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宋朝造电机 > 第73章 新理念的传播

我在宋朝造电机 第73章 新理念的传播

    杨启眼见着新式教学工具在部分书院试点成功,心中愈发振奋。

    既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他便要添柴加薪,让这科技之光照亮整个大宋!

    他脑中构思着改进方案,恨不得立刻将它们变成现实。

    于是,他一头扎进了工坊,钱工匠大师和一众伙计早已等候多时。

    工坊里,锤子敲击铁块的叮当声、锯子切割木料的吱呀声、伙计们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劳动之歌。

    杨启站在工作台前,手中拿着图纸,眉头紧锁,时而用手比划,时而低声自语。

    他身上仿佛有一股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钱工匠大师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杨启的一举一动,他从未见过如此投入、如此充满激情的人。

    就连平日里懒散的伙计们,也被杨启的热情所感染,干起活来格外卖力。

    空气中弥漫着木屑和铁屑的味道,混合着汗水的气味,但这并不让人感到不适,反而让人觉得充满活力。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杨启的脸上,映照出他坚毅的神情。

    他时而拿起工具敲敲打打,时而与钱工匠大师低声探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自信。

    改进后的齿轮组模型在他手中缓缓转动,发出轻微的“咔哒”声,仿佛一首美妙的机械交响曲。

    然而,就在杨启和工匠们热火朝天之际,一股阴云正悄然笼罩。

    赵院长得知越来越多的书院对新教学理念产生兴趣,心中怒火中烧。

    他无法容忍这些“奇技淫巧”玷污圣贤之道,更不能接受杨启的声望日益高涨。

    他将书院中一些思想保守的教师聚集起来,脸色阴沉,语气低沉而坚定:“诸位,杨启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等的地位和圣贤的教诲!我们必须阻止他!”

    屋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一位老夫子颤巍巍地站起身,说道:“院长说得对!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管!”

    赵院长的话语戛然而止,目光死死盯着窗外。

    众人疑惑地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只见书院的门口,正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

    老者身着朴素的儒袍,手里拄着一根拐杖,目光却炯炯有神,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他正是德高望重的老夫子,张先生。

    张先生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走进院子。

    他每走一步,都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威压,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一丝紧张。

    赵院长脸色一变。

    杨启此时正疲惫地靠在工坊的墙边,他感到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周围的压力让他有些喘不过气。

    虽然新式教学工具的试点效果很好,但保守派的抵制像一道巨大的墙,阻碍着他前进的步伐。

    工坊里,锤子和锯子的声音渐渐停歇,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一般。

    他闭上眼睛,试图驱散心中的疲惫,却发现一股无力感越来越强烈。

    这时,一阵清脆的笑声传入他的耳中,那是郭婉的声音。

    她像一缕阳光,驱散了杨启心中的阴霾。

    他睁开眼,看到郭婉正拿着一块新制成的齿轮组模型,笑盈盈地朝他走来。

    “怎么样,这可是我帮你做的改良款,看看是不是更完美了?”郭婉将模型递给杨启,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杨启接过模型,仔细地检查起来。

    他发现,经过郭婉的改良,齿轮组的咬合更加紧密,运转也更加流畅。

    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错,真的很棒!”

    就在这时,工坊的门被推开了,李学童急匆匆地跑了进来,他兴奋地对杨启喊道:“杨先生,张先生来了!他要亲自看看我们用的新式教学工具!”

    杨启心中一动,一种莫名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带着郭婉和李学童,走出了工坊。

    他们来到书院的院子里,看到张先生正在仔细端详着一个新式算盘。

    他时而拨动算珠,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又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杨启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恭敬地对张先生说道:“先生,您好,我是杨启。”

    张先生转过身,目光温和地看向杨启:“你就是那个发明这些新式教学工具的年轻人?”

    杨启点了点头:“正是。”

    张先生指着算盘,缓缓说道:“此物,当真精巧。”他抬起头,眼神锐利地盯着杨启:“但我需要你给我一个让我相信,这些新玩意不会玷污圣贤教诲的理由。”

    杨启不慌不忙,开始详细地讲解算盘的原理和用途,以及它如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他用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新式教学工具的优点。

    张先生听得聚精会神,频频点头,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

    “不错,你说的很有道理。”张先生缓缓说道:“这些新式教学工具,并非奇技淫巧,而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圣贤之道的好东西。老朽决定,支持你!”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周围的人都不可思议地看着张先生,不敢相信他竟然会支持这些“离经叛道”的东西。

    而杨启心中则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工坊里一片欢腾,人们载歌载舞,庆祝着这次来之不易的胜利。

    杨启却感到一阵疲惫,他缓缓走到郭婉身边,温柔地看着她。

    郭婉上前一步,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杨启的脸庞,说道:“你又瘦了。”

    杨启看着郭婉,突然欲言又止,而就在这时,郭婉的目光却转向了别处,嘴里喃喃自语道:“这是……”

    郭婉一直默默地站在杨启身后,她的目光温柔而坚定,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杨启前进的方向。

    她不仅是杨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每当杨启遇到难题,她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为他指点迷津。

    这一次,她帮杨启改进的齿轮组模型,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细腻的心思,总能捕捉到杨启忽略的细节,让他的发明更加完美。

    杨启看着郭婉,眼中满是感激。

    她不仅理解他,更支持他,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安心。

    两人之间弥漫着温馨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们彼此。

    杨启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他选择稳扎稳打,先在小范围内对学童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培训。

    他耐心地讲解着新式教学工具的用法,并用生动的例子,让学童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

    他看到学童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渴望,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钱工匠大师在一旁看着,对杨启的沉稳和耐心赞赏不已。

    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匠,但跟在杨启身边久了,他开始相信,眼前这个年轻人,定能改变这个时代。

    周围的人们也对杨启更加信任,因为他不仅有奇思妙想,更有一颗为民着想的真心。

    然而,尽管有了一些进展,仍有不少书院对杨启的新教育理念持反对态度。

    他们认为,新式教学工具是“奇技淫巧”,会败坏圣贤之道。

    这些书院的抵制,就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挡在杨启的前方。

    他眉头紧锁,思索着如何才能彻底改变他们的想法。

    他知道,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并非易事。

    但他绝不会放弃,因为他相信,科技的力量,终将改变这个时代。

    工坊内,人们依旧在忙碌,杨启却陷入了沉思。

    他看着手中改良后的齿轮组模型,思考着下一步的计划。

    就在此时,他感到郭婉的目光一直注视着他。

    杨启缓缓抬起头,对上郭婉的眼睛,他想说些什么,却又觉得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他此刻的感受,而就在这时,郭婉却突然看向别处,喃喃自语道:“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