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第84章 宁王奏疏
热门推荐:
玄幻,从码头开启超凡之路
玄幻:边关杀敌捡属性,我无敌了!
敌人越多我越强,不死不灭斩魔王
通天狄仁杰之奇案
洪流浊清
我在修仙界从废材到王者
人家鉴宝你鉴墓,可太刑了
仙道轶闻录
从异色瓦斯弹开始,成为毒系天王
翌日。
朱棣中午在皇宫用完膳后,便秘密出宫,亲自去检测一下李景隆的办事成果。
场地,人手,材料……
下西洋可以赚钱,但是周期太长。
相反,贩卖精盐,不出数月,甚至是十多天就可以见到现钱。
这关乎自己的赚钱大计,当然要亲力亲为。
到了地方,是一处庄园。
并没有选择南京城腹地,而是远离城市边缘。
周围也没有几户人家。
保密工作很到位。
挑选的人手,朱棣也看过了。
战场上退下来的一些老兵,大多都是伤残人士。
若上阵杀敌有可能不行,但绝对能胜任提炼精盐工作。
看完之后,朱棣满意的赶了回去。
目前所有准备工作都进行完毕。
就差陈羽手中提炼精盐的技术。
下次去陈羽那边,商量一下,贩卖精盐的产业链就可以动起来了。
根据李景隆报告,上次给他的精盐,分到了各位勋贵与商贾手中。
初尝过后,获得了一致好评。
纷纷预留名额,表达购买意愿。
而且李景隆这家伙还贸然将自己最开始定的价格翻了两倍。
可反馈来看,那些勋贵不仅不觉得贵,反而觉得这钱花得值。
果然,平常让他们掏银子,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可是他们花钱享受的时候,那可真叫一个心甘情愿。
真应了那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想到这朱棣心中说不激动,那是假的。
到时候,恐怕每天进账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真是聚‘天下之财’。
恐怕李景隆也没见过这么暴利的生意吧?
要是将李景隆吓傻了怎么办!
朱棣坐在御书房中,罕见的走起来神。
目前还没有开始,心中却已经开始规划起有钱之后该干什么。
等南京城中精盐利润到手,必然先要购置一些首饰。
给徐妙云发一箱,后宫的妃子也该给一些赏赐。
一想到皇后徐妙云与后宫妃子在收到礼物之后,眼中那种仰慕。
朱棣心中就美滋滋。
然后再将剩余的钱,全部买火器与大炮。
等来年狠狠的揍漠北那群家伙。
让鞑靼部看看什么叫做大明的王者之师!
此时,宫殿外纪纲与一名锦衣卫交谈了一会,并得到一份奏疏后,走入御书房。
躬着身子恭敬的说道:
“陛下,宁王奏疏!”
朱棣回过神来,顿了顿。
下西洋海外派遣藩王的事情,他正准备去找宁王好好聊一聊。
没想到这家伙倒主动呈递上来了一份奏疏。
“宁王他本人怎么不亲自前来?”
“陛下,宁王与各地进京的王爷、还有朝中的数位官员在府上喝酒,醉了,所以只差人呈递上来了奏疏。”纪纲道。
朱棣此句话目的并不是询问宁王,而是询问锦衣卫对宁王情况的汇报。
朱棣延续了洪武时期令朝中文武百官谈之色变的锦衣卫。
命其渗透进朝中各个官员家中,检查百官。
其中就包括宁王。
朱棣听见这话,眼睛眯了起来。
宁王这家伙,奉天靖难打进南京城直到现在,两年的时间,一直都是本本分分。
临近中元节,反倒有些活跃。
这位十七弟,难道心中还有一些小心思?
朱棣思考良久之后,淡淡的开口道:
“呈上来。”
听到命令后,纪纲将奏疏呈递上去之后,然后站在一旁等待朱棣指令。
朱棣打开奏疏看了起来。
“臣弟不明白,皇上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大兴下海之举?
大明富甲天下,江山万里,为什么非要到那个神秘莫测的海上?
为什么非要自讨苦吃,授人以柄?
皇上为什么要倾尽国力,徒劳无功!”
奏疏一上来四连问,直接给朱棣问迷糊了。
沉吟片刻之后,他反应过来了。
自己这个十七弟竟然也借用祖制名义,反对自己下西洋之举!
两年前,自己向他提出下西洋构想,宁王还非常支持。
如今,真是越活越回去。
朱棣叹气一声:“要想开创永乐新政,就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朕的十七弟怎也跟那些文官一样迂腐!”
下西洋本来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如今更是有了陈羽提出的殖民地政策,带来的利益将是无法想象的。
而且与大明国运相捆绑,所以下西洋必须进行。
哪怕真正的是朱元璋仙灵,那也不行!
先前听见宁王醉酒写下这份奏疏,于是耐着性子继续看了下去。
“陛下如此劳民伤财的远下西洋,是好大喜功,而非宏图大志,更何况太祖早有严令,片板不得下海,如今皇上竟要带头破坏组织,必然招致朝野上下的一致声音!
皇上变乱祖法,瞒天过海,难道就不怕别人说你是欲盖弥彰,阳奉阴违吗?
赶朱允炆,诛方孝孺,已令天下人胆寒,如今又要逆天而动,难道就不怕留下个千古骂名?”
朱棣脸色瞬间严肃了起来,也可以说是黑了下来。
“混账!”
听到宁王把自己说的如此不堪,朱棣心中很是不爽,直接大怒骂出了声。
纪纲站在一旁神情紧绷,他对奏疏上的内容多少也有一些猜测。
无非就是朱棣当年没有履行当初的承诺,甚至最后宁王连封地都没了。
反倒是被朱棣以兄友弟恭的名义,囚禁在了南京城!
如今真的是借着酒劲将心中的不痛快,一次性的全部吐了出来。
朱棣缓了缓心情之后,继续看了下去
“当初靖难是以匡扶朝纲、恢复祖训为大忌,可如今刚刚登基,便假太祖之名,行拜祖之道,国力空虚,不管黎明生机,以下海巡洋为借口,求永乐盛世之虚名。
如此任性妄为的行径,上对不起太祖遗训,中对不起兄弟之情,下对不起黎明百姓,弟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兄成为天怒人怨、失道寡德的昏君。
臣弟不敢为求荣华富贵而欺君昧上,不敢为求一己之性命而辜负太祖的在天之灵。
臣弟可以为皇上死,为百姓死,为大大明江山死,但话不能不说,胸臆不能不表。”
刹那间,空气仿佛凝固。
朱棣原本冷峻的脸上,瞬间被愤怒所笼罩。
“好,好啊!”
他猛地站起身来,紧接着,双手用力一撕,奏疏发出“嘶啦”声,碎成了几半。
可朱棣仍不解气,又将那奏疏狠狠的扔在地上。
这还是他平生第一次被人指着鼻子骂昏君。
而且虽然削藩的计策要改,但是朝中大臣都知道削藩必将会进行下去。
在这个紧要关头,宁王却在信中打起了大义甚至是当初自己举起祖义的名义。
他这到底是要干什么!
也不怪朱棣疑心重,而是宁王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都不比他弱多少。
说不忌惮,那是不可能的!
纪纲在一旁看着龙颜大怒的朱棣,心中大惊,好久没有见到陛下发这么大的火了。
他当即单膝跪地道:
“陛下息怒。”
朱棣一只手撑着桌子,另一只手叉着腰,沉声问道:
“宁王呈递上来这份奏疏的时候,可还有说其他的话?”
纪纲顿了顿之后,说道:
“皇上姓朱,臣弟也姓朱,臣弟以江山社稷为己任,此奏疏虽不入耳,但确是臣弟出自肺腑。”
朱棣听后一怔,眼底的杀意也悄然淡去。
“宁王这是还在为永驻京城一事心中存有怨气,只是没想到他骂起人的本事如此滔滔不绝。”
半晌之后,
朱棣长长吐出一口浊气,随后慢慢的坐回到椅子上。
“宁王骂的有劲啊,将这几年憋屈的话借着这次次醉酒全讲了出来。”
既然确定宁王没有想要造反的意思,那么也没必要动这位十七弟了。
但是第一次下西洋的藩王还是宁王最为合适,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
只是目前因为当初的承诺一事,搞的宁王心中有隔阂,有怨气。
如果不消除,藩王下海还是很难办啊!
突然,朱棣脑海中灵光一闪。
对啊!
目前贩卖精盐生意的准备工作已经都做好了,本来也想挑个时间去向陈羽商量一下开工的事情。
陈掌柜的对于大事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人性的掌控更是炉火纯青。
正好借着这次机会,问一下陈羽对宁王这件事情的看法。
朱棣对着纪纲命令道:
“背马,朕要出宫。”
“还有一件事,朕对待这份奏疏的态度先保密,任何人不得泄露消息。”
…………
朱棣中午在皇宫用完膳后,便秘密出宫,亲自去检测一下李景隆的办事成果。
场地,人手,材料……
下西洋可以赚钱,但是周期太长。
相反,贩卖精盐,不出数月,甚至是十多天就可以见到现钱。
这关乎自己的赚钱大计,当然要亲力亲为。
到了地方,是一处庄园。
并没有选择南京城腹地,而是远离城市边缘。
周围也没有几户人家。
保密工作很到位。
挑选的人手,朱棣也看过了。
战场上退下来的一些老兵,大多都是伤残人士。
若上阵杀敌有可能不行,但绝对能胜任提炼精盐工作。
看完之后,朱棣满意的赶了回去。
目前所有准备工作都进行完毕。
就差陈羽手中提炼精盐的技术。
下次去陈羽那边,商量一下,贩卖精盐的产业链就可以动起来了。
根据李景隆报告,上次给他的精盐,分到了各位勋贵与商贾手中。
初尝过后,获得了一致好评。
纷纷预留名额,表达购买意愿。
而且李景隆这家伙还贸然将自己最开始定的价格翻了两倍。
可反馈来看,那些勋贵不仅不觉得贵,反而觉得这钱花得值。
果然,平常让他们掏银子,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可是他们花钱享受的时候,那可真叫一个心甘情愿。
真应了那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想到这朱棣心中说不激动,那是假的。
到时候,恐怕每天进账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真是聚‘天下之财’。
恐怕李景隆也没见过这么暴利的生意吧?
要是将李景隆吓傻了怎么办!
朱棣坐在御书房中,罕见的走起来神。
目前还没有开始,心中却已经开始规划起有钱之后该干什么。
等南京城中精盐利润到手,必然先要购置一些首饰。
给徐妙云发一箱,后宫的妃子也该给一些赏赐。
一想到皇后徐妙云与后宫妃子在收到礼物之后,眼中那种仰慕。
朱棣心中就美滋滋。
然后再将剩余的钱,全部买火器与大炮。
等来年狠狠的揍漠北那群家伙。
让鞑靼部看看什么叫做大明的王者之师!
此时,宫殿外纪纲与一名锦衣卫交谈了一会,并得到一份奏疏后,走入御书房。
躬着身子恭敬的说道:
“陛下,宁王奏疏!”
朱棣回过神来,顿了顿。
下西洋海外派遣藩王的事情,他正准备去找宁王好好聊一聊。
没想到这家伙倒主动呈递上来了一份奏疏。
“宁王他本人怎么不亲自前来?”
“陛下,宁王与各地进京的王爷、还有朝中的数位官员在府上喝酒,醉了,所以只差人呈递上来了奏疏。”纪纲道。
朱棣此句话目的并不是询问宁王,而是询问锦衣卫对宁王情况的汇报。
朱棣延续了洪武时期令朝中文武百官谈之色变的锦衣卫。
命其渗透进朝中各个官员家中,检查百官。
其中就包括宁王。
朱棣听见这话,眼睛眯了起来。
宁王这家伙,奉天靖难打进南京城直到现在,两年的时间,一直都是本本分分。
临近中元节,反倒有些活跃。
这位十七弟,难道心中还有一些小心思?
朱棣思考良久之后,淡淡的开口道:
“呈上来。”
听到命令后,纪纲将奏疏呈递上去之后,然后站在一旁等待朱棣指令。
朱棣打开奏疏看了起来。
“臣弟不明白,皇上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大兴下海之举?
大明富甲天下,江山万里,为什么非要到那个神秘莫测的海上?
为什么非要自讨苦吃,授人以柄?
皇上为什么要倾尽国力,徒劳无功!”
奏疏一上来四连问,直接给朱棣问迷糊了。
沉吟片刻之后,他反应过来了。
自己这个十七弟竟然也借用祖制名义,反对自己下西洋之举!
两年前,自己向他提出下西洋构想,宁王还非常支持。
如今,真是越活越回去。
朱棣叹气一声:“要想开创永乐新政,就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朕的十七弟怎也跟那些文官一样迂腐!”
下西洋本来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如今更是有了陈羽提出的殖民地政策,带来的利益将是无法想象的。
而且与大明国运相捆绑,所以下西洋必须进行。
哪怕真正的是朱元璋仙灵,那也不行!
先前听见宁王醉酒写下这份奏疏,于是耐着性子继续看了下去。
“陛下如此劳民伤财的远下西洋,是好大喜功,而非宏图大志,更何况太祖早有严令,片板不得下海,如今皇上竟要带头破坏组织,必然招致朝野上下的一致声音!
皇上变乱祖法,瞒天过海,难道就不怕别人说你是欲盖弥彰,阳奉阴违吗?
赶朱允炆,诛方孝孺,已令天下人胆寒,如今又要逆天而动,难道就不怕留下个千古骂名?”
朱棣脸色瞬间严肃了起来,也可以说是黑了下来。
“混账!”
听到宁王把自己说的如此不堪,朱棣心中很是不爽,直接大怒骂出了声。
纪纲站在一旁神情紧绷,他对奏疏上的内容多少也有一些猜测。
无非就是朱棣当年没有履行当初的承诺,甚至最后宁王连封地都没了。
反倒是被朱棣以兄友弟恭的名义,囚禁在了南京城!
如今真的是借着酒劲将心中的不痛快,一次性的全部吐了出来。
朱棣缓了缓心情之后,继续看了下去
“当初靖难是以匡扶朝纲、恢复祖训为大忌,可如今刚刚登基,便假太祖之名,行拜祖之道,国力空虚,不管黎明生机,以下海巡洋为借口,求永乐盛世之虚名。
如此任性妄为的行径,上对不起太祖遗训,中对不起兄弟之情,下对不起黎明百姓,弟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兄成为天怒人怨、失道寡德的昏君。
臣弟不敢为求荣华富贵而欺君昧上,不敢为求一己之性命而辜负太祖的在天之灵。
臣弟可以为皇上死,为百姓死,为大大明江山死,但话不能不说,胸臆不能不表。”
刹那间,空气仿佛凝固。
朱棣原本冷峻的脸上,瞬间被愤怒所笼罩。
“好,好啊!”
他猛地站起身来,紧接着,双手用力一撕,奏疏发出“嘶啦”声,碎成了几半。
可朱棣仍不解气,又将那奏疏狠狠的扔在地上。
这还是他平生第一次被人指着鼻子骂昏君。
而且虽然削藩的计策要改,但是朝中大臣都知道削藩必将会进行下去。
在这个紧要关头,宁王却在信中打起了大义甚至是当初自己举起祖义的名义。
他这到底是要干什么!
也不怪朱棣疑心重,而是宁王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都不比他弱多少。
说不忌惮,那是不可能的!
纪纲在一旁看着龙颜大怒的朱棣,心中大惊,好久没有见到陛下发这么大的火了。
他当即单膝跪地道:
“陛下息怒。”
朱棣一只手撑着桌子,另一只手叉着腰,沉声问道:
“宁王呈递上来这份奏疏的时候,可还有说其他的话?”
纪纲顿了顿之后,说道:
“皇上姓朱,臣弟也姓朱,臣弟以江山社稷为己任,此奏疏虽不入耳,但确是臣弟出自肺腑。”
朱棣听后一怔,眼底的杀意也悄然淡去。
“宁王这是还在为永驻京城一事心中存有怨气,只是没想到他骂起人的本事如此滔滔不绝。”
半晌之后,
朱棣长长吐出一口浊气,随后慢慢的坐回到椅子上。
“宁王骂的有劲啊,将这几年憋屈的话借着这次次醉酒全讲了出来。”
既然确定宁王没有想要造反的意思,那么也没必要动这位十七弟了。
但是第一次下西洋的藩王还是宁王最为合适,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
只是目前因为当初的承诺一事,搞的宁王心中有隔阂,有怨气。
如果不消除,藩王下海还是很难办啊!
突然,朱棣脑海中灵光一闪。
对啊!
目前贩卖精盐生意的准备工作已经都做好了,本来也想挑个时间去向陈羽商量一下开工的事情。
陈掌柜的对于大事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人性的掌控更是炉火纯青。
正好借着这次机会,问一下陈羽对宁王这件事情的看法。
朱棣对着纪纲命令道:
“背马,朕要出宫。”
“还有一件事,朕对待这份奏疏的态度先保密,任何人不得泄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