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35章 夏元吉松口,下西洋可行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第35章 夏元吉松口,下西洋可行

    等到朱棣将‘升等世袭制度’说出,并又接连针对宗室供养制度,提出了相对应的三大法宝:

    ‘竞争上岗’,‘绩效奖励’,‘末尾淘汰’。

    夏原吉人直接傻眼了。

    这些办法实在是太好了。

    通过宗室成员的晋升,决定他们能够从大明领取多少俸禄。

    对于有才能的宗室成员,领取朝廷俸禄自然多些,无用的则会被淘汰。

    而且这种晋升制度,不受朝廷制衡。

    全凭皇帝一人决定。

    避免了后世藩王坐大的局面。

    比先前让朝廷平白无故在养百万头‘猪’,好太多了。

    夏原吉突然眼睛一亮,他脑子痒痒的,突然想出另一条衍生计策。

    这么好的方法,谁说只能对宗室成员使用?

    对于朝廷官员,同样也可以实施啊!

    夏原吉脑海中将‘竞争上岗’,‘绩效奖励’,‘末尾淘汰’三大法宝如何运用到朝廷中,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雏形。

    到时候,在户部独立出一个降本增效的部门。

    在年底的时候,根据全国财政收入,对朝廷上下管用政绩进行评估。

    排名前列的官员,当然要发放红包奖励。

    这样一来,官员的积极性保底能上升一大截。

    夏原吉迫不及待的问道:

    “陛下,不知道大明的第二个隐患该如何解决?”

    朱棣看着夏原吉眼中满满的求知欲,淡淡的说道:

    “第二个办法其实很好解决,那就是开海禁,下西洋!”

    “以大明为中心,用大明船队为半径,向全世界画圆,进行海上贸易,开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听见朱棣这样称呼下西洋,夏原吉大感意外。

    这岂不是说海洋上可以进行西域丝绸之路那样的贸易,要知道夏原吉自从在朱棣手下做事以来,大明支出的每一笔钱,都是他一笔一笔经过了数次计算之后抠出来的。

    这样的苦日子,他过得实在是太久了。

    他之所以没有反对朱棣北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希望朱棣能够打通西域的丝绸之路。

    给大明多一条增收来源。

    不对……

    夏原吉冷静下来之后,疑惑的问道:

    “陛下为何就一定笃定下西洋是能够赚钱的贸易?”

    夏原吉的质疑也不是没有根据。

    大明海外放眼望去,皆是蛮夷。

    又或者海外诸国在大明眼里都是渣渣!

    洪武帝期间,国外使团来访,每一次都带着货物与大量贡品跑来明朝叫卖拿钱。

    虽然也会对明朝的商品,进行购买。

    可是最终结算下来,大明每一次都处于亏损。

    毕竟,

    在洪武帝眼中,大明让利给小国,相当于皇帝的恩赐。

    可行。

    但是那些使团得寸进尺,再加上后来明朝海上有很多大明敌对的势力残余。

    洪武帝干脆就实施了海禁。

    而朱棣再次提出海上贸易,不得不让夏原吉感到警惕。

    朱棣手指敲了敲桌面,然后淡淡的说道:

    “朕也不确定这一次下西洋能不能赚钱,但是朕知道如果不下西洋,那么三百年之后,华夏将会再次遭遇元朝末年一样的大劫难。”

    话落,

    夏原吉仿佛隔着时空,看到了百年之后的大明末年。

    昔日大明的繁华如过眼云烟。

    只剩残垣断壁的城镇,衣衫褴褛的百姓,许多人因饥饿倒毙街头,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可父母无奈易子而食。

    各方势力相互攻伐,瘟疫肆虐横行,资源匮乏。

    在这人间炼狱中,天下百姓如蝼蚁般苟延残喘。

    朱棣继续说道:“大明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明却只占整个世界的很小一部分。”

    “也就是说只有依靠国外的资源进行‘殖民’,才能让华夏这片土地避免三百年王朝周期论。”

    夏原吉听后忍不住连连点头。

    对啊,三百年王朝周期论,说到底就是随着人口的发展,资源不足了。

    那么这个时候自然就有两种办法。

    一是从问题本质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华夏子民。

    还有一个就是从另一个地方再次获取资源。

    上面两个选项无论哪一个,都可以解决王朝三百年周期问题。

    在华夏子民与国外子民牺牲哪一个上,夏原吉毫无疑问的选择了前者。

    这在他的眼里,压根就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

    他入朝为官,就要对大明的百姓负责。

    至于国外……

    大明的坚船利炮不是摆设。

    拿你资源你要是不服,那肯定要揍你。

    就比如漠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华夏与草原的战争,千年来从未停过。

    现在不趁着大明实力强大去海外占便宜,总不能等到海外诸国发展起来,倒反天罡的跑过来抢你东西?!

    夏原吉恭敬的对着朱棣行了一礼,诚恳的说道:

    “陛下,为了华夏万千子民,下西洋一事,可行。”

    朱棣看着夏原吉的态度转变,心中顿时舒坦起来。

    “这个你放心,朕已经让太子告诉那些士绅阶级凑钱了。”

    朱棣这个皇帝可不会跟明末的崇祯一样。

    他已经决定要将士绅阶级彻底捆绑在下西洋的事情上,如果朱棣想要做一件事情没有做成,而且这件事情还是对大明有利,那么他是真的会对那些士绅阶级进行抄家处理。

    夏原吉问道:“陛下,不知道何为‘殖民’!”

    夏原吉不知道如何进行,但是他隐约猜到了。

    “殖民”是一种资源的上的掠夺。

    朱棣摇了摇头:“目前我也没有搞明白。”

    可不是嘛,人家陈羽上一次喝酒的时候,说目前下西洋的事情还没有一锤定音。

    所以便跳过了这个话题。

    “那陛下赶快去找道衍大师询问,这么大的事情臣要是不知道结果,恐怕晚上要睡不好了。”夏原吉赶忙说道。

    “不是道衍。”朱棣道。

    “难道是太子府上的属官?”

    “也不是,提出这些见解之人,只是在市井一间小酒楼的掌柜的。”

    尼玛!

    夏原吉立马懵逼了。

    你但凡说杨士奇或者是杨荣,我都信。

    结果是小酒馆掌柜的,他属实没有想到。

    夏原吉突然想到之前有一段时候,他收到了朱棣总喜欢隔三差五,在中午跑到宫外用膳。

    当时他也没太注意,毕竟皇帝出行谁敢打探的太深。

    如今看来,朱棣是在宫外发现了一个大才?

    可这也没有道理啊。

    他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号人物。

    难道是自己长时间待在户部处理政务,对外界脱轨了?

    如今大明只要出去吃吃饭,就可以碰到能够预测大明百年之后宗室问题,甚至洞察千年以来的王朝周期大才。

    朱棣看着夏原吉呆滞的模样,踱步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他那个掌柜的叫陈羽。”

    夏原吉喃喃自语的念叨着:

    “陈羽……”

    朱棣道:“你虽然不认识他,但是他对你的评价却很高。”

    “换身衣服,朕带你出宫吃顿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