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锦绣良缘之盛世宠妃 > 第12章 艰难谈判

锦绣良缘之盛世宠妃 第12章 艰难谈判

    那被选派的使者李文翰,肩负着萧逸尘沉甸甸的殷切嘱托以及大周朝上下数千万百姓的满满期望,怀揣着几分忐忑却又无比坚毅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敌国的艰辛路途。彼时正值盛夏,烈日高悬,酷热难耐,官道两旁的土地干裂,扬起的沙尘肆意弥漫,呛得人喉咙生疼。李文翰带着为数不多的随行护卫,驱马前行,马蹄扬起的灰尘仿若一条蜿蜒黄龙,追随其后。

    他们一路翻山越岭,山峦陡峭,怪石嶙峋,狭窄的山路崎岖难行,马匹不时打滑,众人只能下马,牵着缰绳,手脚并用地攀爬。山中林木茂密,闷热潮湿,蚊虫肆虐,嗡嗡作响,直往人身上扑,咬得皮肤红肿不堪。夜里,寻一处空地扎营,点燃篝火,既要提防野兽偷袭,又得时刻警醒以防山贼流寇趁夜突袭。护卫们轮流值守,李文翰亦毫无架子,与众人一同警戒,困意来袭,便就着篝火,裹紧披风小憩片刻。

    逢上暴雨倾盆,山路瞬间化作泥泞泽国,马蹄深陷其中,举步维艰。众人冒雨前行,雨水灌进靴子,浑身湿透,寒意刺骨。干粮被雨水浸湿,难以下咽,却也只能强撑着填饱肚子,保存体力。历经这般风餐露宿,既要抵御恶劣天气,又要时刻防范隐藏在暗处、觊觎他们财物的山贼流寇,还得马不停蹄地赶路,以免延误那关乎两国命运的谈判时机。如此一路艰辛,历经月余,终于望见了敌国都城那高耸巍峨的轮廓。

    敌国都城仿若一头蛰伏的巨兽,戒备森严至极。城墙由巨大的青石砌成,高达数丈,宽厚坚实,城墙上士兵如林,个个身披重甲,手持利刃长枪,刀枪在日光下闪烁着森冷寒光,透出一股令人胆寒的肃杀之气。城门紧闭,吊桥高悬,护城河水流湍急,泛着幽冷波光。李文翰勒住缰绳,抬头望向那威严都城,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略显疲惫却依旧昂扬的心境,整了整衣衫。那衣衫早已满是褶皱、污渍,却无损他半分气度,他昂首挺胸,尽显大周朝使者的风范。

    在卫兵押送下,李文翰步入朝堂。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仿若能将人活活憋死,四周寂静无声,唯有脚步声在空旷大殿内回响。两旁大臣身着华服,目光如炬,带着审视、轻蔑与敌意,死死盯着这位来自大周朝的使者,似要将他看穿。敌国国君高坐龙椅,身披绣金黑袍,头戴璀璨王冠,眼神中满是傲慢与贪婪,仿若一只盯着猎物的恶狼,正盘算着如何大快朵颐。

    李文翰不卑不亢,上前一步,拱手行礼,身姿挺拔,礼数周全,声线沉稳有力,仿若洪钟鸣响:“陛下,我乃大周朝使者李文翰,此番前来,特代表我大周皇帝与太子殿下,心怀诚意,希望双方能够搁置争端,和平共处。大周与贵国向来井水不犯河水,这些年互通商贸,民间商旅往来频繁,百姓间亦多有情谊。那集市上的大周丝绸、瓷器备受贵国百姓喜爱;贵国的香料、珠宝,也在大周寻得广阔销路。何苦因一时贪念,挑起战火,让两国百姓陷入战乱之苦?战火一旦燃起,田园化为焦土,亲眷流离失散,繁华城镇将成废墟,这岂是陛下愿见之景?”话语掷地有声,字里行间尽显大国风范与悲悯胸怀。

    然而,敌国的国君却野心勃勃,被贪婪蒙蔽心智,根本不把大周朝的善意放在眼里。他冷哼一声,肆意大笑起来,笑声在大殿内回荡,透着张狂与不屑:“和平?哼,你们大周如今越发强盛,国力蒸蒸日上,军备愈发精良,我若再不出手,往后岂有我等立足之地?少废话,想要罢兵,就得拿出诚意来。”说罢,大手一挥,身旁近侍如训练有素的猎犬,迅速呈上一份文书。

    李文翰接过文书,匆匆扫过,只见上面罗列了一系列苛刻无理的要求:割让边境三座富庶城池,那可是人口密集、商贸繁荣之地,沃土千里,物产丰饶;每年缴纳白银百万两、丝绸千匹,这般巨额财物,足以让大周朝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开放所有关卡任由敌国商人免税贸易,此条更是破坏公平贸易原则,会让大周本土商民倾家荡产,利益受损严重。李文翰心中怒火顿起,仿若烈火烹油,胸膛剧烈起伏,但多年外交历练让他面上仍保持镇定自若,只是紧紧攥着文书的手指微微泛白。

    他深吸一口气,据理力争:“陛下,您这要求实在荒谬至极!割让城池,等同于割我大周百姓的血肉,那城中百姓世代扎根,安土重迁,家园被毁,亲眷分离,哀鸿遍野,于心何忍?巨额财物,会让我大周民生凋敝,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饿殍遍野,社会动荡不安;免税贸易,更是破坏公平,我国商民兢兢业业,凭手艺、勤勉营生,却要被这般不公平条约挤垮,倾家荡产。如此一来,只会引发两国之间的仇恨,冤冤相报何时了?贵国百姓也难独善其身,战乱一起,田园荒芜,商业停滞,到时国将不国啊!”

    敌国国君脸色一沉,仿若乌云蔽日,拍案怒斥:“大胆!你敢违抗本王旨意?大周朝若不应下这些条件,休怪我大军踏平你们边境!我雄师百万,枕戈待旦,岂会怕了你这小小使者!”朝堂上大臣们仿若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附和,一时间,叫骂声、威胁声此起彼伏,大殿内仿若炸开锅,喧嚣嘈杂。

    李文翰毫无惧色,挺直脊梁,仿若苍松屹立,继续辩驳:“陛下息怒。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一旦开战,胜负难料。我大周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多年来枕戈待旦,为的就是保家卫国。真要厮杀起来,贵国未必能全身而退;即便侥幸得胜,也必将付出惨痛代价,国力损耗巨大,青壮年死伤无数,农田荒废无人耕种,经济崩溃,人心惶惶。周边其他国家恐也会趁虚而入,坐收渔翁之利,陛下可要三思啊。”

    双方你来我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谈判陷入了僵局之中。消息通过加急快报传回大周朝,仿若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朝堂上一片哗然。武将们义愤填膺,镇远将军赵猛再次挺身而出,身形魁梧壮硕,满脸络腮胡根根直立,怒目圆睁,仿若愤怒的雄狮:“殿下,这敌国欺人太甚!咱不能再忍了,直接出兵吧,让他们见识见识咱们的厉害,看他们还敢如此张狂!咱大周铁骑冲锋,定能踏破敌营,碾碎他们的野心!”众多武将纷纷响应,拔剑出鞘,“锵锵”声响彻朝堂,呼声震天,热血沸腾。

    但萧逸尘却面色凝重,缓缓摇头。他久居朝堂,深谙治国之道,更熟知战争的残酷。战场上倒下的每一个士兵,皆是家中妻儿老小的支柱,背后是一个个翘首以盼亲人归来的家庭。战火燃起之处,百姓遭殃,房屋被焚毁,庄稼被践踏,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不到万不得已,他实在不想让百姓陷入这水深火热的战火之中,那满目疮痍之景,光是想想都心如刀绞。

    于是,他即刻摆驾回宫,心急如焚却又强自镇定。踏入东宫,林婉清正于屋内等候,见他神色凝重归来,便知谈判情况不妙。林婉清起身相迎,亲手为他斟上一盏热茶,茶香袅袅,却难驱散屋内凝重氛围。萧逸尘接过茶盏,轻抿一口,将谈判详情一一道来。

    林婉清听闻,眉头轻蹙,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沉思片刻后说道:“逸尘,此时切不可冲动。李文翰那边已尽力,僵局虽难破,但尚有转圜余地。咱们不妨给使者送去进一步的指示,让他旁敲侧击,打听敌国内部有无分歧。朝堂之上,国君虽大权在握,但难免有意见相悖的权臣,或是心怀苍生、不愿轻启战端之人,寻得能制约国君的权臣助力,或可扭转乾坤;再从两国过往情谊、民间商贸互利等方面入手,挖掘往昔友好通商、文化交流之事,唤起些许温情与理智,寻找新突破口,继续周旋,伺机而动。同时,加快边境军事部署,增兵添将,调遣精锐之师火速奔赴前线;加固城防,修缮城墙、增设防御工事,囤积充足粮草、军备,以防谈判破裂,敌军突然进犯。咱们须得做好万全准备。”

    萧逸尘觉得林婉清所言极是,当下便修书一封。他提笔蘸墨,字字斟酌,将应对策略详尽写下,命飞鸽传书给李文翰;又传令边境苏凛风将军,言辞郑重严肃:“苏将军,此刻局势危急,需即刻增调援军,挑选精锐士卒,星夜兼程赶赴边境;筹备更多粮草军备,粮仓堆满,兵器锋利,严阵以待。敌军狡诈,万不可掉以轻心,务必守住每一寸国土。”

    朝堂内外虽依旧紧张忙碌,但在萧逸尘与林婉清的沉稳指挥下,一切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京城内,铁匠坊炉火熊熊,铁匠们日夜赶工,锤声叮当,锻造兵器;粮仓前,百姓们肩挑背扛,运送粮食,汗流浃背;军营里,士兵们加紧操练,喊杀声震天价响。边境线上,苏凛风将军接令后,迅速调兵遣将,了望塔增设岗哨,斥候频繁出动,严密侦察敌军动向;加固城墙,搬运巨石、浇灌滚油,防御工事拔地而起。而李文翰收到指示后,重拾信心,抖擞精神,再度谋划周旋之策,伺机打破僵局。只为应对这场关乎国运的危机,大周朝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赴时艰。

    在这紧张的对峙间隙,萧逸尘与林婉清亦未闲着。二人时常一同巡查京城各处军备筹备情况,安抚百姓情绪。走入市井小巷,百姓们围拢过来,眼中虽有担忧,却满是对太子与太子妃的信任。萧逸尘温言宽慰:“乡亲们放心,大周有诸位将士拼死守护,有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平安度过此劫。”林婉清也轻声安抚妇孺,分发物资,尽显柔情关怀。

    与此同时,李文翰在敌国都城内,开始悄悄接触一些朝中大臣。他打听到一位名叫耶律洪的老臣,为人正直,心系百姓,对国君贸然开战之举颇有微词。李文翰寻机拜访,送上大周特产,诚恳交谈:“大人,此战一开,百姓受苦,贵国亦难幸免。您德高望重,若能劝劝陛下,寻和平之途,实乃两国之福。”耶律洪微微颔首,眼中闪过思索之光。

    而敌国内部,因这场谈判僵持不下,朝堂也暗流涌动。一些大臣担忧战事持久、国力损耗,开始私下议论,对国君的强硬态度有了动摇。国君见状,愈发暴躁,却又忌惮国内舆论,行事稍有收敛。李文翰敏锐捕捉到这些变化,传讯回大周,萧逸尘与林婉清据此调整策略,准备伺机而动,全力争取和平曙光,守护大周朝安宁与繁荣。这场艰难谈判,仿若一场漫长博弈,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而大周朝正以坚韧不拔之姿,步步为营,寻求破局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