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8章 道衍献计,看你小子还断言大明国运三百年?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第8章 道衍献计,看你小子还断言大明国运三百年?

    清晨,

    朱棣早早起床,在奉天殿处理政务。

    昨天晚上没有睡好,中间本来想要小憩一会,却猛然惊醒。

    他梦到了自己的爹朱元璋。

    梦中,

    大殿之上,朱元璋提着刀指着朱棣鼻子臭骂。

    “你能耐啊老四,提着刀从北平砍到南京,王上加白,这是允文那孩子不懂事,对你们这些做叔叔的太狠了,咱勉强理解。”

    “可你呢,之前还答应过咱,你们这些兄弟以后好好相处互相帮衬,而且你也许诺过那些个亲兄弟,事成之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可你接下来准备干什么?!!对自己的兄弟动刀兵?”

    “我倒要看看是允文那个小王八蛋对我儿子狠,还是他们的好四哥,我的好老四,对我的儿子狠。”

    “咱就知道这个位置不能传给你,传给你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自家兄弟开刀?!!”

    梦中的场景,犹如一幅画面般,在朱棣的脑海不断回忆。

    朱元璋的话也犹如晴天霹雳一样,让朱棣胸腔内气血翻涌,喉咙腥甜。

    不多时,门外传来一阵禀报。

    “陛下,道衍大师与汉王有奏折。”

    “呈上来。”

    在见识过朱元璋‘变态’处理政务之后,朱棣登基也是一刻也不敢停歇。

    朝中所有文臣都认为朱棣只是一个不懂政务,只会打仗的马上皇帝。

    他要向那些高傲的文臣看看,自己放下手中的刀剑,下马治国,一样能行。

    朱棣看着纪纲呈上来了的两份奏章。

    有些惊讶。

    没想到老二一晚上的时间,就已想好对策?

    反倒老大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

    难道这段时间老二那小子改脾气,开始钻研治国之道了?

    “去把太子叫过来。”

    朱棣一边吩咐,一边满怀期待的率先打开了朱高煦呈递上来的奏章。

    不到片刻功夫,朱棣眉头紧皱。

    读到最后,他更是站起身来,将手中朱高煦的奏章狠狠扔在地上。

    “实在太不像话了。”

    “荒唐!”

    朱高煦奏章上面所写的大致内容是:

    “爹,老大坐上太子之位之后昏聩了,竟献出如此祸国政策。

    儿建议,将京城之中三大营兵马全部交给我。

    保证不出数月,便将削藩所有疑难杂症,全部根除。”

    朱棣余怒未消,生气的继续说道:

    “这小子成天自比唐太宗李世民,出的主意都这样……荒唐。”

    “京城十几万兵马全部交给你,是想要削藩还是想要让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在永乐年间在出现一次。”

    “来人,告诉汉王,他想要踹窝子,趁早收起这些心思,我还没有死。”朱棣对着门外吩咐道。

    “诺。”

    一名锦衣卫听到命令后,带着皇帝口谕离去。

    朱棣做了几次深呼吸,平复了一下情绪。

    兵权永远都是一个皇帝的敏感地带。

    这句话要是换做任何一个人,朱棣早就开始命人找他家族里面的九族族谱。

    可是,说这个人的是他最喜爱的汉王。

    当初朱元璋对于如何处置他们几个兄弟的难处。

    朱棣坐上了这个位置,才真切的体会到朱元璋当时都不易。

    虎毒不食子,手心手背都是肉。

    朱高煦在靖难之中的勇猛,很像自己。

    而且立下大功。

    在打进南京城当天,朱高煦明显比自己还要高兴。

    可朱棣并没有兑现当初‘世子多病,汝当勉之’的话,还是让嫡长子朱高炽坐上了太子之位。

    朱棣心中有愧。

    他将削藩的隐患告诉老二,其实有一份独属于做父亲的私心。

    因为朱高炽登基,汉王就是藩王。

    朱高煦要是有什么要求与条件,都可以趁此机会提出来。

    朱棣会尽全力弥补这个注定与皇位无缘的二儿子,然后在此基础上也会对三儿子多一些补偿。

    可从朱高煦提出的策略来看,老二这小子显然还是没认清楚身份。

    完全是站在皇帝的角度来处理这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昏君的角度。

    暴力削藩,必定会留下千古骂名。

    朱棣要是做了,恐怕史书上会将他描绘的比残暴的纣王还要不堪。

    要是借儿子之手来处理这个问题,那连暴君都不是了,都不配做人。

    可无论如何,他坐在了这个位置上,绝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的国运有损。

    “爹,做皇帝……真的不容易。”

    朱棣长叹一声,看着大殿内悬挂的太祖朱元璋画像轻声自语道。

    “皇上,儿臣无能,目前还没有想出办法。”

    门口出现一道身影,三百多斤的体重压着两只小短腿,快步走了进来之后,立马诚惶诚恐的跪在地上。

    朱棣看了一眼连走路都费劲的朱高炽,更加喜欢汉王了。

    但是没办法,皇位这个东西不是喜欢谁,就可以谁做皇帝。

    想争太子,必须朝中得有支持你的人。

    想当年李世民的天策府可是人才济济,无论打仗的人还是治国的人,可以说一抓一大把。

    而目前朝中一大半以上的文官,可以说都受过太子的恩惠,同时也受过汉王的诬陷与排挤。

    朱棣衡量太子归属当然不可能轻信‘好生孙’几个字,而是要看他治国的能力。

    大明的仗,朱棣自认会替后世儿孙打完。

    而接下来的皇帝,则需要一个下马治国。

    朱棣试着将政务交给汉王管理。

    一塌糊涂。

    所以现在朱棣明面上对老二喜欢,其实这些都是为了打磨朱高炽。

    给老大适当压力,不要让他因坐上太子而放松。

    朱棣并没有理会跪在一旁的朱高炽,而是看起了姚广孝的奏章。

    第一:

    大明宗室登基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光是计算亲王与郡王第八代的宗室俸禄,就会压垮大明财政。

    那干脆取消这个制度。

    但又担心藩王动刀兵,那么只需要承诺好目前藩王的三代即可。

    甚至可以按照之前策略,多拿出些赏赐来换取藩王兵权。

    三代之后,大明直接不承担藩王的俸禄即可。

    那个时候将近百年之后,期间产生的宗室俸禄,在大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而且保障目前藩王百年之内的利益,宗室三代也获得了好处实打实的好处。

    百年之后,宗室就让他们散养。

    宗室供养的烂摊子,朝廷不管了。

    朱棣感觉非常不错,供养宗室百年,朝廷也算仁至义尽了。

    而且自己立下祖训,将供养宗室百年之后的隐患告诫百官,相信朝中御史也会闭嘴。

    朱棣点了点头,满意的继续往下看去。

    第二:

    燕王之所以‘清君侧’成功,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与十几个藩王情感深厚,获得了大明藩王助力。

    所以,为避免各地藩王暗地勾结,应每年随机抽取四分之一藩王宗室进京,与皇帝沟通感情。

    而不是私下里让藩王之间沟通感情。

    如果提前收到藩王不臣之心,可在他们进京之后,找各种理由,除掉他们。

    若藩王不来,则可直接出兵。

    名正言顺。

    藩王进京与皇帝沟通,谁知道宗室之中有没有皇帝党!

    这样一来,可使各藩王宗室相互猜忌,无法聚拢。

    造反,成不了气候。

    “好,好啊,不愧是奉天靖难的头号功臣。”

    朱棣看了姚广孝的计策之后,心情大好。

    等处理完公务等到中午将这改动之后的计策讲与陈羽,看那小子还说不说大明国运有损。

    上次没有喝个痛快,这次高低与陈羽一起,不醉不归。

    “太子爷,你没有想出来,有人替你想出来了。”

    朱棣走到朱高炽身前,将手中道衍呈递上来的奏章扔给他。

    …………

    …………

    “掌柜的,挺忙啊。”

    中午,朱棣又与朱高炽一起,来到了陈羽的酒楼。

    只是这一次没在柜台上看见陈羽,反倒瞅见他在院子里蹲着身子。

    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老朱,来的正好,我今天尝试了一个新菜品,你们有口福了。”陈羽笑着说道。

    “这菜品好生奇怪。”朱棣疑惑的问道:“不知是何物?”

    “鸡。”

    “鸡?”

    朱高炽一怔,这不唬人吗?

    鸡他不是没有吃过,但把一只鸡包进荷叶,然后浸泡在满满一盆黄湿泥的鸡……

    他还真的没有吃过。

    又或者说,这样的鸡能吃吗?

    “对,鸡。”陈羽点了点头道。

    只是一个字的鸡,又不是两个字。

    大惊小怪!

    吃这个很恐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