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武大郎,开局大战潘金莲 > 第158章 造反的真谛

穿越武大郎,开局大战潘金莲 第158章 造反的真谛

    卢旺很焦虑,因为他偷偷去城门看了蔡安康一家的惨状。

    就连附近居民都不敢出门。

    他感觉自己这种大酒楼老板,就像和尚头顶的虱子,美人沟里的痣,乌龟的黑头,镜子面沾着的弯曲毛发。

    时刻都被人盯着,永远那么瞩目。

    以至于他常有毛骨悚然之感。

    即使走路,也时常左右窥探,以免被人盯梢而不自知。

    “嗯?!”

    卢旺正斜眼看路,果然看到盯梢之人。

    但这人他认识,正是从县衙分别的白老三。

    “白三哥,你怎地不回家?”

    卢旺站下脚步,神情戒备地问:“我记得你家现在靠北大街吧?”

    “你少来这套。”

    白老三冷笑一声,抬手一指街道名牌:“俺怎么记得你也不住在紫石大街?”

    “啊?我怎么会走到这里来?”

    卢旺一脸懵逼:“难道是昨夜跟三个小妾睡的太死,今日有些神志不清?”

    “那正好,我给你指路就是。”

    白老三往后一指:“往那边走,左拐后见路口右拐就到了。”

    “哎呀!实在是分不清,白三哥不如好人做到底,送我回去吧。”

    卢旺一把牵住白老三的手腕,死活就要让他送。

    “我不往那边走,我溜达。”

    白老三甩手挣脱,气急败坏地往前走。

    “我也溜达。”

    卢旺连忙跟上。

    很快就到了王婆茶楼,二人驻足,对着茶楼一顿点评,还说西门庆常在此处过夜。

    一时间,二人低声谈,高声笑,眼神时不时地瞥向斜对面的木楼。

    旋即互望一眼,不由会心一笑。

    “那就一起?”

    “合该如此。”

    他们尬了半天,最终一起敲响了武洪家门。

    “进来,没闩门。”

    武洪拿着麻布,做着洒扫。

    卢旺二人一进门,当即一个拿下麻布,一个捡起水盆,不由分说便开始打扫起来。

    “二位夜里动几下都要人推,就别装了,有话直说。”

    武洪又拿起一块麻布,擦着落灰的扇笼。

    卢旺一边擦桌子,一边说道:“实在是惭愧的紧,早就听闻征君大名,却始终无缘相见。”

    “还是不见的好,我并非什么好人。”

    武洪淡淡地说:“而且我有个兄弟,脾气也不好,他若知道此前西门庆常在狮子楼吃酒,恐怕你那边保不住。”

    卢旺分不清真假,便疑惑道:“哦,郎君还有个兄弟?”

    “名叫武松,之前一拳打死了个泼皮,在沧州横海郡躲避追捕。”

    武洪说一半,因为那个泼皮没死,昏死了三天,醒了过来。

    且再不敢找武松麻烦,连报官案底都撤了。

    武松不知道而已。

    “郎君兄弟二人果然非同一般,那日后必须相识一番。”

    白老三连忙接过话茬:“俺虽颇有家资,奈何连番出钱,家中仅剩五千贯钱的银铤,以做不时之需,再另外准备五千贯的布匹,合计一万贯,资助郎君起事。”

    他拱了拱手:“俺资助一事,无需记名,更不需感谢,只请郎君放过白家。”

    “言重了。”

    武洪摆摆手:“我又不是恶魔,只是看不惯朝廷,反对而已。”

    他一边洗麻布,一边说道;“靠杀是不持久的,不然五胡和黄巢如今都该是人皇。”

    “郎君好胸襟。”

    卢旺连忙说:“我家资有限,只能拿出五千贯银钱。”

    他咬了咬牙,说道:“家中另有一子才刚及冠,送到郎君帐下,当牛做马驱使就是。”

    白老三当即看了眼卢旺,心说你这厮好大的胆子,送钱便罢,还敢送儿子,一旦被捉,那可是抄家灭门之祸。

    你可不睁眼看看,这三寸丁可像人君?

    卢旺默不作声,当看不见白老三的眼神。

    “二位好意,武洪就不客气了。”

    他一抖麻布,李达从后院走进,一伸手:“二位请回。”

    咝!

    一时间,卢旺内心满是庆幸。

    白老三也连忙拱手,说财物明早送到县衙,便跟卢旺一道离开。

    “郎君料事如神,果然他们在县衙叫声最大,跪的也比别人更快。”

    李达拿出名单,并没有将二人划掉。

    武洪笑道:“你怕他们用缓兵之计,然后连夜逃走?”

    “不得不防,下官总感觉郎君的话,他们是未必会信的。”

    李达说道:“恐怕在他们看来,造反不杀所有人,不抢所有钱,不贪恋美色,那不是白造反了吗?”

    “具体如何,明早便知。”

    武洪说道:“趁现在赶紧申请军械等一应事务,破点也无所谓。”

    “郎君且放心,明早递铺便会送走公文。”

    李达拱手离开,还有很多细节等着他去处理。

    武洪索性不关门了,加了些灯油。

    终于在第三只飞蛾扑进灯油,被烧的冒烟之际,又有一伙人到来。

    是中小地主,共七人,且派出一人进来。

    武洪摆摆手:“坐吧,我这里没什么好茶招待。”

    “在下陆鼎,阳谷县第一大地主,旱田四千三百亩,水田一千二百亩,佃户六百户。”

    他大马金刀地坐下,表情深沉,说道:“这些田产皆由我家四代人积攒而来,修桥补路,灾年施粥,甚至借钱给乡邻,郎君造反大宋,我等地主都不反对,本就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我还是想问问,郎君究竟什么想法。”

    武洪看了对方一眼:“你修桥补路,是不是为了粮食更好地运回家?”

    陆鼎说:“不全是,乡邻也会受益。”

    武洪又问:“你借钱出去,是不是全都用田地抵债?”

    “肯定有抵押,还不起钱,自然按照借据办事。”

    陆鼎说:“我是地主,不是慈善家,大宋律法管不到,那就是合规。”

    “不是慈善家你装什么良善?”

    武洪看着对方道:“所有地主,保留口粮田和祖宅,其余田地牛马农具皆按照借据还给农户,超过五年的高利贷作废,一年之内的只还本金,逃户田地收做公田,平均分发给重新造户的农户。”

    “你这是不想让我们地主活。”

    陆鼎轻笑一声。

    武洪说道:“交出这些,地主都可以自由生活。”

    “据我所知,郎君造反,不过几十农户组成的护田队,外加军营十几个饭都吃不饱的老兵油子。”

    陆鼎一拍桌子:“官府无能,不代表我们地主无能,郎君好好想想再决定,别忘了,只我家就几百佃户,指望我他们才能活下去。”

    “看来你还没有理解造反的真谛。”

    武洪抬眼看着陆鼎。

    后者更是轻笑一声:“那就请郎君详细说来。”

    “好。”

    武洪抓起短铳,猛然一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