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宋朝造电机 > 第68章 资金短缺心忧愁

我在宋朝造电机 第68章 资金短缺心忧愁

    算盘珠子噼里啪啦作响,最终停滞,如同杨启此刻凝固的笑容。

    所需的铁料、人工、场地租金……

    各项成本加起来,像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批量生产所需的资金缺口巨大,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原本兴奋的情绪如同被戳破的气球,迅速瘪了下去。

    他揉了揉眉心,长叹一口气。

    工坊里的气氛也随着杨启的沉默而逐渐凝重起来。

    张铁匠和工匠们原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如何改进工艺,提高效率,此刻却都默默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担忧地望着杨启。

    “杨公子……”张铁匠小心翼翼地开口,粗糙的大手不安地搓着满是油污的围裙,“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杨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事,一点小问题,我会解决的。”

    但他心中的焦虑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接下来的几天,杨启四处奔走,试图筹集资金。

    他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钱庄,却都吃了闭门羹。

    那些掌柜的虽然对自行车赞不绝口,但一听说要投资,便纷纷摇头,推脱资金周转不开。

    “这世道,真是……”杨启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感到一阵无力。

    周围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刻都像针一样刺着他的耳膜。

    他抬头望了望天空,万里无云,阳光却显得格外刺眼。

    难道,他的梦想就要止步于此了吗?

    就在杨启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偶然遇见了镇上的富商刘员外。

    刘员外是个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的人,之前就对杨启的自行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杨公子,听说你最近在为资金发愁?”刘员外笑眯眯地问道,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杨启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刘员外,您……”

    刘员外抬手打断了他,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这是一千两,算是老夫的一点心意。”

    杨启愣住了,看着桌上的银票,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反应。

    刘员外却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缓缓说道:“不过……”

    杨启望着刘员外手中的银票,仿佛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一千两!

    这对于目前的困境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可是,“不过”二字却让他心中一紧,预感事情不会如此简单。

    “刘员外,您有什么条件尽管提。”杨启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

    “条件嘛,倒也不是什么苛刻的要求。”刘员外放下茶杯,慢条斯理地说道,“老夫只是想入股你的自行车项目,占三成份子。”

    三成!

    杨启心中一惊。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他现在别无选择,如果拒绝了刘员外,他很可能一分钱都筹集不到,更别说批量生产自行车了。

    一些原本看好自行车项目,并承诺提供资金支持的小商人,听说杨启资金短缺后,纷纷撤资。

    他们像一群嗅到危险气息的野兽,迅速逃离,生怕被卷入这场未知的风险之中。

    杨启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失落,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

    他没有继续去求那些撤资的人。

    他知道,求人也需要看时机,现在再去求他们,只会自取其辱。

    他需要另辟蹊径,找到新的出路。

    他推着自行车来到了镇上的集市。

    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构成了一幅热闹的市井图景。

    杨启找了个空旷的地方,开始展示自行车的性能。

    他时而快速骑行,时而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引来不少路人围观。

    “这是什么玩意儿?两个轮子怎么还能跑这么快?”

    “这东西看着挺稀奇的,不知道怎么用。”

    “这要是能骑着去走亲戚,可比走路快多了!”

    人群中议论纷纷,对这新奇的玩意儿充满了好奇。

    杨启的表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围观者,人群逐渐拥挤起来。

    人群中,一个衣着华丽,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正饶有兴致地看着杨启的表演。

    他便是镇上有名的富商刘员外。

    他早就听说过杨启的自行车,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见识。

    今天看到杨启的精彩表演,他对这辆自行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轻人,你这自行车卖吗?”刘员外拨开人群,走到杨启面前,笑眯眯地问道。

    杨启停下手中的动作,看着眼前的刘员外,心中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杨启定了定神,朗声说道:“刘员外,这自行车并非单纯售卖,而是寻求合作,不知您可有兴趣?”

    刘员外捋了捋胡须,眼中精光一闪,“哦?合作?说说看。”

    杨启便将批量生产自行车的计划和愿景娓娓道来。

    他描绘了自行车普及后,人们出行更加便捷,货物运输更加高效的场景,也阐述了自行车带来的巨大商机。

    刘员外听得连连点头,眼中流露出浓厚的兴趣。

    最终,杨启与刘员外达成协议,刘员外出资一千两白银,占股三成。

    有了这笔资金,杨启的自行车项目终于可以顺利进行。

    消息传回工坊,工匠们一片欢腾。

    张铁匠更是激动地一把抱住杨启,粗犷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杨公子,咱们成功了!”

    杨启笑着拍了拍张铁匠的肩膀,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有了资金的支持,他立即开始着手扩大生产规模。

    他租下了一处更大的场地,招募了更多的工人,并购置了更先进的工具。

    工坊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锯木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劳动交响曲。

    工匠们干劲十足,挥汗如雨,一个个崭新的自行车零件在他们手中诞生。

    杨启则穿梭于工坊的各个角落,指导工匠们改进工艺,提高效率。

    他仿佛不知疲倦,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几天后,第一批批量生产的自行车终于下线了。

    看着那一排排崭新的自行车,杨启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

    他仿佛看到了自行车在宋朝的大街小巷穿梭的景象,看到了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

    周围的工匠们也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他们对杨启的才华和远见充满了敬佩。

    张铁匠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他紧紧握着杨启的手,颤抖着说道:“杨公子,您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杨启看着一辆辆自行车被运出工坊,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挑战正在悄然逼近……

    夜深人静,一个黑影鬼鬼祟祟地溜进了车马行老板的房间。

    “事情办妥了吗?”老板低声问道。

    黑影点点头,阴冷一笑:“一切按计划进行,明天就让他们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