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来自旧时光 > 第74章 祭城

来自旧时光 第74章 祭城

    祭城,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名,坐落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它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城镇,名为祭城镇,如今则成为了祭城办事处。

    据《辞海》记载,“祭”这个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不仅是一个古国名,也被称为“祭邑”,而且还是姬姓家族的封地。最初,这片土地是周朝畿内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祭国向东迁徙,最终定居在今天的河南郑州东北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祭”字在这里的读音与常见的“ji”不同,而是“zhài”。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历经了三千年的岁月,这个地方的人们却一直将其读作“zhà”,这种独特的读音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在历史的长河中,祭城曾经有一个更为古老的名字——祭国。这个名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的郑州被称为商都,而祭国则是商朝的一个邦国。在那个时代,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祭国的名字被多次提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取代了商朝,成为了新的统治者。在周灭商之后,祭国也未能幸免,最终被周朝灭掉。从此,祭国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遗忘,而祭城则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称呼。

    在周昭王在位期间,祭国的国君曾经跟随昭王一同南下征战。然而,在他们返程的途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船只突然沉没,昭王和祭国国君一同溺水身亡于汉水之中。

    时光流转,到了周穆王统治的时代,祭国出现了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祭公谋父。祭公谋父不仅是一位贤明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家。在辅佐周穆王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振兴周穆王的国家。

    当周穆王刚刚登上王位时,祭公谋父便向他献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治国之策。祭公谋父以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周朝的方法为典范,阐述道:“治理国家应当以仁德为根本,而不是依靠苛刻的政令。绝对不能轻易动用武力,更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忘却正义,也不能过分宠溺自己的亲族而疏远有才能的贤臣。只有秉持中庸之道,才能妥善地治理好国家。”

    这样的理论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和独特的,但周穆王对祭公谋父的建议却并未完全采纳。他只是表面上敷衍地表示认同,实际上却仅仅采用了其中的一部分观点。

    某年,周穆王欲征讨犬戎一族,祭公谋父力谏周穆王:贤明之君,素以弘扬德政为要,而非炫耀武力。以武服人,终将招致恶果。然周穆王不以为然,执意兴兵伐犬戎。虽战事终获胜利,然周边诸族自此不再称臣纳贡。其直接后果,便是周王朝国力逐年衰退,至周幽王时,竟为犬戎所败,终致迁都洛阳。

    时至东周初年,郑庄公所率之国力渐强,遂成此一带之霸主,亦始开疆拓土,创霸业。然此时,失周朝庇护之祭国,亦渐衰败。素视祭国为嘴边肥肉之郑庄公,即刻出兵祭国,祭国实难抵挡郑庄公之威武之师,遂自历史中消失矣。

    让我们一起查一下,祭的读音:

    祭 [ji]

    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 ~奠。公~。

    古代杀牲供奉鬼神 ~祀。~天。

    祭 [zhài]

    姓。

    有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文化,是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的学习,你会发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儿!

    商都郑州,一个妙趣横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