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双穿亮剑:手搓机床,惊呆李云龙 > 第210章 宁背一世之骂名

双穿亮剑:手搓机床,惊呆李云龙 第210章 宁背一世之骂名

    除此之外,吕华还引用了后世网络上的一篇报道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提到,在四百年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迎来了大航海时代,开始了对海洋的大规模探索与开发。

    那时的探险家们,面对的是未知的海域和诸多困难。

    但他们凭借着勇气和智慧,最终开辟了新的航线,发现了新大陆,为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吕华同时指出,在大航海时代,华夏也曾有过辉煌的参与。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横渡重洋,规模堪称世界第一。

    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欧罗巴,还远至鹰酱现在所在的殷商洲。

    然而,由于明朝的皇帝和大臣们未能以全球视野来审视这一历史机遇,加之其他复杂因素。

    最终错失了推动国家进一步崛起的良机,间接促成了西方的崛起。

    吕华由此引发思考,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未来是否会出现新的历史性机遇?

    比如,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是否会迎来星际大航海时代?

    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华夏民族能否抓住这一机遇,提前占领星际大航海的桥头堡月球,进而实现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

    吕华认为,能否抓住未来机遇的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是否为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深入分析当前全球局势,指出鹰酱的经济危机已经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动荡与不安。

    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欧罗巴的上空。

    未来几年内,那里很可能会爆发新的冲突,其规模和影响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到那时,毛熊的注意力势必会集中在欧罗巴,而这正是华夏民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因此,我们更需要具备远见卓识,提前进行战略布局,为华夏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吕华特别强调,目前的草原、北疆,甚至更遥远的海神威等地区,都是我们需要提前布局的关键区域。

    这些地方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军事力量更是基本等于零,而且大多都是傀儡的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在跟小鬼子作战的同时,应积极向草原、北疆甚至海神威等地区发展。

    通过派遣少量的主力部队驻防,并在当地大力发展民兵组织。

    我们可以逐步增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还能为未来的战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提高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精神,使他们成为我们抗战的坚定支持者。

    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在这些地区建立起稳固的防线,还能为未来的百年大计提前布局。

    此外,吕华还建议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

    通过贸易和资源开发,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巩固我们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他说:“我们可以借鉴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经验,打通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通道,促进经济交流。

    这样既能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又能加深我们与当地民众的联系。”

    关于如何具体实施这些战略,吕华也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他提出,我们可以先以晋州为基地,逐步向北疆和草原地区推进。

    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与当地民众和部落的沟通与合作,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应加强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及时了解敌人的动态和意图,以便做出针对性的部署。

    吕华强调:“情报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情报网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电报中,吕华还特别提及了与毛熊的潜在贸易合作。

    他认为,通过与毛熊的贸易,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科技,从而提升自身的实力。

    同时,这种贸易合作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外部世界、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窗口。

    在电报的结尾,吕华再次强调了抓住机遇、提前布局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远见卓识,才能在未来的全球冲突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封电报发到总部后,吕华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是会引起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论,还是深深的震撼、甚至或者别的什么,他无从得知。

    可对于这些事情,他实在是不吐不快。

    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华夏错失这个难得的窗口期,未来再付出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和代价吧?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宁背一世之骂名,也要为后世万代子孙计。

    电报发出后,吕华继续投身于忙碌的工作中。

    虽说他现在搞出来了两个大杀器,但如何将它们从小规模生产转变为大规模量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同时,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他还计划进一步推动化学工业、化肥生产、火药制造,以及研发更高强度的钢铁和精密机床。

    现在,有了全国各地有志青年的加入,许多之前难以启动的项目都有了实施的可能。

    然而,华夏在工科教育方面的基础仍然薄弱,这让吕华深感忧虑。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他还需要把记在脑子里的许多教材打印出来去教授学生。

    好在,得益于他可以直接通过脑子连通电话电报。

    这使得他能够将现代学到的宝贵知识,迅速而准确地传递给传令兵。

    再由他们精心抄录,最终分发到各个相关部门。

    可如此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现代那边的压力,以及身边老师同学们的不解。

    “吕华,吕同学,我知道你天赋异常,是个大天才,可却不能成天看这些过时的玩意呀!”

    在那间熟悉的厂房中,李工看到闲下来的吕华又在看那些“过时”的老书,忍不住上前劝导道。

    李工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他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几乎找不到任何缺点。

    但唯独有一点,太喜欢那些老旧的机械和工艺了。

    整天抱着那些过时的技术资料研究个不停,这实在是太浪费他的绝世天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