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宋朝造电机 > 第181章 天文仪器的改良

我在宋朝造电机 第181章 天文仪器的改良

    杨启的目光锁定在新仪器上一个拇指大小的黄铜旋钮上。

    它看起来毫不起眼,却是控制观测精度的关键部件。

    一丝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裂纹,如同潜伏的毒蛇,盘踞在旋钮边缘。

    他眉头紧锁,这细微的瑕疵在之前的观测中并未显现,或许是因为连续观测产生的金属疲劳。

    如果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裂纹会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整个仪器报废。

    “怎么了?”郭婉敏锐地察觉到杨启神色的变化,关切地问道。

    杨启轻轻摇了摇头,“没事,只是想到一些改进的办法。”他不想让郭婉担心,语气尽量轻松。

    观测站内,原本欢快的气氛逐渐被一种专注所取代。

    杨启从工具箱里取出特制的放大镜和精细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拆卸下有问题的旋钮。

    郭婉静静地站在一旁,将工具一一递到他手中,无需言语,默契在两人之间流淌。

    阳光透过观测站的穹顶,照射在他们身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温馨的氛围在两人之间无声地蔓延。

    杨启全神贯注地处理着旋钮上的裂纹。

    他先用特制的药水清洗裂纹周围的污垢,然后用细小的银丝一点点地填补裂纹,手法精妙,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绣娘在绣制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观测站内静得只能听到仪器轻微的滴答声和杨启均匀的呼吸声。

    然而,就在他即将完成修复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填补裂纹的银丝突然断裂,之前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功亏一篑。

    豆大的汗珠从杨启的额头上渗出,沿着他的脸颊滑落。

    压抑的气氛笼罩着整个观测站,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杨启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他放下手中的工具,抬起头看着郭婉,

    “婉儿……”他刚开口,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此刻的心情。

    “婉儿,去请吴学者过来。”杨启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郭婉虽然不明白杨启的用意,但还是立刻照做。

    不一会儿,吴学者带着疑惑的神情走进了观测站。

    他本就对杨启的新式仪器抱有怀疑态度,如今见杨启修复失败,心中更是认定这东西华而不实。

    “杨小友,可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吴学者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杨启没有理会吴学者语气中的微妙变化,而是指着旋钮上的裂纹,坦诚地说道:“吴学者,这裂纹的修复的确超出了我一人能解决的范围。您的经验丰富,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吴学者一愣,显然没想到杨启会主动向他求助。

    他原本以为杨启会独自埋头苦干,甚至可能用一些他无法理解的奇特方法来掩饰自己的失败。

    观测站内弥漫着疑惑的气息,吴学者迟疑地走到杨启身边,仔细端详着那细微的裂纹。

    “这裂纹的产生,是因为金属疲劳所致。”杨启解释道,“我尝试用银丝填补,但效果并不理想。”

    吴学者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杨启的判断。

    他捻着胡须,沉思片刻,说道:“依老夫之见,或许可以用金丝代替银丝。金的延展性更好,更能适应金属的细微形变。”

    杨启但他却摇了摇头,“金丝的延展性虽好,但质地较软,无法承受高强度的观测。我需要一种既有延展性,又有足够硬度的材料。”

    杨启顿了顿,目光落在工具箱中一根不起眼的合金丝上,那是他之前用特殊方法合成的新型合金。

    他拿起合金丝,向吴学者解释了它的特性和制作方法。

    吴学者听得津津有味,他从未想过,金属竟然还能以这种方式组合,产生如此神奇的特性。

    在吴学者的注视下,杨启将合金丝小心翼翼地填补到裂纹中。

    这一次,合金丝完美地融入了旋钮,没有丝毫断裂的迹象。

    杨启转动旋钮,流畅的触感让他心中一喜。

    他充满自信,荣耀的氛围开始滋生。

    “成了!”杨启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

    吴学者也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他仔细检查着修复后的旋钮,

    郭婉见杨启成功修复了旋钮,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她激动地扑进杨启怀里,紧紧地抱住他,仿佛要将所有的喜悦都倾注在这个拥抱之中。

    “杨大哥,你真厉害!”她在他耳边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那是激动和骄傲交织的颤音。

    杨启温柔地搂住郭婉,感受着她柔软的身体和急促的心跳。

    他轻轻地抚摸着她的秀发,柔声说道:“婉儿,谢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他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一股淡淡的馨香沁入心脾,甜蜜的氛围在两人之间弥漫开来,如同春日里盛开的桃花,芬芳馥郁。

    然而,观测站内的气氛并非全然和谐。

    一些坚持传统方法的天文学者们,仍然对杨启的新式仪器抱有怀疑态度。

    他们聚集在一起,低声议论着,“这东西真的靠谱吗?我看不过是些奇技淫巧罢了。”一位年纪稍长的学者捻着胡须,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

    “是啊,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观测方法,岂是这些新玩意儿能比的?”另一位学者附和道,语气中充满了对传统的固执。

    吴学者听到这些议论,心中也有些不悦。

    他虽然对杨启的技艺表示认可,但也不完全相信新式仪器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观测方法。

    “诸位,杨小友的仪器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跟风,还是要谨慎对待。”他试图从中调和,但语气中却不自觉地偏向了传统一方。

    紧张的氛围再次笼罩着观测站,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降临。

    杨启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眉头紧锁,默默地思考着对策。

    该如何说服这些固执的学者们接受新式仪器呢?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浩瀚的星空,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他转身对吴学者说道:“吴老,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