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妃的十世为人 第263章 朝堂纷争起,圣妃功过辩
热门推荐:
重生:从倒数第一开始逆袭
葬仙胆
携崽离婚后,前夫夜夜堵门哄
悍匪掠夺,掠天、掠地、掠众生
权途:从乡镇科员开始
道界天下
御兽狂妃:废材大小姐杀回来了
上门赘婿:离婚前继承百亿财产
道爷下山
云朝皇宫,金銮殿内,气氛庄严肃穆。阳光透过殿顶琉璃瓦的缝隙,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线,映照在殿中众人身上。皇帝云圣武身着明黄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沉稳却难掩眼中的欣喜。
“报——”一名传令兵疾步踏入殿中,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地禀报道:“启禀皇上,边境传来捷报,皇后圣妃大元帅率领大军,又一次大破敌军,敌军节节败退,我军已收复多座失地!”
云圣武龙颜大悦,忍不住拍案而起,“好!好一个圣妃,好一个大元帅!朕果然没有看错人!”
殿下的众位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恭贺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在空旷的金銮殿内回荡,气势恢宏。
然而,就在这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周丞相却微微皱眉,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皇上,皇后领兵打仗,屡传捷报,固然是好事,实乃我云朝之幸。但微臣听闻,皇后私自将军队全部进行改革,以她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整编部队。此举虽看似提升了军队战力,可其中难免不让人揣测,皇后是否有不轨心思?”
云圣武的笑容瞬间凝固,目光如电般射向周丞相,质问道:“周丞相,你此言何意?皇后为朕分忧,为云朝百姓征战沙场,屡立战功,你却在此无端猜忌,可有真凭实据?”
周丞相不慌不忙,再次拱手,神色凝重地说道:“皇上,臣并无确凿证据,只是军队乃国之根本,皇后此举,未向皇上请示,擅自做主,实有越权之嫌。再者,皇上的六位皇子公主,也跟着上了战场,不在皇宫中学习礼仪和治国之道。长此以往,云朝的江山社稷,由谁来继承?这关乎我云朝的未来,还望皇上三思啊!”
云圣武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圣妃的能力与忠诚,可周丞相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军队改制如此大事,圣妃确实未曾与他商议。而孩子们跟着上战场,虽能历练,但皇家的传承和培养,也不容忽视。
这时,礼部尚书张尚书也站了出来,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皇后已离宫将近一年时间,后宫不可无主。如今皇后忙于战事,短时间内恐难回宫主持后宫事务。为了皇家血脉的延续,也为了后宫的安稳,陛下应尽早选妃,充实后宫。”
云圣武心中一阵烦闷,原本的喜悦被这接连的奏请搅得烟消云散。选妃一事,他并非没有想过,但他心中始终只有圣妃一人,对其他女子并无兴趣。可如今朝堂大臣纷纷进言,他又不得不慎重考虑。
“众位爱卿,此事容朕再做思量。皇后为云朝立下赫赫战功,朕不能寒了她的心。至于皇子公主的培养,朕自会安排妥当。选妃一事,也需从长计议。”云圣武缓缓说道,试图平息这场突如其来的纷争。
然而,周丞相却不肯罢休,继续说道:“皇上,皇后私自改制军队,此乃大不敬之罪。即便她有战功,也不能掩盖这一过错。若不加以惩处,恐难服众。”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有的大臣点头附和,认为周丞相所言有理;有的大臣则面露犹豫之色,觉得圣妃功大于过,不应如此苛责。
“周丞相,你莫要得寸进尺!皇后在前线出生入死,为云朝抵御外敌,你却在这朝堂之上,对她百般刁难,究竟是何居心?”大元帅府的一位亲信将领忍不住站出来,怒视着周丞相。
周丞相冷哼一声,说道:“本相一心为云朝社稷着想,何错之有?你不过是皇后的人,在这里大放厥词,莫非是想包庇皇后?”
“你……”那将领气得满脸通红,拔剑欲向周丞相冲去,却被周围的侍卫拦住。
云圣武见状,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大声呵斥道:“都给朕住手!朝堂之上,成何体统!”
众人见状,纷纷跪地请罪。云圣武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怒火,说道:“周丞相,朕知道你关心云朝江山,但皇后的功绩不可磨灭。
金銮殿内,气氛愈发凝重。众位大臣齐齐跪倒在地,身姿伏低,那整齐划一的动作仿佛是一场不容置疑的宣告。他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回荡在这空旷而庄严的大殿之中:“陛下,请为云朝江山着想,广纳妃子,为皇室开枝散叶!”这声音里,既有对皇室传承的忧虑,更有着一种不容拒绝的恳切。
云圣武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复杂。他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纠结与无奈。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的大臣们,这些平日里辅佐他治理国家的臣子,此刻的请求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与圣妃相处的点点滴滴。圣妃,那个与他携手走过多年的女子,她的聪慧、果敢,她的温柔与坚韧,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他们一同经历过风风雨雨,圣妃不仅在后宫将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毫无后顾之忧,更是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挺身而出,奔赴战场,为云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他心中,圣妃的位置无人能够替代。
然而,大臣们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云朝江山,传承千秋万代,皇室血脉的延续至关重要。如今圣妃离宫近一年,虽不断传来捷报,可后宫空虚,皇家子嗣的数量对于王朝的稳定和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尚书见皇上久久不语,再次躬身说道:“陛下,自古以来,帝王后宫佳丽三千,实乃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如今我云朝局势复杂,多一位皇子,便多一份保障。皇后圣妃虽贤良淑德且战功赫赫,但她如今忙于战事,分身乏术。充实后宫,迫在眉睫啊。”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附和,“是啊,陛下,还请三思!”“为了云朝的未来,陛下不可迟疑!”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不断冲击着云圣武的内心。
云圣武心中一阵烦闷,这些道理他何尝不知。只是要他在圣妃之外,再接纳其他女子,他的内心实在是有些抗拒。他抬起手,揉了揉太阳穴,缓缓说道:“众位爱卿的心意,朕明白了。只是此事关乎重大,朕不能仓促决定。朕与太后商量以后再说吧。”
大臣们面面相觑,但见皇上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强行劝说。于是,他们齐声说道:“谨遵陛下旨意。”随后,缓缓起身,退回各自的位置。
待大臣们退下后,云圣武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选妃的决定,更是关乎云朝未来走向的大事。他起身,踱步到窗边,望着宫外的景色,心中五味杂陈。
“来人,备轿,朕要去太后寝宫。”云圣武终于下定决心,他深知,这件事需要与太后商议,听听这位历经风雨、见识卓绝的长辈的意见。
不多时,轿子停在了太后寝宫门口。云圣武下了轿,整理了一下衣冠,缓缓走进寝宫。
太后正在榻上闭目养神,听到脚步声,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是皇上,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皇儿,今日怎么有空来看哀家?”
云圣武走到太后跟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母后,儿臣今日在朝堂上,大臣们纷纷进言,劝儿臣广纳妃子,为皇室开枝散叶。儿臣心中实在纠结,特来与母后商议。”
太后微微点头,示意云圣武坐下,说道:“哀家也听说了此事。皇儿,大臣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云朝的江山需要稳固的传承,皇家子嗣的多寡,关乎着国家的未来。”
云圣武眉头紧锁,说道:“母后,儿臣心中只有圣妃一人。她为云朝付出诸多,如今又在前线征战,儿臣若此时广纳妃子,实在觉得有愧于她。”
太后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哀家知道你与圣妃感情深厚。但身为帝王,不能仅仅考虑儿女私情。圣妃是个识大体的女子,她若知晓这是为了云朝的江山社稷,想必也不会怪罪于你。”
云圣武沉默不语,心中仍在挣扎。太后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皇儿,选妃之事,并非要你冷落圣妃。多几位妃子,多几个孩子,也是为云朝增添福祉。你要从大局出发,莫要因一时的儿女情长,误了国家大事。”
云圣武满心无奈与纠结,试图再次向太后陈情:“母后,圣妃虽来自蛮荒之地,但她心地善良,聪慧过人,对儿臣更是一片赤诚。且在国家危难之际,她挺身而出,奔赴前线,为云朝立下汗马功劳,儿臣实在不忍做出辜负她之事。”
太后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语气加重了几分:“皇儿,哀家知道你对圣妃有情,可身为帝王,岂能只被儿女情长左右?圣妃不过是个来自蛮荒乡下的女子,即便有些功劳,可她背后并无助力,如何能与那些权贵世家女子相比?”
太后缓了缓神色,拉过云圣武的手,语重心长道:“母后已为你选好了几位女子,皆出身权贵世家。周丞相的女儿,知书达理,端庄贤淑;张尚书的女儿,才情出众,温柔婉约;还有你的表妹,与你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她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规矩,都比圣妃更适合做后宫妃嫔,为皇室开枝散叶。”
云圣武心急如焚,却又不敢忤逆太后,只得继续劝说道:“母后,感情之事,并非只看出身和规矩。儿臣与圣妃一路走来,经历诸多风雨,早已情比金坚。况且圣妃在军中威望极高,若此时贸然选妃,恐寒了她和将士们的心,于战事不利啊。”
太后拍了拍云圣武的手,似是安抚,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皇儿,你莫要再犹豫了。战事自有圣妃和大元帅主持,如今局势也逐渐稳定。充实后宫,延续皇室血脉才是当下重中之重。选妃之事,母后为你做主。你只需安心等待,一切自有安排。”
云圣武心中满是苦涩,他深知太后心意已决,难以更改。可一想到圣妃,他的心就如被撕裂般疼痛。圣妃在前线浴血奋战,为云朝抛头颅洒热血,而他却要在后方听从太后安排,纳其他女子为妃,这让他如何面对圣妃?
然而,作为帝王,他自幼便被教导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太后的话也不无道理。云朝的未来,皇室的传承,这些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他的肩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最终,云圣武无奈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儿臣谨遵母后旨意。”说罢,他低下头,掩饰住眼中的痛苦与不甘。太后看着云圣武,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这才是哀家的好皇儿,如此,云朝幸甚,皇室幸甚。”
云圣武起身,行礼告退。走出太后寝宫,他望着天空,心中五味杂陈。一阵微风吹过,却吹不散他满心的愁绪。他知道,这道旨意一下,他与圣妃之间,或许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而等待他和云朝的,又将是怎样的风云变幻呢?他的脚步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踏在自己的心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报——”一名传令兵疾步踏入殿中,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地禀报道:“启禀皇上,边境传来捷报,皇后圣妃大元帅率领大军,又一次大破敌军,敌军节节败退,我军已收复多座失地!”
云圣武龙颜大悦,忍不住拍案而起,“好!好一个圣妃,好一个大元帅!朕果然没有看错人!”
殿下的众位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恭贺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在空旷的金銮殿内回荡,气势恢宏。
然而,就在这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周丞相却微微皱眉,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皇上,皇后领兵打仗,屡传捷报,固然是好事,实乃我云朝之幸。但微臣听闻,皇后私自将军队全部进行改革,以她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整编部队。此举虽看似提升了军队战力,可其中难免不让人揣测,皇后是否有不轨心思?”
云圣武的笑容瞬间凝固,目光如电般射向周丞相,质问道:“周丞相,你此言何意?皇后为朕分忧,为云朝百姓征战沙场,屡立战功,你却在此无端猜忌,可有真凭实据?”
周丞相不慌不忙,再次拱手,神色凝重地说道:“皇上,臣并无确凿证据,只是军队乃国之根本,皇后此举,未向皇上请示,擅自做主,实有越权之嫌。再者,皇上的六位皇子公主,也跟着上了战场,不在皇宫中学习礼仪和治国之道。长此以往,云朝的江山社稷,由谁来继承?这关乎我云朝的未来,还望皇上三思啊!”
云圣武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圣妃的能力与忠诚,可周丞相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军队改制如此大事,圣妃确实未曾与他商议。而孩子们跟着上战场,虽能历练,但皇家的传承和培养,也不容忽视。
这时,礼部尚书张尚书也站了出来,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皇后已离宫将近一年时间,后宫不可无主。如今皇后忙于战事,短时间内恐难回宫主持后宫事务。为了皇家血脉的延续,也为了后宫的安稳,陛下应尽早选妃,充实后宫。”
云圣武心中一阵烦闷,原本的喜悦被这接连的奏请搅得烟消云散。选妃一事,他并非没有想过,但他心中始终只有圣妃一人,对其他女子并无兴趣。可如今朝堂大臣纷纷进言,他又不得不慎重考虑。
“众位爱卿,此事容朕再做思量。皇后为云朝立下赫赫战功,朕不能寒了她的心。至于皇子公主的培养,朕自会安排妥当。选妃一事,也需从长计议。”云圣武缓缓说道,试图平息这场突如其来的纷争。
然而,周丞相却不肯罢休,继续说道:“皇上,皇后私自改制军队,此乃大不敬之罪。即便她有战功,也不能掩盖这一过错。若不加以惩处,恐难服众。”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有的大臣点头附和,认为周丞相所言有理;有的大臣则面露犹豫之色,觉得圣妃功大于过,不应如此苛责。
“周丞相,你莫要得寸进尺!皇后在前线出生入死,为云朝抵御外敌,你却在这朝堂之上,对她百般刁难,究竟是何居心?”大元帅府的一位亲信将领忍不住站出来,怒视着周丞相。
周丞相冷哼一声,说道:“本相一心为云朝社稷着想,何错之有?你不过是皇后的人,在这里大放厥词,莫非是想包庇皇后?”
“你……”那将领气得满脸通红,拔剑欲向周丞相冲去,却被周围的侍卫拦住。
云圣武见状,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大声呵斥道:“都给朕住手!朝堂之上,成何体统!”
众人见状,纷纷跪地请罪。云圣武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怒火,说道:“周丞相,朕知道你关心云朝江山,但皇后的功绩不可磨灭。
金銮殿内,气氛愈发凝重。众位大臣齐齐跪倒在地,身姿伏低,那整齐划一的动作仿佛是一场不容置疑的宣告。他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回荡在这空旷而庄严的大殿之中:“陛下,请为云朝江山着想,广纳妃子,为皇室开枝散叶!”这声音里,既有对皇室传承的忧虑,更有着一种不容拒绝的恳切。
云圣武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复杂。他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纠结与无奈。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的大臣们,这些平日里辅佐他治理国家的臣子,此刻的请求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与圣妃相处的点点滴滴。圣妃,那个与他携手走过多年的女子,她的聪慧、果敢,她的温柔与坚韧,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他们一同经历过风风雨雨,圣妃不仅在后宫将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毫无后顾之忧,更是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挺身而出,奔赴战场,为云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他心中,圣妃的位置无人能够替代。
然而,大臣们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云朝江山,传承千秋万代,皇室血脉的延续至关重要。如今圣妃离宫近一年,虽不断传来捷报,可后宫空虚,皇家子嗣的数量对于王朝的稳定和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尚书见皇上久久不语,再次躬身说道:“陛下,自古以来,帝王后宫佳丽三千,实乃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如今我云朝局势复杂,多一位皇子,便多一份保障。皇后圣妃虽贤良淑德且战功赫赫,但她如今忙于战事,分身乏术。充实后宫,迫在眉睫啊。”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附和,“是啊,陛下,还请三思!”“为了云朝的未来,陛下不可迟疑!”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不断冲击着云圣武的内心。
云圣武心中一阵烦闷,这些道理他何尝不知。只是要他在圣妃之外,再接纳其他女子,他的内心实在是有些抗拒。他抬起手,揉了揉太阳穴,缓缓说道:“众位爱卿的心意,朕明白了。只是此事关乎重大,朕不能仓促决定。朕与太后商量以后再说吧。”
大臣们面面相觑,但见皇上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强行劝说。于是,他们齐声说道:“谨遵陛下旨意。”随后,缓缓起身,退回各自的位置。
待大臣们退下后,云圣武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选妃的决定,更是关乎云朝未来走向的大事。他起身,踱步到窗边,望着宫外的景色,心中五味杂陈。
“来人,备轿,朕要去太后寝宫。”云圣武终于下定决心,他深知,这件事需要与太后商议,听听这位历经风雨、见识卓绝的长辈的意见。
不多时,轿子停在了太后寝宫门口。云圣武下了轿,整理了一下衣冠,缓缓走进寝宫。
太后正在榻上闭目养神,听到脚步声,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是皇上,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皇儿,今日怎么有空来看哀家?”
云圣武走到太后跟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母后,儿臣今日在朝堂上,大臣们纷纷进言,劝儿臣广纳妃子,为皇室开枝散叶。儿臣心中实在纠结,特来与母后商议。”
太后微微点头,示意云圣武坐下,说道:“哀家也听说了此事。皇儿,大臣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云朝的江山需要稳固的传承,皇家子嗣的多寡,关乎着国家的未来。”
云圣武眉头紧锁,说道:“母后,儿臣心中只有圣妃一人。她为云朝付出诸多,如今又在前线征战,儿臣若此时广纳妃子,实在觉得有愧于她。”
太后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哀家知道你与圣妃感情深厚。但身为帝王,不能仅仅考虑儿女私情。圣妃是个识大体的女子,她若知晓这是为了云朝的江山社稷,想必也不会怪罪于你。”
云圣武沉默不语,心中仍在挣扎。太后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皇儿,选妃之事,并非要你冷落圣妃。多几位妃子,多几个孩子,也是为云朝增添福祉。你要从大局出发,莫要因一时的儿女情长,误了国家大事。”
云圣武满心无奈与纠结,试图再次向太后陈情:“母后,圣妃虽来自蛮荒之地,但她心地善良,聪慧过人,对儿臣更是一片赤诚。且在国家危难之际,她挺身而出,奔赴前线,为云朝立下汗马功劳,儿臣实在不忍做出辜负她之事。”
太后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语气加重了几分:“皇儿,哀家知道你对圣妃有情,可身为帝王,岂能只被儿女情长左右?圣妃不过是个来自蛮荒乡下的女子,即便有些功劳,可她背后并无助力,如何能与那些权贵世家女子相比?”
太后缓了缓神色,拉过云圣武的手,语重心长道:“母后已为你选好了几位女子,皆出身权贵世家。周丞相的女儿,知书达理,端庄贤淑;张尚书的女儿,才情出众,温柔婉约;还有你的表妹,与你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她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规矩,都比圣妃更适合做后宫妃嫔,为皇室开枝散叶。”
云圣武心急如焚,却又不敢忤逆太后,只得继续劝说道:“母后,感情之事,并非只看出身和规矩。儿臣与圣妃一路走来,经历诸多风雨,早已情比金坚。况且圣妃在军中威望极高,若此时贸然选妃,恐寒了她和将士们的心,于战事不利啊。”
太后拍了拍云圣武的手,似是安抚,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皇儿,你莫要再犹豫了。战事自有圣妃和大元帅主持,如今局势也逐渐稳定。充实后宫,延续皇室血脉才是当下重中之重。选妃之事,母后为你做主。你只需安心等待,一切自有安排。”
云圣武心中满是苦涩,他深知太后心意已决,难以更改。可一想到圣妃,他的心就如被撕裂般疼痛。圣妃在前线浴血奋战,为云朝抛头颅洒热血,而他却要在后方听从太后安排,纳其他女子为妃,这让他如何面对圣妃?
然而,作为帝王,他自幼便被教导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太后的话也不无道理。云朝的未来,皇室的传承,这些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他的肩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最终,云圣武无奈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儿臣谨遵母后旨意。”说罢,他低下头,掩饰住眼中的痛苦与不甘。太后看着云圣武,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这才是哀家的好皇儿,如此,云朝幸甚,皇室幸甚。”
云圣武起身,行礼告退。走出太后寝宫,他望着天空,心中五味杂陈。一阵微风吹过,却吹不散他满心的愁绪。他知道,这道旨意一下,他与圣妃之间,或许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而等待他和云朝的,又将是怎样的风云变幻呢?他的脚步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踏在自己的心上,留下深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