施为后金政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宁完我的建言,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他敢于直言,针对后金政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得到了皇太极的高度认可和采纳。从此,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了皇太极身边的重要谋士。
公元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宁完我向皇太极呈上了一份意义深远的上疏,深入剖析了当时的军事局势和军队内部存在的问题。在这份上疏中,宁完我言辞恳切,态度真诚,展现出了他对后金政权的忠诚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
宁完我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他引用“千里而战,虽胜亦败”向皇太极阐述了长途奔袭的弊端。他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后金军队若进行千里征战,不仅会面临粮草供应的困难,还会使士兵疲惫不堪,战斗力下降。即使最终取得胜利,也可能因损耗过大而无法巩固战果,反而给自身带来隐患。这一观点体现了宁完我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他明白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除了分析军事策略,宁完我还对军队内部的贪墨堕落习气表达了深切的担忧。他直言这种不良风气大体始于先帝太祖之时,如今已经到了必须矫正的关键时刻。军队中的贪腐行为不仅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还会破坏军队的纪律和士气,导致士兵对战争失去信心和热情。在战场上,贪腐的将领可能会为了私利而不顾士兵的死活,导致作战计划的失败;在平时,贪腐的行为会使士兵们感到不公平,从而影响他们的训练和战斗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宁完我以大军分军驻防为例,阐述了贪墨堕落习气可能带来的后果。他指出,如果军队在分军驻防时出现贪腐问题,那么各部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将变得极为困难,即使是像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天才,也难以在这种情况下指挥作战。他强调,军队的纪律和团结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而贪墨堕落习气的存在,无疑是对军队纪律和团结的严重破坏。
在关注军队内部问题的同时,宁完我也没有忽视外部的威胁。他敏锐地察觉到,明军依然对后金虎视眈眈,而祖大寿率领的宁、锦疲败军队,更是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发动攻击。祖大寿是明朝的重要将领,他在宁锦之战中表现出色,对后金政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宁完我担心,祖大寿可能会利用后金军队的弱点,发动突然袭击,给后金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他提醒皇太极,必须高度警惕明军的动向,加强防御,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宁完我的这份上疏,如同一剂猛药,直击后金军事的要害。他的分析全面而深刻,既指出了军事策略上的问题,又揭示了军队内部的腐败现象,还对外部威胁进行了准确的判断。皇太极接到上疏后,对宁完我的观点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对后金的未来产生严重的影响。于是,皇太极开始整顿军队纪律,加强军事防御,以应对明军的威胁。
同年,皇太极做出了率军讨伐察哈尔的重要决策。然而,宁完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此时应该先图山海关,回军时再攻克锦州,于是上疏进谏。
宁完我指出,大凌河的降兵局势尚不稳定,他们的心思难以捉摸,随时可能出现逃跑或反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贸然率军西征察哈尔,无疑会让后方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一旦降兵发生变故,后金军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这对后金政权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山海关作为明朝防御后金的重要关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连接关内和关外的咽喉要道,一旦后金能够夺取山海关,就能够切断明朝与东北地区的联系,从而对明朝形成战略包围。此外,山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夺取山海关后,后金可以将其作为前进的基地,进一步向明朝内地推进。
在回军攻克锦州的问题上,宁完我也有着自己的考量。锦州是明朝在辽东的重要军事据点,战略地位同样重要。攻克锦州,可以削弱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巩固后金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同时,锦州位于辽西走廊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通道。夺取锦州后,后金可以更好地控制辽西走廊,为日后的南下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四月,后金军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向西越过大兴安岭,逼近都勒河。此时,侦察到林丹汗将要向西逃走。宁完我与同值文馆的范文程、马国柱一起,再次上疏重申以前的建议。他们指出,如今大军已度过大兴安岭,察哈尔望风而走,大汗的威名已经远扬到异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暂时停止西征,转而向南攻打明朝。
他们认为,如果皇太极仅仅因为怜惜士卒劳苦,不能长驱直入,仅仅携带截获的奴隶、女人和金银而归,那么将会错失大好时机,大事将难以成就。他们引用历史上的教训,如辽左之误、永平之失,提醒皇太极要珍惜当下的机会,果断决策。他们还强调,信盖天下,然后能服天下。在行军过程中,应该严我法度,昭告有众,师行所经,戒杀戒掠,务种德树仁,以赢得民心,为日后的统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宁完我等人深知,此次上疏可能会违背皇太极的旨意,但他们出于对后金政权的忠诚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这些观点表达出来。他们在疏中直言:“臣等明知失上旨,但既见及此,不容箝口也。” 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体现了他们的担当和责任感。
尽管皇太极最终没有采纳宁完我等人的建议,依然决定用兵于宣、大,但他对宁完我等人的建议并非完全忽视。五月,皇太极驻归化城时,特意召宁完我等计事。宁完我等在计事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皇太极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决策依据。翌日,皇太极谕蒙古诸部及诸贝勒申军律,其中就采纳了宁完我等前疏所陈的部分内容。这表明,宁完我等人的建议虽然没有被完全接受,但对皇太极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金政权的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公元1633年,后金天聪七年。宁完我再次上疏,对当时的局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份上疏中,他不仅关注到了后金与朝鲜、明朝之间的关系,还对都城的选择、军事时机的把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宁完我敏锐地察觉到,朝鲜与后金的关系日益疏远,而与明朝的和谈也尚未确定。他认为,这种局势对后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朝鲜作为后金的邻国,其态度的转变可能会对后金的战略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朝鲜与明朝联合,后金将面临两面受敌的困境。因此,宁完我建议皇太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与朝鲜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两国关系,避免朝鲜倒向明朝。
在都城的选择上,宁完我认为沈城不可以常都。沈城的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随着后金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战略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沈城地处东北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后金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和管理。而且,沈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也限制了后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他建议皇太极考虑迁都,选择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城市作为都城,以便更好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宁完我深知,战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谨慎对待。他以棋喻取天下,形象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能者在棋局中,战守攻取,素熟於胸中,百局而百不负。而取天下,更是何等大事,不可以草草侥幸。他强调,在战争中,必须充分发挥谋略的作用,善于把握时机,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取得胜利。他还引用了汉高祖、项羽、袁绍、昭烈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说明能用谋、能乘机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善于用人,能够把握时机,最终成就了帝业;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他刚愎自用,不善于用谋,最终导致失败;袁绍拥有强大的兵力,但他优柔寡断,错失了许多机会,最终被曹操击败;昭烈帝刘备虽然屡遭困难,但他善于用人,能够把握时机,最终在蜀地建立了政权。
宁完我还对当时后金国内的政治风气提出了批评。他指出,先帝时,达拉哈辖五大臣,知有上不知有人,知有国不知有家,故先帝以数十人起,克成大业。而如今,国中如五大臣者寥寥无几,每侍上治事,不闻谏诤,但有唯阿;惟务苟且,不肯任劳怨。他认为,这种政治风气对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加以改变。他希望皇太极能够采取措施,激励群臣,振刷转移,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敢于谏诤的政治氛围。
宁完我的这份上疏,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充分展示了他对局势的全面了解和对后金政权的忠诚。他的建议和观点,为皇太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后金政权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皇太极接到上疏后,对宁完我的观点十分认可。于是,皇太极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与朝鲜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两国关系;同时,他也开始考虑迁都的问题,为后金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寻找更有利的战略位置。此外,皇太极还加强了对群臣的管理和监督,鼓励他们敢于谏诤,积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后金政权的政治生态。
宁完我久预机务,遇事敢言,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才能和突出的表现,因功累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袭六次,赐庄田、奴仆,皇太极非常倚重。但宁完我也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喜欢喝酒,又爱赌博。
喜欢喝酒但只要不误事,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但赌博这一不良嗜好,在那个注重官员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时代,被视为严重的道德败坏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形象和声誉,还会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在己巳之变守永平期间时,宁完我就因为赌博而被礼部弹劾,皇太极当时只是训诫了他,并予以原谅。
公元1636年,后金天聪十年。宁完我又与大凌河降将甲喇章京刘士英赌博,被刘士英家奴举报,宁完我被革职,尽夺所赐,仍发配到萨哈廉家为奴,宁完我的政治生涯陷入了低谷,曾经的雄心壮志也瞬间化为泡影。但这段经历也让宁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室入关,定都北京,开启了满清对全国的统治。随着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宁完我凭借自己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重新被起用为学士。
被重新起用后的宁完我,深知这是朝廷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因此他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担任学士期间,他积极参与朝廷的各项事务,为皇帝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高度认可。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宁完我被擢升为内弘文院大学士,负责处理朝廷的重要文书和事务,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为皇帝出谋划策。同时,宁完我还被任命为《明史》总裁,肩负着编纂《明史》的重任。在他的努力下,《明史》的编纂工作进展得十分有序且顺利。此后,宁完我在顺治年间还担任了多种重要职务。他曾多次充任会试总裁,负责选拔人才。又负责监修《太宗实录》,译《三国志》《洪武宝训》诸书,被复授二等阿达哈哈番。
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宁完我上疏弹劾大学士陈名夏结党营私、心怀奸邪,一一列举陈名夏涂抹票拟的稿簿,删改谕旨,庇护同党,纵容儿子陈掖臣在乡里为非作歹等共七件事。
在上疏中,宁完我更是言辞恳切的说,自古以来的奸臣贼子,党羽不结成,阴谋就无法得逞。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实际功绩,没有显着功劳,所以必定要结党来制造虚假的声誉。想要结成党羽,依附自己的人即使作恶也必定袒护,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即使贤良也必定仇视,这样做的时间久了,加入其党羽的人就会增多。如果不仔细考察,按照他们的行为来判断,那么党羽就肯定难以破除。我私下里回想,自己年轻时鲁莽粗疏、平庸无能,辜负了先帝,一被罢黜就是十年。皇上登基后,我才得以跟随进入宫廷禁地,谨慎地履行臣子的职责,又过去了十年,我压抑性情、闭口不言。然而我生性愚钝憨直,遇到事情就会情绪激愤,像张纲埋车轮弹劾权臣、补写奏章这类事,虽然我不敢做;但至于依附党羽、谋求私利来贪图富贵,我宁死也不会去做。皇上不嫌弃我年老体衰,让我位列满大臣之中;在皇上寿辰时,召我进入深宫,还亲自赏赐御酒。我并非土木之人,怎敢不竭尽心力来报答皇上。
在宁完我的弹劾下,陈名夏被处死。
同年,宁完我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两年后,宁完我再次获得晋升,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宁完我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宁完我以年老为由,向朝廷乞休。顺治帝对他的请求给予了温谕,批准他致仕。宁完我的政治生涯就此画上句号。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康熙帝念及宁完我辅佐太宗、世祖多年有功,对他的家族给予了特殊的关照。康熙帝命宁完我为官的儿子为学士,这是对宁完我家族的一种褒奖,也是对他功绩的延续肯定。
公元1665年,清康熙四年。宁完我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七十三岁。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谥他为文毅。“文” 代表着他的学识和文化贡献,“毅” 则体现了他的坚毅和果敢。这个谥号,是对他一生的高度评价。
纵观宁完我的一生,在清初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他的贡献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他的改革建议和制度设计,为清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军事战略分析和建议,为后金的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翻译和史书编纂工作,促进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清朝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他从一个普通的边民,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逐渐崛起为清朝的重要大臣。尽管因直言敢谏而多次得罪权贵,尽管他因个人的不良嗜好一度被革职,但他在逆境中仍坚守原则,不屈不挠。
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个人才能,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机遇密不可分。在明末清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他就是历经挫折却不屈不挠的满清大学士——宁完我。
宁完我,字公甫,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后金、清初大臣,皇太极的得力谋士。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
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宁完我出生在辽东辽阳,是明末辽阳的边民。宁完我虽然出身平凡,却饱读诗书,精通文史,对古今之事有着深刻的见解。
万历后期,官员贪污受贿成风,政治体制内部派系林立,党争激烈。这种政治环境导致了政府决策效率低下,行政机构瘫痪,无法有效应对社会问题和边疆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努尔哈赤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将松散的女真部落凝聚起来。随着势力不断壮大,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成为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强大势力。
天命年间,宁完我被后金俘虏,成为萨哈廉的包衣,后隶属于汉军正红旗。不过《清史稿》的说法是宁完我主动归附努尔哈赤,但这种说法从宁完我在萨哈廉府中做仆役来看明显是不靠谱的,大概率是因为后来宁完我的官职越做越大,史书对其进行了修饰。
在萨哈廉的府邸中,宁完我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他对古今兴衰、政治得失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声名逐渐在府邸中传开。
公元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后金大汗皇太极听说宁完我精通文史,便将他召入宫中,入值文馆。文馆是后金政权中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机构,负责翻译书籍、起草文书、参与政治决策等重要事务。能够进入文馆,意味着宁完我有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在文馆中,宁完我主要负责翻译满汉典籍。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对满汉两种语言的精通,将许多重要的汉族典籍翻译成满文,为后金政权的统治者提供了了解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的重要途径。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帮助后金统治者更好地理解了汉族的文化和思想,也为后金政权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宁完我进入宫廷之后,还展现出了他的知人之明和重朋友之谊。他积极向皇太极推荐了很多自己了解的有才俊之士,鲍承先就是其中的一员。宁完我与鲍承先之间的关系,堪称一段堪比管鲍之交的佳话。
鲍承先原是明朝副将,在万历年间就已官至参将,投降后金后,仍被授为副将。他出身将门,世袭武职,在军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皇太极率军伐明时,鲍承先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由龙井关入关进攻马兰峪,成功招降其守将。到达北京城下后,他又招降了明朝的牧马厂太监,获得了许多明朝战马,因忠于后金而备受赞誉。
宁完我看中了鲍承先的忠诚和军事才能,认为他能为后金政权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于是将其推荐到文馆任职。从此,鲍承先开始参预后金统治集团的军政大事,与宁完我一同在文馆中为后金政权出谋划策。鲍承先在文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逐渐成为后金政权中的重要人物。他与宁完我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深厚,两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为后金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宁完我的这些举动,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也赢得了皇太极的赏识和信任。皇太极对宁完我非常满意,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久之后,宁完我就被授为参将,标志着他在军事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
公元1630年,后金天聪四年。清军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成功攻克了永平。永平位于战略要地,其归属对于后金政权的扩张和稳定至关重要。然而,新占领的地区往往局势不稳,民众人心惶惶。为了安抚当地民众,稳定局势,后金政权派遣宁完我与满达海一同前往永平宣谕安抚民众。
宁完我深知民众的恐惧和不安源于对未知的担忧和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因此,他在前往永平的途中,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安抚民众。到达永平后,宁完我用温和的语言向民众解释后金政权的政策和意图,让他们明白后金政权是为了实现天下太平,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还向民众承诺,后金政权将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会对他们进行肆意的掠夺和伤害。
在安抚民众的过程中,宁完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民众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他组织人力物力,帮助民众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让他们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他还关注民众的生计问题,鼓励他们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在他的努力下,永平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民众的恐惧和不安也逐渐消散。
此次安抚行动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宁完我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也为他赢得了民众的赞誉和信任。他的成功经验也为后金政权在其他地区的统治提供了借鉴,让后金政权更加注重对民众的安抚和治理。
随后,宁完我又跟随清军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在攻克大凌河的战役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清军出谋划策,协助清军成功攻克了大凌河。在招抚察哈尔的过程中,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察哈尔部归降后金。这些军事行动的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宁完我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威望,他因功被授为世职备御,这是对他在军事领域杰出表现的高度认可。
公元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后金政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宁完我挺身而出,上疏请求定官制、分服色。
在这份上疏中,宁完我首先阐述了国家设官定职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古以来,国家设立官职并非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铺张,而是为了确保国家事务能够得到有序的管理。他指出,为了防止国事混乱,需要设置六部分别管理不同领域的事务,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户部负责财政和税收,礼部负责礼仪和文化,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这些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国家的运转。
为了避免六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私的情况,宁完我建议设置六科进行监察。六科的职责是对六部的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官员滥用职权,确保权力的公正行使。一旦发现六部官员有违法违纪行为,六科有权进行弹劾和纠正。
为了启发帝王的心智,使帝王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宁完我还建议设置馆臣。馆臣作为帝王的智囊团,负责为帝王提供各种建议和意见,帮助帝王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分析现实,为帝王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此外,宁完我还强调了设置通政一职的重要性。通政的职责是负责下情上达,使帝王能够及时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百姓的诉求。如果没有通政这一官职,下情就会被阻塞,帝王就无法了解真实的民情,从而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谈到言官制度时,宁完我认为,设置言官是自古以来帝王明目达聪、监察百官、掌控舆情的重要手段。言官可以纠正帝王和官员的过失,对朝廷的政治生态起到积极的监督和调节作用。他以明朝为例,指出明朝虽然纲纪败坏,但这并不是言官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明朝君主是非不分,未能正确发挥言官的作用。
宁完我还对当时后金政权中的 “笔帖式” 制度提出了批评。他指出,“笔帖式” 在明朝被称为 “书房”,但朝廷不能仅仅设置书房,因为那里官员和读书人杂居而处,名分等级没有明确规定,容易导致管理混乱。他建议朝廷明确 “笔帖式” 的职责和地位,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分服色方面,宁完我认为,当时满汉官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官由于不通满语,常常受到满官的怠慢,这严重挫伤了汉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后金政权的团结和发展。因此,他建议制定服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满汉官员,以避免这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宁完我的这份上疏,内容全面、分析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皇太极接到上疏后,认为宁完我的建议非常正确。于是,皇太极下令朝廷将宁完我建议的内容依次施行。
定官制、分服色等措施的实施,使后金政权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政治秩序更加稳定。官员们的职责更加明确,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解,政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增强。这些措施为后金政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宁完我的建言,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他敢于直言,针对后金政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得到了皇太极的高度认可和采纳。从此,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了皇太极身边的重要谋士。
公元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宁完我向皇太极呈上了一份意义深远的上疏,深入剖析了当时的军事局势和军队内部存在的问题。在这份上疏中,宁完我言辞恳切,态度真诚,展现出了他对后金政权的忠诚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
宁完我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他引用“千里而战,虽胜亦败”向皇太极阐述了长途奔袭的弊端。他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后金军队若进行千里征战,不仅会面临粮草供应的困难,还会使士兵疲惫不堪,战斗力下降。即使最终取得胜利,也可能因损耗过大而无法巩固战果,反而给自身带来隐患。这一观点体现了宁完我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他明白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除了分析军事策略,宁完我还对军队内部的贪墨堕落习气表达了深切的担忧。他直言这种不良风气大体始于先帝太祖之时,如今已经到了必须矫正的关键时刻。军队中的贪腐行为不仅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还会破坏军队的纪律和士气,导致士兵对战争失去信心和热情。在战场上,贪腐的将领可能会为了私利而不顾士兵的死活,导致作战计划的失败;在平时,贪腐的行为会使士兵们感到不公平,从而影响他们的训练和战斗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宁完我以大军分军驻防为例,阐述了贪墨堕落习气可能带来的后果。他指出,如果军队在分军驻防时出现贪腐问题,那么各部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将变得极为困难,即使是像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天才,也难以在这种情况下指挥作战。他强调,军队的纪律和团结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而贪墨堕落习气的存在,无疑是对军队纪律和团结的严重破坏。
在关注军队内部问题的同时,宁完我也没有忽视外部的威胁。他敏锐地察觉到,明军依然对后金虎视眈眈,而祖大寿率领的宁、锦疲败军队,更是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发动攻击。祖大寿是明朝的重要将领,他在宁锦之战中表现出色,对后金政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宁完我担心,祖大寿可能会利用后金军队的弱点,发动突然袭击,给后金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他提醒皇太极,必须高度警惕明军的动向,加强防御,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宁完我的这份上疏,如同一剂猛药,直击后金军事的要害。他的分析全面而深刻,既指出了军事策略上的问题,又揭示了军队内部的腐败现象,还对外部威胁进行了准确的判断。皇太极接到上疏后,对宁完我的观点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对后金的未来产生严重的影响。于是,皇太极开始整顿军队纪律,加强军事防御,以应对明军的威胁。
同年,皇太极做出了率军讨伐察哈尔的重要决策。然而,宁完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此时应该先图山海关,回军时再攻克锦州,于是上疏进谏。
宁完我指出,大凌河的降兵局势尚不稳定,他们的心思难以捉摸,随时可能出现逃跑或反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贸然率军西征察哈尔,无疑会让后方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一旦降兵发生变故,后金军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这对后金政权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山海关作为明朝防御后金的重要关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连接关内和关外的咽喉要道,一旦后金能够夺取山海关,就能够切断明朝与东北地区的联系,从而对明朝形成战略包围。此外,山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夺取山海关后,后金可以将其作为前进的基地,进一步向明朝内地推进。
在回军攻克锦州的问题上,宁完我也有着自己的考量。锦州是明朝在辽东的重要军事据点,战略地位同样重要。攻克锦州,可以削弱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巩固后金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同时,锦州位于辽西走廊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通道。夺取锦州后,后金可以更好地控制辽西走廊,为日后的南下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四月,后金军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向西越过大兴安岭,逼近都勒河。此时,侦察到林丹汗将要向西逃走。宁完我与同值文馆的范文程、马国柱一起,再次上疏重申以前的建议。他们指出,如今大军已度过大兴安岭,察哈尔望风而走,大汗的威名已经远扬到异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暂时停止西征,转而向南攻打明朝。
他们认为,如果皇太极仅仅因为怜惜士卒劳苦,不能长驱直入,仅仅携带截获的奴隶、女人和金银而归,那么将会错失大好时机,大事将难以成就。他们引用历史上的教训,如辽左之误、永平之失,提醒皇太极要珍惜当下的机会,果断决策。他们还强调,信盖天下,然后能服天下。在行军过程中,应该严我法度,昭告有众,师行所经,戒杀戒掠,务种德树仁,以赢得民心,为日后的统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宁完我等人深知,此次上疏可能会违背皇太极的旨意,但他们出于对后金政权的忠诚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这些观点表达出来。他们在疏中直言:“臣等明知失上旨,但既见及此,不容箝口也。” 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体现了他们的担当和责任感。
尽管皇太极最终没有采纳宁完我等人的建议,依然决定用兵于宣、大,但他对宁完我等人的建议并非完全忽视。五月,皇太极驻归化城时,特意召宁完我等计事。宁完我等在计事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皇太极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决策依据。翌日,皇太极谕蒙古诸部及诸贝勒申军律,其中就采纳了宁完我等前疏所陈的部分内容。这表明,宁完我等人的建议虽然没有被完全接受,但对皇太极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金政权的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公元1633年,后金天聪七年。宁完我再次上疏,对当时的局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份上疏中,他不仅关注到了后金与朝鲜、明朝之间的关系,还对都城的选择、军事时机的把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宁完我敏锐地察觉到,朝鲜与后金的关系日益疏远,而与明朝的和谈也尚未确定。他认为,这种局势对后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朝鲜作为后金的邻国,其态度的转变可能会对后金的战略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朝鲜与明朝联合,后金将面临两面受敌的困境。因此,宁完我建议皇太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与朝鲜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两国关系,避免朝鲜倒向明朝。
在都城的选择上,宁完我认为沈城不可以常都。沈城的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随着后金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战略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沈城地处东北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后金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和管理。而且,沈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也限制了后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他建议皇太极考虑迁都,选择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城市作为都城,以便更好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宁完我深知,战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谨慎对待。他以棋喻取天下,形象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能者在棋局中,战守攻取,素熟於胸中,百局而百不负。而取天下,更是何等大事,不可以草草侥幸。他强调,在战争中,必须充分发挥谋略的作用,善于把握时机,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取得胜利。他还引用了汉高祖、项羽、袁绍、昭烈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说明能用谋、能乘机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善于用人,能够把握时机,最终成就了帝业;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他刚愎自用,不善于用谋,最终导致失败;袁绍拥有强大的兵力,但他优柔寡断,错失了许多机会,最终被曹操击败;昭烈帝刘备虽然屡遭困难,但他善于用人,能够把握时机,最终在蜀地建立了政权。
宁完我还对当时后金国内的政治风气提出了批评。他指出,先帝时,达拉哈辖五大臣,知有上不知有人,知有国不知有家,故先帝以数十人起,克成大业。而如今,国中如五大臣者寥寥无几,每侍上治事,不闻谏诤,但有唯阿;惟务苟且,不肯任劳怨。他认为,这种政治风气对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加以改变。他希望皇太极能够采取措施,激励群臣,振刷转移,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敢于谏诤的政治氛围。
宁完我的这份上疏,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充分展示了他对局势的全面了解和对后金政权的忠诚。他的建议和观点,为皇太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后金政权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皇太极接到上疏后,对宁完我的观点十分认可。于是,皇太极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与朝鲜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两国关系;同时,他也开始考虑迁都的问题,为后金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寻找更有利的战略位置。此外,皇太极还加强了对群臣的管理和监督,鼓励他们敢于谏诤,积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后金政权的政治生态。
宁完我久预机务,遇事敢言,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才能和突出的表现,因功累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袭六次,赐庄田、奴仆,皇太极非常倚重。但宁完我也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喜欢喝酒,又爱赌博。
喜欢喝酒但只要不误事,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但赌博这一不良嗜好,在那个注重官员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时代,被视为严重的道德败坏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形象和声誉,还会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在己巳之变守永平期间时,宁完我就因为赌博而被礼部弹劾,皇太极当时只是训诫了他,并予以原谅。
公元1636年,后金天聪十年。宁完我又与大凌河降将甲喇章京刘士英赌博,被刘士英家奴举报,宁完我被革职,尽夺所赐,仍发配到萨哈廉家为奴,宁完我的政治生涯陷入了低谷,曾经的雄心壮志也瞬间化为泡影。但这段经历也让宁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室入关,定都北京,开启了满清对全国的统治。随着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宁完我凭借自己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重新被起用为学士。
被重新起用后的宁完我,深知这是朝廷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因此他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担任学士期间,他积极参与朝廷的各项事务,为皇帝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高度认可。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宁完我被擢升为内弘文院大学士,负责处理朝廷的重要文书和事务,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为皇帝出谋划策。同时,宁完我还被任命为《明史》总裁,肩负着编纂《明史》的重任。在他的努力下,《明史》的编纂工作进展得十分有序且顺利。此后,宁完我在顺治年间还担任了多种重要职务。他曾多次充任会试总裁,负责选拔人才。又负责监修《太宗实录》,译《三国志》《洪武宝训》诸书,被复授二等阿达哈哈番。
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宁完我上疏弹劾大学士陈名夏结党营私、心怀奸邪,一一列举陈名夏涂抹票拟的稿簿,删改谕旨,庇护同党,纵容儿子陈掖臣在乡里为非作歹等共七件事。
在上疏中,宁完我更是言辞恳切的说,自古以来的奸臣贼子,党羽不结成,阴谋就无法得逞。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实际功绩,没有显着功劳,所以必定要结党来制造虚假的声誉。想要结成党羽,依附自己的人即使作恶也必定袒护,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即使贤良也必定仇视,这样做的时间久了,加入其党羽的人就会增多。如果不仔细考察,按照他们的行为来判断,那么党羽就肯定难以破除。我私下里回想,自己年轻时鲁莽粗疏、平庸无能,辜负了先帝,一被罢黜就是十年。皇上登基后,我才得以跟随进入宫廷禁地,谨慎地履行臣子的职责,又过去了十年,我压抑性情、闭口不言。然而我生性愚钝憨直,遇到事情就会情绪激愤,像张纲埋车轮弹劾权臣、补写奏章这类事,虽然我不敢做;但至于依附党羽、谋求私利来贪图富贵,我宁死也不会去做。皇上不嫌弃我年老体衰,让我位列满大臣之中;在皇上寿辰时,召我进入深宫,还亲自赏赐御酒。我并非土木之人,怎敢不竭尽心力来报答皇上。
在宁完我的弹劾下,陈名夏被处死。
同年,宁完我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两年后,宁完我再次获得晋升,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宁完我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宁完我以年老为由,向朝廷乞休。顺治帝对他的请求给予了温谕,批准他致仕。宁完我的政治生涯就此画上句号。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康熙帝念及宁完我辅佐太宗、世祖多年有功,对他的家族给予了特殊的关照。康熙帝命宁完我为官的儿子为学士,这是对宁完我家族的一种褒奖,也是对他功绩的延续肯定。
公元1665年,清康熙四年。宁完我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七十三岁。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谥他为文毅。“文” 代表着他的学识和文化贡献,“毅” 则体现了他的坚毅和果敢。这个谥号,是对他一生的高度评价。
纵观宁完我的一生,在清初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他的贡献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他的改革建议和制度设计,为清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军事战略分析和建议,为后金的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翻译和史书编纂工作,促进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清朝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他从一个普通的边民,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逐渐崛起为清朝的重要大臣。尽管因直言敢谏而多次得罪权贵,尽管他因个人的不良嗜好一度被革职,但他在逆境中仍坚守原则,不屈不挠。
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个人才能,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机遇密不可分。在明末清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