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七零穿书,炮灰的家族使命 > 第164章 平反

七零穿书,炮灰的家族使命 第164章 平反

    温暖醒来的晚,她现在闲下来了,每天都不想起床。

    等她迷迷糊糊的醒来,就看到门外堆积了几个雪堆。

    出门解决了生理问题,回来的时候,温暖又去柴棚那里抱了不少柴火回屋。

    下雪了,温暖就更加不想出门了。

    她屋里食材足够自己几日的消耗,不着急去地窖里取粮食。

    因为这一年放牛,温暖有时间就劈柴。

    所以,她囤的柴火也足够自己烧到来年夏天。

    衣食无忧,住房又有保障。

    温暖趁着猫冬的日子,让自己好好犯懒躺平。

    这日,她正躺在炕上看书呢,就听门外有人交谈。

    声音越来越大,倒是引起了温暖的好奇心。

    这大中午的,不在自己窝里面待着,为什么非要站在院子里聊天?

    温暖心里好奇,便起身下炕穿戴好出门查看。

    打开门一看,就见好几个知青站在一起说着什么。

    温暖抬脚便走了过去,走近一听,好像是在说什么牛棚的事。

    温暖没插嘴,就那么静静听着。

    然后,就听大家讨论,说今天有人开着军车来村里接牛棚里的人回去。

    “说要平反了,真是没想到……”

    “谁说不是?这些年下放的人可不少,就那些身体差的,直接就倒下了,心心念念的平反,都只是个念想而已。”

    说话间,满是遗憾。

    “唉,这谁能够想到还能等到平反。”

    “是啊,大青山村这还是头一个被平反的人呢,看这风向,估计以后也有不少人会被调查清楚让对方平反回城的。”

    有人猜测到:“那你们说,那些还在牛棚里的人是不是也有希望被平反?”

    下放的人,又有哪个人是简单的?

    现在看到了回城的希望,估计那些人就是硬熬也要熬到平反。

    “这……还真说不好……”

    平反什么的,判定的时间和规则都不全面。

    想要平反,要么是当初判定的时候有疑问,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查清楚让人恢复原本的生活。

    要么,就看下放人的能力大小了。

    只要有人帮着跑跑门路,还是可以找到办法帮助他们回城的。

    只是,这其中要花费的人脉和物力,就不可小觑。

    不过,有句话说的好,有钱能使鬼推磨。

    要真有回城的执念,怕是会有人倾尽全力去活动关系。

    “要是能回城,谁不想?”

    不说那些下放的人,就是知青,又有哪个不想回城的?

    就算是那些嫁人结婚的知青,只要听到有回城的办法,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回城。

    下乡的日子,肯定没有在家里好过。

    尤其是,大家都是背井离乡的来到农村,对家乡的想念就更甚。

    还有,他们这些知青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还不是心里有回城的执念。

    不然的话,他们也会选择别的出路。

    “是啊,我都想回城啊,可没工作就是没办法安排回城啊!”

    “别说你了,谁不想回城?现在城里的工作岗位本来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就算是空出来一个,立马就有好几个人竞争上岗。咱们这些已经下乡的知青,还是别惦记了。”

    “是啊,现在城里的工作紧张,就算是想花钱买都很难遇到一个。”

    铁饭碗、铁饭碗,一个工作就可以传三代。

    谁家要是有个工作岗位,给儿女说亲都比旁人有优势不少。

    “唉,现在想想,那些牛棚里下放的人倒是比咱们知青更有希望回城。”

    对方只要判定无罪,回城真是分分钟的事。

    可他们知青呢,现在看不到回城的希望,还要继续煎熬着。

    “是啊,现在下乡的政策还在,我老家的那些才毕业的弟弟妹妹们,现在也要开始准备下乡了。”

    当年他会来大青山村,完全是因为服从安排。

    可现在要想去个好的地方下乡,运气可没几年前好。

    如今下乡的程序都常态化,下乡的地方哪里好一些,哪里受累一些,知青办的人心里明镜一样。

    有时候,那些人的态度可以决定下乡人的生活环境好坏。

    所以,时间久了,大家也算是品出来了。

    有些人,不能轻易得罪。

    尤其是那些符合下乡要求的人家,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不会轻易得罪知青办的人。

    “眼瞅着就要七六年了,这下乡的政策也有十年了,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大家惆怅,心里不得劲的很。

    “是啊,高考也取消了十来年,真不知道我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参加一次高考?”

    因为生的晚,错过高考的人成百上千万。

    可见,这十年,有多少人才流落。

    说起高考这两个字,让不少知青沉默。

    “高考啊……”

    当知青的,大多都读过书。

    读书人,最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是,这条路,它断了。

    虽然,现在国家还有工农兵大学培养大学生。

    可这大学并不是通过全国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去读的,而是经过举荐和考核后,让条件适合的人去读。

    所以,名额有限,这几年的大学生就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知青们的学历最高,也只是高中生而已。

    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不少人心里的天堑。

    无法逾越,仰望空想罢了。

    “估计……会重新开的吧?毕竟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想要人才,只能自己好好培养。”

    早先年那些但凡跟国外有一点关系的人,现在在国内的行情都不好。

    有过外国留学经历的人,现在都不被国家看好。

    所以,想要有人才使用,就得国家自己培养。

    而要培养人才,只能开了高考,进行批次选拔。

    就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等的到。

    知青们的年纪相对来说还不算大,可这个年纪,正是一个人最好的时光。

    学业无望后,大家都会将注意力放在家庭上。

    而背负了家庭的责任,又有几个人有心气去求学?

    所以,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知青们都一直扛着。

    他们想再等等,等待奇迹的发生,等待自己命运的转变。

    他们不想过一眼就望到头的日子,也不想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安定下来。

    因为心中有期盼,所以他们都不曾放弃过。

    此时再说起高考,心里却有了些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