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开局获得英雄能力 > 第92章 决心为南阳军效力

三国:开局获得英雄能力 第92章 决心为南阳军效力

    沈万三笑眯眯地说:“文才可以仔细观察。”

    觉察到沈万三似乎有所意图,贾诩便更加专注地观察了一番,顿时惊异起来。

    “这些渔船为何集中在一起?难道是附近正是鱼类的聚集点?”

    “不是,虽然大江鱼多,但几百米的水域怎么可能会供一千多人捕鱼。”

    沈万三笑着详细介绍道,贾诩这才了解 ** :原来这里是张易下令修建的水产养殖基地,丰收时节每天能捕捞出充足的水产品供应全城需求,甚至还能外销。

    听闻这一切后,贾诩感到震撼不已,看着渔民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脸上洋溢着激动和欣喜。

    他知道沈万三并未夸大其词——南阳郡确实做到了让士兵和百姓安定度日。

    面对当前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能找到如南阳这般让军民安居乐业之地实属不易啊。

    “像张易这样的太守,堪称古今圣贤。”

    即便是心机深厚的贾诩,在目睹这些情景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内心对张易充满认同。

    毕竟,从古至今治下一方领地且能够养活百姓,一直都是个极大的挑战。

    张易做到这点,远超现在所有的太守和州牧。

    之前的心存疑虑早已烟消云散,但贾诩的不满很快再度显现。

    “郡守大人在识人方面,确实还有一些不足。”

    沈万三听到这话后,笑得更开怀了。

    他确实在听了张易的建议后,决定带上贾诩前来拜访江道。

    “主公果然料事如神,早在之前就说过,只要贾诩看了江道之后,必然会归心于我们南阳军。

    今天,这一切都成了现实。”

    沈万三心里也清楚,如今的贾诩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决心为南阳军效力,并在张易麾下大展拳脚。

    “文才,你不需要太过担心。

    主公说过,在南阳军中,绝不会有无用之人。

    所以,没有立下功绩的后来者……”

    “我是无用之人?我贾诩自幼熟读经史,擅长谋划决策,怎能算作无用之人?”

    贾诩被这番话激怒,立刻滔滔不绝地提出自己的策略,“我已经有了妙计,请沈大人静听!”

    出乎他自己意料的是,这一天的到来竟让他激动不已。

    观察贾诩的变化

    沈万三靠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着贾诩滔滔不绝地阐述他的谋略,心中不禁暗笑。

    “不知沈大人在笑些什么?”

    贾诩此刻像是一只正在斗鸡,生怕张易身边的同僚小瞧自己。

    沈万三微微摆手,表达了歉意,接着缓缓回应:“文和,你不需如此焦急。

    我认为只要你真的具备实力,日后必然封妻荫子,享尽富贵。”

    这句话一出口,贾诩渐渐冷静下来,疑惑地看着沈万三许久,最终也不禁露出笑容:“没错,这一路见闻,实属平生少见。

    主公确实可以称作千古难遇的圣人。”

    二人相视一笑,然后转头望向江边捕鱼的渔民们,心情都轻松了不少。

    然而,想到刚刚带人进城时那饿殍遍地的情景,沈万三不由起身离去。

    贾诩拱手行礼:“沈大人,这次我是下定决心投效主公。

    这天地之间,像主公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千载难逢。”

    “贾诩自认为聪明,但过去只关注自己家族的事情,现在能为了天下苍生努力,已非昔比。”

    二人礼貌性地道别。

    随后,沈万三继续投入到襄阳以及整个荆州的建设事业中,而贾诩也开始展现自己的才华。

    不久后,张易委任他为薛仁贵身边的军师,深得青龙军全体将士的认可。

    这一切的转变皆因张易对所有读书人的重视与包容,使得贾诩心悦诚服。

    作为颍川士族的代表,贾诩的态度变化对广大读书人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军事上,进展也非常顺利。

    桂林郡和武陵郡纷纷归顺,被薛仁贵带兵顺利接收。

    零陵郡虽然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且民风剽悍,但仍处于大汉朝控制范围内。

    经过接近一个月的进军,刚满十九岁的张易率领青龙军直逼零陵郡主城。

    ---

    希望能满足需求。

    在大江之畔扎营之后,薛仁贵、贾诩和荀彧三人作为主要军师开始商讨此次战役的策略。

    “大将军,此番进军零陵,重中之重在于赢得民心,而非军事占领。”

    荀彧一语道出主旨。

    贾诩随即附和道:“没错,这片区域久已处于羁縻之下,当地人长久以来对北面富裕之地怀有怨恨之心,因此不宜强行攻取。”

    薛仁贵听罢,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南阳郡是整个荆州中最为富饶的地方,成为众矢之的也在情理之中。

    贾诩突然主动请缨,“不如下官率领一支精兵入城,探查情况如何?”

    虽然薛仁贵和荀彧都觉得不太稳妥,但拗不过贾诩的坚持,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此时零陵尚未开战,但因为一晚上的意外死亡事件,整个大汉局势却骤然变化。

    徐州附近的陶谦收到了一则让他惊恐万分的消息,脸色骤变。

    这则消息正是徐州的一群叛军劫持并几乎杀尽了一支商队,其中包括曹操的父亲曹嵩。

    “该怎么办才好啊!曹操虎视眈眈,屯重兵于兖州东面,不就是为了进攻我徐州吗?如今可算给他抓住了机会!”

    陶谦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几日未见外人。

    然而他再怎么逃避也无济于事,驻扎在陈留的曹操很快也得到了这个消息。

    “父亲死得好惨!孩儿必定为父 ** ,诛灭陶谦!”

    曹操誓言复仇,随后率领五万大军誓师向东,朝着徐州进发。

    沿途若遇不立即投降的城池,城破之后便进行血腥屠城,并将敌人的头颅堆叠成塔。

    曹操的骑兵如旋风般疾驰,每日夺取一城,震惊四海,各地诸侯也开始蠢蠢欲动。

    袁绍见机行事,趁此良机按计划攻打幽州,目标是以最快速度拿下幽州后,转而南下直取青州冀州,最后与曹操会师于徐州城下。

    其余诸侯联名上奏谴责曹操残暴 ** 的行为,甚至出兵攻击相邻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