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宋朝造电机 > 第74章 新学的全面推广

我在宋朝造电机 第74章 新学的全面推广

    杨启揉了揉眉心,书院的抵制远比他想象的要顽固。

    这些老学究抱着之乎者也,对新事物嗤之以鼻,仿佛任何改变都是对圣贤的亵渎。

    他长叹一口气,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这科技树在蒙昧中枯萎?

    “又在犯愁了?”郭婉清脆的声音如山间清泉,瞬间洗去了杨启心头几分烦闷。

    她走到他身旁,纤手轻轻搭在他的肩上,“别灰心,总会有办法的。”

    杨启抬头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婉儿,你不知道,这些人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郭婉狡黠一笑:“谁说要硬碰硬了?咱们换个思路。”她凑到杨启耳边,低声细语,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杨启的眼睛逐渐亮了起来,仿佛夜空中点燃的星辰,越来越璀璨。

    他兴奋地一拍桌子:“妙啊!我怎么没想到!”郭婉的提议如醍醐灌顶,让他豁然开朗。

    郭婉建议,与其直接说服那些顽固的院长,不如从学童入手。

    孩子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如果他们喜欢上这些新的教学工具,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家人,最终改变整个书院的风气。

    此外,她还提议举办一场公开的教学演示,邀请各书院的院长和学童一同参与,让他们亲眼见证新式教学工具的优势。

    有了新的方向,杨启立刻充满了干劲。

    他召集工坊的众人,将郭婉的想法告诉大家。

    原本有些低迷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每个人都充满了希望,干劲十足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

    赵院长得知杨启的新计划后,脸色铁青。

    他阴沉着脸,在书院里散布谣言,说杨启的工具是邪魔歪道,会蛊惑人心,败坏学风。

    “岂有此理!”杨启听到这些谣言,怒不可遏。

    他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向书院,“我倒要看看,他究竟想干什么!”

    赵院长看着气势汹汹的杨启,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杨启,你休想蛊惑我的学生……”

    杨启的推广计划受阻,谣言像毒蛇般在人群中蔓延,吐着信子,吞噬着人们的信任。

    一些原本对新式教学工具感兴趣的书院,听到赵院长绘声绘色的“邪魔歪道”之说后,又开始犹豫起来。

    杨启站在书院门口,看着那些原本热情洋溢的脸庞如今蒙上一层怀疑与恐惧,心中如同压上了一块巨石,喘不过气来。

    他感到一阵无力感,仿佛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手心沁出了汗,他紧紧地攥着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却感觉不到一丝疼痛,只有无尽的焦虑在胸腔里翻涌。

    就在这时,郭婉的声音如同一道清泉,划破了凝重的气氛。

    “赵院长,”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您说这些工具是邪魔歪道,可有证据?”她的声音清脆有力,回荡在书院上空,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赵院长没想到郭婉会站出来,脸色顿时变得更加阴沉,他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

    郭婉继续说道:“杨启的工具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提高效率,何来蛊惑人心之说?院长如此抵制,莫非是害怕新事物挑战您的权威?”她的话一针见血,直戳赵院长的痛处。

    围观的众人开始窃窃私语,看向赵院长的眼神也充满了怀疑。

    郭婉的威望在当地极高,她的言论无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许多人开始反思赵院长的话,觉得他的说法确实站不住脚。

    郭婉的一番话如同一束阳光,驱散了笼罩在杨启心头的阴霾。

    他看着郭婉,她的智慧和勇气,让他更加坚定了推广新式教学工具的决心。

    “婉儿……”他刚想开口,郭婉却对他轻轻摇了摇头,示意他稍安勿躁。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纷纷赞扬郭婉的勇气和智慧。

    书院里的学童们更是欢呼雀跃,他们渴望新知识,渴望更有趣的学习方式。

    赵院长脸色铁青,却无力反驳,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

    工坊里的气氛也由阴转晴,一片欢呼。

    他们知道,有了郭婉的支持,推广之路将会更加顺畅。

    杨启大步走向郭婉,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杨启紧紧握住郭婉的手,目光深邃而温柔,仿佛要将世间所有的柔情都倾注其中。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甜蜜的氛围在两人之间流淌。

    郭婉的脸颊泛起一抹红晕,她轻轻地回握住杨启的手,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突如其来的困境,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如同经历了风雨洗礼的树苗,更加茁壮成长。

    杨启不再将目光局限于那些墨守成规的传统书院,他开始转向民间私塾。

    这些私塾先生虽然没有书院院长那般高的地位,却更加务实,也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杨启带着他的新式教学工具,一家一家地拜访,耐心讲解,细致演示。

    他充满激情地讲述着新的教育理念,如何让孩子们更轻松、更快乐地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起初,一些私塾先生还心存疑虑,但当他们亲眼看到孩子们用算盘快速计算,用地球仪了解世界,用印刷机快速复制书籍时,他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他们意识到,这些新奇的工具并非邪魔歪道,而是能够真正帮助孩子们学习的有用工具。

    消息像春风般迅速传开,越来越多的私塾先生前来参观学习,他们对杨启的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并开始积极地引进新的教学工具。

    杨启的工坊日夜赶工,仍然供不应求。

    然而,正当杨启的推广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一个不速之客来到了他的工坊。

    来人身着锦衣,气度不凡,身后跟着几个彪形大汉,一看便知来头不小。

    “杨启,”他语气傲慢,“你的这些小玩意儿,倒是有些意思……”他拿起一个地球仪,漫不经心地转动着,眼神里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不过,这东西,本官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