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寻村踪 > 第53章 团结村名大纽地 栎树繁多彝语意

寻村踪 第53章 团结村名大纽地 栎树繁多彝语意(第1/2页)

    寻村踪之舍块乡团结村

    团结村名大纽地,栎树繁多彝语意。

    合作化时团结意,村名含义故事新。

    1

    引言

    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午后,阳光洒满大地,我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前往珙王中团结村的旅程。这片被群山温柔环抱的土地,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历史长河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对我而言,它是一个既神秘又充满诱惑的目的地,等待着我去揭开它的面纱。

    我的心中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期待,出发前,我通过不懈的探寻,得知了张学云、张国聪和普存香这三位村民,他们是团结村的资深长者,对村里的历史如数家珍。带着对他们深深的敬意和满心的期待,我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了我的寻根之旅。

    初次见到张学云,他正安详地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中轻摇着一把破旧的扇子,眼神中透露着岁月的沉淀,却难掩那慈祥的微笑。我向他表明来意,他微笑点头,邀请我坐下,便开始缓缓道来团结村的故事。

    不久,张国聪和普存香也加入了我们的对话。张国聪魁梧的身躯,洪亮的声音,讲述村里的往事时总是洋溢着自豪与热情;普存香则温婉贤淑,她的声音细腻动听,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村里的风土人情。

    他们的故事,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在我心间,让我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

    随着交谈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团结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无数动人的篇章。而这些故事,正是我此行想要挖掘的宝藏。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跟随张学云、张国聪和普存香,走遍了团结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一同探访了古老的祠堂,追溯了村里的家族历史;我们在青石板路上漫步,感受着岁月的沧桑;我们在农家小院品尝了地道的农家菜,体验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乐趣。

    这段旅程,不仅让我对团结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结识了一群热情好客、真诚善良的朋友。他们的友好让我感受到了团结村独特的魅力。

    如今,当我回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团结村的人们,让我有机会走进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故事;感谢张学云、张国聪和普存香,他们用真挚的情感,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把这段美好的记忆深藏在心底,让它成为我前行的动力。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传承和弘扬团结村的精神,让这份独特的魅力得以延续。

    2

    团结村的传说

    在珙王中,有一片被群山环绕的美丽土地,那里坐落着一个名叫团结村的小村庄。关于团结村的命名,流传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它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的精神。

    很久以前,团结村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荒芜的山区,居住着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他们各自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彼此之间存在着隔阂和误解。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虽然民族各异,却都有着勤劳、善良的本性。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这片土地,将原本宁静的村庄变成了泽国。面对灾难,村民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团结一心,共同抗洪救灾。他们不分民族,不分你我,用肩膀扛起沙袋,用双手筑起堤坝,用生命守护着家园。

    在抗洪的过程中,一位名叫阿贵的年轻人,他勇敢地跳入激流,用身体堵住了山洪来的入口。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不同民族的人们纷纷效仿,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抵御洪水。

    终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洪水退去,村庄得以保全。这场灾难让村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也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洪水过后,村民们决定将村庄命名为“团结村”,以此来纪念那段团结抗洪的岁月,也寓意着他们要永远保持民族团结的精神。从此,团结村的名字便流传开来,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响亮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团结村的民族团结精神代代相传。村民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还在节日庆典上共同庆祝,共同传承着各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团结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如今,团结村已经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不同民族的语言,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热情。团结村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名称,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激励着人们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

    3

    团结村的历史变迁

    团结村的历史,宛如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它承载着时光的流转,见证了彝汉民族文化的交融,也镌刻着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足迹。

    在民国时期,团结村隶属于巧家县第三区义侠乡,这里彝汉民族杂居,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共融,如同一条纽带,将不同文化的火花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为了彰显各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当地政府在合作化时期,将这个村庄命名为“团结”,寓意着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新中国成立后,团结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4年,随着东川矿区的设立,团结村划归东川矿区因民区团结乡,成为矿业发展的一部分。1958年,东川市的建立,又让团结村融入了新的城市版图。

    1959年,团结村设立了团结大队,隶属于落雪人民公社,开始了集体化生产的探索。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共享劳动成果。1984年5月,随着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团结大队被改为团结乡,隶属于舍块区公所,标志着团结村向现代化农村的转型。

    1988年1月,团结乡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改为团结村公所,仍属舍块乡。2000年,我国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村公所改为村委会,团结村正式成为团结村委会,标志着团结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011年至2017年,团结村委会委托昆明市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村组名称保持不变。这一时期,团结村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开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8年,团结村委会重新划归昆明市东川区管理,这一年,团结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2019年末,团结村委会下辖大纽、马房、汤德、船房、阿桥、小坪子、羊站坪7个村民小组,拥有1720.97亩耕地,主要种植包谷、洋芋、红薯等农作物,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

    团结村的历史变迁,不仅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史诗,更是一部农村社会发展的缩影。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村从一个彝汉杂居的小村庄,蜕变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村特征的团结社区。村民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仅书写了团结村的历史,也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4

    团结村的居民点

    团结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小村庄,由七个各具特色的居民点组成,它们分别是大纽、马房、汤德、船房、阿桥、小坪子、羊站坪。每个居民点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和故事,共同构成了团结村丰富多彩的乡村画卷。

    大纽

    大纽,作为团结村最大的居民点,它不仅是村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村民们心中的一块圣地。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阳光充足,为村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耕作条件。大纽的村民们世代居住于此,他们勤劳朴实,以种植洋芋、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这些农作物在这里生长得格外旺盛,产量丰富,成为了团结村的主要粮食来源。

    在大纽,村民们的生活节奏与大自然和谐共舞。每当春暖花开,村民们便开始忙碌在田间地头,播种希望。夏日的阳光下,金黄的麦浪翻滚,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秋收时节,硕果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欢声笑语,共同庆祝着丰收的喜悦。冬季,虽然寒冷,但村民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利用农闲时间,修缮房屋,准备来年的播种。

    大纽的村民们不仅擅长耕作,还擅长养殖家禽家畜。他们饲养的鸡、鸭、猪、牛等家畜,肉质鲜美,深受周边村民的喜爱。养殖业的兴起,使得大纽成为了团结村最富饶的地方,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

    关于大纽的传说,流传着一个关于先民们抵御外敌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地方,为了保卫家园,大纽的先民们团结一心,修建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名为“大纽堡”。这座堡至今仍存,它见证了团结村的历史沧桑,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永恒的骄傲。

    大纽堡位于村子的中心位置,是一座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堡垒。堡内设有了望台、箭楼、炮台等设施,足以抵御外敌的侵袭。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聚集在大纽堡周围,共同守护着家园。这座堡不仅是一道坚固的防线,更是团结村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象征。

    如今,大纽堡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战火硝烟,但它依然屹立在那里,诉说着那段英勇的历史。村民们常常带着孩子们来到这里,讲述着大纽堡的故事,传承着团结村的精神。大纽堡成为了团结村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大纽的村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一心、勤劳致富的精神,努力将大纽建设成为团结村乃至整个东川区的示范村。他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村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大纽堡,也将继续见证着团结村的发展历程,成为村民们心中永恒的骄傲。

    马房

    马房,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与活力的气息,它坐落在团结村东北部,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马房的居民们世代居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以养殖马匹为生,这里的马匹以其膘肥体壮、性格温顺而闻名于世,成为了当地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

    马房的居民们对马匹的养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感情。他们精心照料每一匹马,从饲料的选择到日常的锻炼,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这些马匹不仅能够承担起运输货物的重要任务,还能在农忙时节帮助村民们耕作,是村庄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在马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关于其命名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马厩,它见证了马房曾经的繁荣与辉煌。这座马厩专为过往的商队提供马匹,它们在这里得到休息和补给,然后继续踏上漫长的旅程。商队们对这里的马匹赞不绝口,认为它们是通往各地的重要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厩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它留下的名字“马房”却流传了下来。这个名字不仅是对这里历史的一种传承,更是对马房居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概括。在这里,马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如今,马房虽然不再是过往商队的必经之地,但这里的马匹养殖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特色。村民们依然保持着对马匹的热爱和尊重,他们用传统的养殖方法,让马匹在自然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马房的名字,也成为了团结村东北部这片土地的一个标志,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宁静。

    每当夕阳西下,马房的居民们会牵着他们的马匹在村子里悠闲地散步,马蹄声声,与溪水潺潺相映成趣。这些马匹不仅是村庄的运输工具,更是村民们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马房的故事,就像这里的风景一样,宁静而美丽,成为了团结村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汤德

    汤德,这个名字承载着团结村西南部这片土地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它位于团结村的西南部,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是一个避暑胜地。这里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适中,为汤德的居民们提供了理想的耕作条件。

    汤德的居民以种植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他们的茶叶品质优良,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茶叶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还远销各地,成为了汤德村民们的经济支柱。

    在汤德,茶叶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村民们世代相传的种植技艺,使得这里的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他们选用优质的茶树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从选种、施肥、修剪到采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茶叶的品质。每当春茶上市,汤德的茶叶便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关于汤德的名字由来,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汤德原名“汤家地”,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汤姓家族的迁徙和繁衍生息密切相关。在很久以前,有一支汤姓家族从远方迁徙至此,看中了这里的山水风光和肥沃土地,决定在此定居。汤姓家族勤劳智慧,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逐渐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小村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姓家族在汤家地逐渐壮大,他们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随着茶叶产业的兴起,汤家地的茶叶开始闻名遐迩。为了纪念汤姓家族的贡献和茶叶产业的繁荣,村民们将村名由“汤家地”改为“汤德”,寓意着汤姓家族的德行和茶叶的优良品质。

    汤德这个名字,不仅是对汤姓家族的尊敬,也是对茶叶产业的肯定。在这里,村民们传承着汤姓家族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着勤劳、智慧、团结的精神,将汤德的茶叶产业推向新的高峰。

    如今,汤德已经成为团结村乃至周边地区的一个茶叶品牌,它的茶叶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成为了展示我国茶叶文化和农业发展成果的一张亮丽名片。汤德的居民们将继续努力,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书写汤德更加辉煌的篇章。

    船房

    在这片镶嵌于团结村东南部的山川之间,坐落着一座历史沉淀的村庄——船房。此地山势险峻,溪涧潺潺,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船房,这个饱含深意的名字,诉说着一段关于勤劳与智慧的传奇故事。

    碧波荡漾的江畔,船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这个名字的由来,仿佛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遥想往昔,这里曾矗立着一座规模庞大的造船厂,它如同一位永不言倦的工匠,日夜兼程地锻造着船只。这座造船厂,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依托,也是过往商队心中的希望灯塔。它犹如一座交通要塞,连接着上下游的贸易往来,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造船厂的工匠们,皆为这片土地的子民,他们对江水与木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以最传统的工艺,将一根根粗壮的木料精雕细琢,拼接成了一艘艘坚固可靠的船只。这些船只或捕鱼、或运输货物、或渡江载人,每一艘都倾注了工匠们的智慧和汗水。

    岁月如梭,造船厂见证了无数船只的诞生,也见证了无数商队和渔民的欢声笑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造船工艺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制造所取代。造船厂在经历了辉煌的岁月后,最终因种种原因而关闭,那些曾经的工匠们也各奔前程,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虽然造船厂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的名字——船房,却如同一个永恒的符号,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船房的名字便在村民们的耳畔回响。

    船房村的居民们,虽不再亲手造船,却依然保留着对江水的敬畏和对船只的热爱。他们会在闲暇时,讲述那些关于船厂的传说,讲述那些船只载着希望和梦想远航的故事。孩子们在江边嬉戏,模仿着祖先们造船的动作,仿佛在传承着一种精神,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如今,船房村的风景依旧美丽,江水依旧清澈,那座曾经的造船厂,已化作村民心中的一段美好回忆。然而,这段记忆却如此深刻,以至于船房这个名字,已成为这个村庄的代名词,它承载着船房村的历史,也寄托着村民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阿桥

    在团结村的中部,阿桥宛如一颗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的明珠,它不仅是交通便利的交汇点,更是连接各居民点的枢纽,承载着村庄的活力与和谐。阿桥的居民们以种植水果和蔬菜为生,他们的作物品质上乘,甘甜多汁,深受周边村民的喜爱与赞誉。

    团结村,这个名字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而村庄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标,便是那座名为阿桥的石拱桥,它静卧于基多小河的蜿蜒河岸,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显得古老而温馨。

    阿桥之名,源于这里曾经横跨基多小河上的一座石拱桥,它如同一条彩虹,跨越两岸,成为居民们通往彼此生活的桥梁。这座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人心的桥梁,连接着两岸居民的情感与友谊。

    在遥远的过去,基多小河两岸的居民们各自过着独立的生活。河上的桥梁,成为了他们交流的桥梁,也是他们共同的梦想。于是,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出资,建造了一座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桥梁。

    经过工匠们的巧手和智慧,一座雄伟的石拱桥在河上拔地而起。桥的设计简洁而不失大气,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心的打磨,仿佛在低语着关于团结与协作的古老传说。

    阿桥的建成,使得两岸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老人们可以轻松地跨越河流就医,商贩们可以更迅速地将货物送到对岸的市场。这座桥,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岁月流转,阿桥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河水冲刷着桥基,雷电击打着桥面,但阿桥始终坚如磐石,仿佛一位守护者,见证着两岸居民们的悲欢离合,岁月沧桑。

    如今,阿桥已经成为团结村的象征,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团结与和谐的象征。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桥面上,映照出桥上人们的身影,阿桥仿佛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将两岸的灯火连接在一起。

    在阿桥的周围,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关于这座桥的故事,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在桥上欢快地嬉戏,老人们在桥边悠闲地乘凉,谈论着过去与未来。阿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尽管现代的桥梁已经取代了阿桥的功能,但它依然静静地守护在河上,成为了团结村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阿桥的故事,如同团结村的历史,代代相传,成为了村民们心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坪子

    坐落在团结村西北部的角落,小坪子宛如一颗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明珠。这里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如同大自然的馈赠,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居民。

    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翠绿之中,隐藏着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村庄,它名叫小坪子。这个村庄的名字,如同它的故事一样,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往昔,这个村庄曾以“小坝子”为名。这个名字的诞生,与村庄独特的地形紧密相连。小坝子地处一片广袤的平原之上,四周群山环抱,地势平坦,宛如一个天然形成的坝子。这里的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是农业生产的天堂。村民们在这里辛勤耕作,种植着稻谷、小麦等农作物,过着自给自足的宁静生活。

    “小坝子”这个名字,简单而直接,它如同村庄的缩影,传达了村庄的基本面貌——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就像一个坝子。每当村民们远眺这片宽阔的平原,心中便涌起一股自豪和骄傲:“啊,这就是我们的小坝子啊!”

    随着时间的流转,小坝子的居民们在勤劳的耕作中不断进取,村庄逐渐繁荣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日益兴旺,村庄的文化和风貌也在悄然变化。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村名也逐渐发生了演变。由于“坝子”一词在方言中略显拘谨,不够生动形象,村民们渴望找到一个更能体现村庄特色和内涵的新名字。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深思熟虑,大家一致决定将村名改为“小坪子”。

    “坪子”一词,在方言中意味着地势平坦、开阔之地,比“坝子”更具诗意和想象力。它不仅精确地描绘了村庄的地形特征,还赋予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美好寓意。小坪子这个名字,逐渐被村民们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了村庄的新象征。

    如今,小坪子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每当有远方的客人来访,村民们总会自豪地向他们介绍:“欢迎来到我们的小坪子,这里的土地肥沃,风景如画,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居住之地。”小坪子,这个曾以“小坝子”闻名的村庄,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它的故事,传承着它的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它的魅力。

    羊站坪

    在连绵的山峦之中,羊站坪如同镶嵌在绿意中的珍珠,静静地诉说着一段与羊群紧密相连的往事。这个村庄的名字,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吟唱着一段与羊群共舞的传奇。

    在羊站坪的古老记忆中,曾有一座宏伟的羊圈,它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见证了村庄过去的勤劳与智慧。这座羊圈坐落于村庄的中心,四周是宽阔的平地,为放牧和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羊圈的建造风格古朴而实用,石头与木头的交织,构筑了一座坚固的家园。茅草覆盖的屋顶,既为羊群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庇护,又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高高的围栏守护着羊群的安全,而羊群在圈内自由自在地繁殖成长,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奶源和美味的羊肉。

    羊站坪的村民们以养殖山羊为业,他们对山羊的习性了如指掌,总能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羊群的需求,选择最佳的放牧地。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羊圈上,村民们便开始了新的一天。他们引导羊群走向附近的草地,让它们在自然的怀抱中觅食,同时也不忘细心照料羊群,确保它们的健康与快乐。

    羊圈不仅是村民们的生活来源,更是村庄团结与和谐的象征。夜幕降临,村民们会聚集在羊圈周围,分享一天的收获,交流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羊站坪的村民们开始探索更现代化的农业方式。羊圈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在时光的长河中沉寂。那些曾经在这里欢快奔跑的羊群,也随着村民的迁徙而散落四方。

    尽管羊圈已化作尘土,但羊站坪的名字却如同羊群留下的足迹,深深地烙印在村民们的记忆中。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的简称,更是一段历史的传承,一个时代的印记。

    如今,每当村民们提起羊站坪,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意。他们会讲述羊圈的故事,回忆那些与山羊共度的日子。羊站坪的名字,就像一颗种子,在村民们的记忆里生根发芽,成为了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宝贵记忆。那片曾经养育了无数山羊的平地,也成为了羊站坪永恒的象征,诉说着一段段关于勤劳、智慧和团结的传奇。

    团结村,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由七个各具特色的居民点巧妙拼接而成,共同绘制出了这幅生动而美丽的乡村图景。每一个居民点都蕴含着独特的风情,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它们如同时间的信使,见证了团结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和深深眷恋。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七个居民点犹如七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各自的光芒。它们或依山傍水,或藏于绿林深处,或坐落于田野之间,各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一个故事都洋溢着温馨与感动。

    这里,有那座古朴的民居,它们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诉说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勤劳;这里有那片金黄的稻田,它们在阳光下泛着波光,预示着丰收的希望;这里有那座古老的石桥,它见证了几代人的行走,承载着无尽的乡愁。

    团结村的七个居民点,不仅是村民们的家园,更是他们心灵的寄托。它们在时光的流转中,见证了团结村从一个村庄到一个小社区的蜕变,从农耕文明到现代生活的跨越。而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份变迁中最动人的篇章。

    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共同编织着生活的美好梦想,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团结与和谐的新篇章。团结村的七个居民点,犹如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永远镌刻在村民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5

    在大纽村民小组,团结村的灵魂与心脏跳动的中心,坐落着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这里,地势平坦,如同一个天然的绿洲,被四周茂密的树木和连绵的山峦紧紧环抱,形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画卷。海拔约800米的地理位置,让大纽享有四季分明的气候,宜人的环境,成为了村民们世代安居乐业的宝地。

    大纽村民小组,位于珙王中山区的心脏地带,与团结村的主干道相邻,交通便利,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将村庄与外界紧密相连。四周的山峦,如同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家园。村内的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如同大自然的琴弦,奏响了生命的旋律,为村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大纽,海拔800米的高度,赋予了它独特的气候特色。夏季,这里平均气温25摄氏度,凉爽宜人;冬季,气温则稳定在5摄氏度以上,温和而不寒冷。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大纽的农产品品质上乘,成为了周边地区的佳肴。

    大纽村民小组的居民,以汉族为主,融合了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这里的村民们勤劳朴实,世代以农业为生,种植着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他们团结互助,共同守护着村庄的和谐与安宁,如同一家人的温暖。

    2018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大纽村民小组启动了搬迁工程。这次搬迁,涉及几十户居民,百余人,是一项关乎村民福祉的重大工程。

    搬迁工程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在搬迁过程中,村民们积极参与,共同规划新居的布局与设计。新居选址在村庄附近的一片开阔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成为了村民们新的家园。

    搬迁后的新居,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还配备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如自来水、电网、卫生厕所等,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新居还留有足够的土地用于耕作,满足了村民的农业生产需求。

    搬迁后的大纽村民小组,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同时,搬迁也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

    大纽村民小组的搬迁,不仅是团结村,更是珙王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它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6

    小风口,这个名字仿佛是从诗人的笔端流淌出的旋律,充满了神秘与诗意,它是团结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和独特的地理韵味。

    这个居民点的名字,源自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坐落在山谷之间,两侧山峦巍峨,中间的峡谷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于天地之间。每当山风轻轻拂过,峡谷中的风势便会加剧,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风口。这个风口虽不宏大,却风势猛烈,尤其在炎炎夏日,山风呼啸,仿佛能将人的心灵洗净,因此,村民们亲切地将这个居民点称为“小风口”。

    岁月流转,这个名字逐渐成为了小风口的代名词,也成为了这个居民点独有的印记。

    小风口居民点位于团结村东北部,地势险峻,三面环山,一面通向山谷,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山谷中的溪流在此处汇集成一个小型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竭,为居民点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宛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山谷之中。

    小风口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气候。夏季,山风经过小风口,带来一丝丝清凉,为村民们驱散炎热的夏日;冬季,虽然山风寒冷,却也能为村庄增添一份暖意。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小风口成为了团结村中一个宜居的乐土。

    小风口的居民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同时也种植着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的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但品质上乘。村民们勤劳耕作,充分利用山谷中的土地资源,使得小风口成为了团结村中农业发展的佼佼者。

    居民们的生活节奏悠然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沿着山谷的小路去田间劳作,傍晚时分,带着一天的收获归家。小风口的居民们热情好客,每当有客人来访,他们总是拿出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热情款待,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在文化娱乐方面,小风口的居民们也颇具特色。农闲时节,他们喜欢聚集在村中的小广场上,唱山歌、跳舞,或者进行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加深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使得小风口成为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小风口居民点,这个位于山谷中的小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成为了团结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村民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让人向往不已。

    7

    马房村民小组,这个名字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厚重,它是团结村中的一块瑰宝,也是珙王山区历史长河的见证者。

    追溯至明朝末年,马房村民小组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随着商业贸易的蓬勃兴起,马匹成为了连接千家万户的重要交通工具。马房村民小组的先民们洞察时机,开始饲养马匹,逐渐形成了以马匹交易和运输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时代的需求,也为马房村民小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岁月流转,马房村民小组日益繁荣,成为了珙王山区乃至周边地区马匹交易的重要枢纽。村民们饲养的马匹众多,马厩和马店也应运而生,为过往的商队和行人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正是这种历史积淀,使得“马房”成为了这个居民点的名字,也成为了它独特的文化符号。

    马房村民小组的“马店”,不仅是商队和行人的驿站,更是古代交通网络的枢纽。在古代,马店是商队长途跋涉中的必经之地,在这里更换马匹,补充给养,休息恢复体力。马房村民小组的马店以其地理位置的优越、马匹的优良、服务的周到而声名远播。

    随着马房村民小组的壮大,马店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店内不仅提供马匹租赁,还有饲养、照料和修理服务。客房设施齐全,茶水、食物、药品一应俱全,为过往的旅人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便利。

    马店的存在,不仅推动了马房村民小组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商业发展。商队和行人的到来,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使得马房村民小组成为了珙王山区的一个繁华中心。

    在马房村民小组的历史长河中,马店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行人,在这里交流商品信息,传播文化,使得马房村民小组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尽管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让马匹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马房村民小组作为马店的历史地位依然被村民们铭记。今日的马房村民小组,虽已不再以马匹交易为主,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地位,依然吸引着人们前来探访,探寻那段悠久的历史。

    马房村民小组的历史,是一部关于马匹、商业和文化的史诗。它见证了珙王山区的发展变迁,也成为了团结村乃至整个地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如同一段悠长的旋律,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不息。

    8

    熊家马房居民点,这个名字如同一幅古老画卷,缓缓展开了一幅悠久的历史长卷和丰富的传说故事。它坐落在珙王山区一片丰饶的土地上,是团结村中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熊家马房的命名,源起于这片土地上熊姓人家的传奇故事。相传,在明朝之初,一位英勇无畏的勇士熊大人,因战功显赫,被朝廷封为当地的官员。熊大人性情豁达,喜好结交四方英雄,他独

    全文免费阅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http://www.wxlif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