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749局:第九调查处 > 第286章 发现:三柱石

749局:第九调查处 第286章 发现:三柱石

    第286章 发现:三柱石

    利玛窦来到华夏后,游走于士大夫阶层。

    在这一阶层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与关系。

    “士大夫阶层?呵,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张金堂冷哼一声。

    到了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华夏的京城已经有200多人成为了利玛窦的信徒。

    其中,公卿大臣占据了绝大多数。

    在这些人当中,最为有名的,也是对利玛窦传教事业及其它帮助最大的,乃是徐光启、李之藻与杨廷筠。

    这三个人,又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圣教三柱石”。

    说到这里的时候,妘建民停顿了一下。

    “对于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这三个人,我想你们是陌生的吧?”

    叶红兵、张金堂跟陈香三人纷纷点头。

    李南星与初洛雪对视一眼后,也点了点头。

    “好,那我先讲讲这三个人,然后再说一下,我在看到这一段的历史记载后,与当时西方的情况做了个比较,发现了很有趣的事。”

    “非常有趣的事。”

    “徐光启,明朝万历时期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卧槽,这么大的官儿?”张金堂咋舌道。

    “废话,官不大的话,怎么接触到很多别人接触不到的东西。”

    “比如呢?”张金堂问道。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二郎,这跟永乐大典又有什么关系?”李南星也来了兴趣。

    “老爹,听我慢慢讲,然后我再说说我的分析。”

    “成,你继续。”

    “万历三十一年,在利玛窦的游说下,也可以说是忽悠吧。”

    “徐光启加入了天主教,成为了一名信徒,而且还有一个教名,叫做保禄。”

    “自此后,他跟利玛窦的交流,那不可谓是不多。”

    “徐光启这个人很厉害,对于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都非常的在行与精通。”

    “李之藻,也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是一位明朝时期的科学家,他比徐光启晚7年加入天主教。”

    “李之藻与利玛窦的交往甚密。”

    “他曾经跟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历算。”

    “有趣的是来了,徐光启与李之藻,都跟利玛窦学过数学,而且还翻译了西方的数学书籍,《几何原本》。”

    “而因此,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

    “我为什么说是有趣呢?”

    “你们知道的,我不仅把我们华夏的历史都翻看了个遍,西方的历史,我也看过。”

    “从而在其中,我看出了一些端倪。”

    “整个明朝的时间是:1368年―1644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4世纪-17世纪。”

    “欧罗巴的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16世纪。”

    “这时候的欧罗巴,有点像是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嘿,这可比我们的百家争鸣,相差了1500年啊。”

    “而当时的明朝,与17世纪初的欧罗巴相比,在基础算术、几何等领域的水平差距并不明显,相反,还略胜一筹。”

    “我们传下来的《九章算术》中的线性方程组解法,与欧罗巴文艺复兴的数学水平是差不多的。”

    “可要知道,《九章算术》在汉朝时期可就有了。”

    “非要说我们的不足的话,那就是我们华夏的传统数学,依赖的是算筹和口诀。”

    “这就导致缺乏独立于自然语言的符号系统,知识传承和理论扩展受限。”

    “而欧罗巴在文艺复兴之后,则是建立了以符号为逻辑的书面表达形式的体系。”

    “我们明朝的数学家王文素,在《算学宝鉴》中已提出高次方程数值解法。”

    “与同一时代欧罗巴的数学家费罗(公元1465年-1526年)的三次方程解法水平相当。”

    “王文素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成书于1513年。”

    “但是非常可惜的就是,历史上对于王文素的生卒年没有详细的记载。”

    听到这的时候,张金堂眨了眨眼。

    “二郎,我算是听明白了。”

    “所以说,这就给西方的有心之人,一个可寻的漏洞了是吧?”

    “他们完全可以说,我们华夏的数学,完全是从他们那里学过去的。”

    伸出手对张金堂竖了个大拇指,“嗯,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

    “而且很多事,也是这么做的。”

    “比如说把你家的东西偷走并给挖断根,然后回头再给你一点点,告诉你,这是他们的,而且是拿来帮助你的。”

    “这不就是一群强盗娃子嘛!”

    “小狐狸,你算是说对了,纵观西方的历史,他们还真就是一群强盗。”

    “到现在为止,有的也是强盗逻辑。”

    “等到我们华夏强大了,非得有一天,让他们恭恭敬敬的,把从我们这里偷走的、抢走的东西,都给我们还回来!”

    “特别是圆明园当中的物品!”

    “好了,书归正传。”

    “唉,其实我们啊,真的是一群败家子,拿着老祖宗的好东西,不当物件。”

    “也有可能,是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好东西太多了。”

    “这也就导致,在外人眼中的‘神物’,在我们眼里,反而是普通的,家常便饭的东西吧。”

    “我们的数学,被科举制给弱化了。”

    “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我们的数学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要知道,在明朝时期,可是没有多大差距的。”

    “并且,我们的传统数学,在某些方面,比欧罗巴数学更加优越。”

    “当时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有欧罗巴人,有组织性的将我们的这些东西拿走,拿回到他们那里。”

    “然后在跟他们已知的东西相结合,是不是就会量变发生质变?”

    “这才一跃超过我们呢?”

    “再说这杨廷筠。”

    “这家伙,呵呵。”

    “杨廷筠是明万历二十年的进士,曾经担任过监察御史、顺天府少京兆、江苏学政。”

    “万历三十九年,杨廷筠参加了李之藻父亲的西式葬礼之后,开始由佛教,改信天主教。”

    “他比李之藻晚一年入教。”

    “由此,天主教‘三大柱石’,彻底形成。”

    “后来,杨廷筠又认识了金尼阁、郭居静等西方传教士,并协助他们传教。”

    “一会我再说说金尼阁与郭居静。”

    “在万历四十四年的时候,礼部侍郎沈?发现这朝堂上很多大员开始信天主教,对大明已经有了影响,于是请奏万历皇帝,开始禁教。”

    “事情发生后,杨廷筠将其杭州杨宅提供给多名西方教士躲藏,以避免朝廷的驱逐。”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