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126章 大军封路,朱瞻基的疑惑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第126章 大军封路,朱瞻基的疑惑

    朱棣与郑和二人在拐过街角之后,坐上了同一辆马车。

    刚刚坐稳,郑和就忍不住说道:

    “陛下,陈羽真乃大明社稷之大才。在他的眼中,仿佛多么棘手的难题,都能在一顿饭的功夫迎刃而解,就比如从洪武时期延续至今的大明宝钞贬值问题。”

    “恕臣直言,放眼整个大明,恐怕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人能够想出陈兄弟这样的解决办法。”

    “前一段时间臣在老师姚广孝那里提过陈羽一嘴,老师说他猜测陈羽是从天上下凡到民间的谪仙人,本来臣从来不相信有这样的奇闻,可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来看,臣算是彻底服气,也只有谪仙人下凡才能解释陈兄弟一身绝世无双的本领。”

    谪仙人吗?

    朱棣点了点头,根据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相面大师袁珙就在这两日将会赶来京师。

    本来姚广孝也略懂些相面的本领,朱棣就想着让姚广孝先来陈羽这小酒馆看看。

    结果姚广孝打死也不愿意过来。

    这让朱棣也没了办法。

    只能等袁珙。

    朱棣点了点头,并没有在陈羽身份上过度纠结,反而淡淡的说道:

    “解决宝钞问题的办法虽好,只是有些……毒辣!”

    随即,朱棣再次开口说道:

    “但那又如何,只要大明百姓过的幸福足矣!”

    郑和听完也是这样的感觉,顿了顿,眉头微微皱起,迟疑的说道:

    “陛下,办法虽好,但是臣总感觉陈兄弟对国家经济之道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说出来,方才所说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

    朱棣沉吟片刻之后,笑着说道:

    “有一个大致的方向足够了,好歹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再说了,要想建立起一套白银宝钞体系,前提是朝廷拥有大量的白银储备,这件事情还需要等下西洋结束之后才能进行下去。”

    “到了那个时候,有什么细节上的问题,再去询问陈兄弟就是。”

    “货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命根子,等你代表大明第一次下西洋圆满回来之后,朕不会忘记你的功绩的。世界推行货币宝钞体系的任务,会全权交由你来负责。”

    “到那时,朕会为你着书,让民间与后世之人称赞你的功绩。”

    郑和闻言眼中满是激动,当即躬着身子,对着朱棣深深行了一礼。

    “陛下,臣定然不辱使命!”

    郑和这辈子没有其他追求,只希望自己将来可以被载入史册。

    他心中隐隐感觉,如果世界白银宝钞事件干成,那么他不仅会被载入史册,还很有可能会名垂千古。

    毕竟,他所做的可是造福整个大明百姓的事情。

    而且还是功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

    同时郑和心中对陈羽更加感激。

    如果不是陈羽,

    那么他下西洋也就能带着大明的舰队去满世界宣扬大明国威,在顺路与他国贸易,赚些钱回来。

    可是经过几次陈羽对大航海的分析之后,郑和心中对下西洋的整体蓝图与海洋霸权,逐渐清晰起来。

    ………………

    三日后,陈羽今天与往日不同,特意起了一个大早,简单对付几口之后,并没有继续待在小酒馆内,而是选择了外出。

    今日是当今永乐帝亲自为下西洋队伍送行的日子。

    陈羽对历史上那位上马杀敌、下马治国的永乐帝长什么样子很是好奇。

    想着能不能借着这个机会,见识一下永乐帝的威严。

    还有那个历史上着名的‘三宝太监’。

    结果走出街道往京师中央赶路的时候,傻眼了。

    尼玛!

    朝廷下令封路了!

    必须有朝廷颁发的通行证才能出入。

    陈羽看着周围同样聚集了许多进不去的百姓,心中无语。

    前天才跟老朱相约一起在这里一起为老马送行。

    今日一看,自己算是进不去了。

    到现在都没有见到老朱的面,估计靠着关系搞到通行证进去了。

    “唉~”

    陈羽叹了一口气,“早知道有这档子事,当时就让老朱顺手也帮我搞一个得了。”

    “看来只能等老马回来的时候,给他做几顿好吃的补偿一下。”

    在陈羽的记忆中,朝廷每一次关于大军北伐之类,都是皇帝亲临,百姓夹道相送。

    下西洋这样的事情也应如此。

    为何封路啊?

    难道自己学的历史与现实有偏差?

    陈羽踮起脚尖张望了一下,发现这里距离中心地方太远,什么都看不到。

    无奈,他只能心怀遗憾的转身离去。

    看来想要见识永乐帝的雄风,只能等到一年半之后的科举了。

    到那时,自己一定要在大殿之上给朱老四露一手。

    ………

    其实这一切都是朱棣特意为之。

    朱棣听闻陈羽想要为下西洋的队伍送行,担心郑和与自己的身份暴露,特意调动了兵马司的士卒,将街道封锁。

    在陈羽慢悠悠向着小酒馆方向走去时,跟随在他附近的一队锦衣卫中一人,离开了队伍。

    ………

    坐在马车上的朱棣看着锦衣卫汇报上来关于陈羽的举动,对着坐在身旁的朱瞻基说道:

    “瞻基,你老师虽然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可却是一个重感情、喜欢热闹的人,为下西洋送行,他可是起一个大早,只是我指定不能让他看见郑和了。”

    朱瞻基听后点了点头,有些不解的问道:

    “皇爷爷,老师大才,为什么不向他表明身份,让其进宫做官,为大明效力,孙儿相信如果皇爷爷有老师辅佐,那么大明将会更加强盛!”

    计策好不好,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知道。

    否则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前一段时间,朝廷按照陈羽所颁布的计策进行了赈灾。

    使用之后,

    往日里大量流民聚集在京师导致管理难等难题,这次全部没有发生。

    因为流民还没有赶到京师的时候,就已经将他们安置妥当。

    以受灾地河南附近郡县,首先展开精盐生意。

    要想吃饭很简单:

    干活!

    这样一来,往年所有赈灾的弊端全部烟消云散。

    这让朱瞻基对陈羽更加信服。

    但因陈羽目前身份保密,所以这一次的功绩并没有算在陈羽头上。

    这让朱瞻基觉得对待自己这个老师,有些不公平。

    朱棣轻轻摇了摇头说道:

    “我当初曾经邀请过你老师,许诺太子府属官的位置,也就是说只要他答应步入朝堂,就可以直接接触国家大事,可是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而且表现的非常抗拒。”

    “你老师说他心中对于以后是否入朝为官自有打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也不敢再做其他动作,否则以后要是你老师不在像这段时间一样对我们知无不言,那么对于大明那损失可实在太大了。”

    “所以,我就想着最起码只要维持住这样的平衡就行,当然,你老师在这段时间所做的一切功绩,朕都为他记着,如果以后他真想通了,步入朝廷,朕自然不会亏待他!”

    朱瞻基听后,对着朱棣拱手道:

    “皇爷爷深谋远虑,孙儿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