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 第31章 在古代做官就是爽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第31章 在古代做官就是爽

    中午时分,赵大福夫妇被押赴刑场明正典刑。

    此时,包拯脑海里也传来系统提示音。

    【案件完成,奖励100功德!】

    包拯打开系统界面。

    【宿主:包拯】

    【身份:七品知县】

    【技能:天眼.黄级】

    【法宝:无】

    【功德:1200点】

    【注解:为民请命,伸张正义,为民谋福,可获得功德,功德可兑换技能和法宝。】

    …

    看着眼前的功德点,包拯没有急于利用。

    反正功德点不会消失,需要的时候再兑换也不迟。

    不过,刘世昌一案,也让包拯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鬼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回到县衙后,包拯立即发布文牒到刘世昌老家苏州,让家属来取刘世昌的尸骨。

    三日后,刘世昌的妻子马氏带着一个十岁大的孩子来到县衙,对着乌盆痛哭了一场。

    包拯又说明来龙去脉,马氏对包拯和张别古均感激不尽。

    见张别古是个孤寡老人,无儿无女,当即认作义父,带回张别古回苏州老家养老送终。

    这无疑是个完美的结局。

    公孙策笑道:“大人,这或许就是善有善报了!”

    包拯也笑了起来:“让好人得到好报,让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那才算是美好的人间。”

    展昭听后,也笑着插了一句嘴:“世上若无大人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官,哪来的美好人间呢!”

    包拯听后却是摇起了头:“和谐的人间需要每一个人共同来塑造。”

    众人有说有笑。

    但公孙策却突然犯难了起来:“大人,刘世昌的案子虽然圆满,可此案牵扯怪力乱神,学生该如何写这份报告。”

    虽然这是个玄幻世界,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对怪力乱神之事有忌讳,官方的文件不允许谈论鬼神。

    包拯听后一笑:“公孙先生妙笔生花,这点小事还能难得倒先生么?”

    “学生愚钝,还请大人赐教。”

    毕竟刘世昌一案,根本就没有原告,没有人证,更没有物证。

    而是全凭包拯的天眼神通才顺利破案。

    这的确让公孙策没法写。

    若是如实上报的话,那不就等于公然承认世上有鬼了?

    这样的报告要是上报上去,还不得让朝野震动。

    包拯笑道:“公孙先生饱读诗书,难道不知这人骨轻于泥土。”

    公孙策一听,眼睛一亮,恍然大悟道:“对啊,学生怎么没有想到。”

    “学生就说,是张别古从赵大福夫妇家里买了一乌盆,发现比其他瓷盆的重量明显较轻,怀疑赵大福夫妇以次充好,遂告上县衙。”

    “大人经过检验,发现乌盆含有大量人骨粉,顺藤摸瓜,遂查明了赵大福夫妇谋财害命!”

    包拯见他编得有理有据,点头道:“合情合理,毫无破绽,就这么写吧。”

    “是,学生这便去写。”

    公孙策笑盈盈而去,写了文书,随即上报凤阳府。

    新上任的凤阳府尹看了文案后,不禁叹服包拯之才,随即将案卷上报大理寺。

    大理寺卿文彦博见包拯仅凭一个乌盆便破获了一桩无头公案,大为赞赏,随即奏报于皇上和太后。

    赵桢亦是大喜,当着百官的面称包拯有狄仁杰之风,赏玉带一条,白银千两以示嘉奖。

    就连刘太后对包拯也不由得侧目,心中暗忖道:“看来这个包拯的确有过人之才,将来必能成为国家栋梁,辅佐皇上。”

    刘娥也并非不知道丁渭一党乃谄媚的小人,她已经没有了称帝的希望,将来终归是要死的。

    自己死后,权力自然是要归还皇上。

    所以,朝廷必须多几个包拯和范仲淹这样的栋梁来制衡丁渭党羽。

    否则大宋江山若是让丁渭党羽把持的话,有倾覆的风险。

    她百年之后,皇上没有自己的势力,大宋必乱。

    如若不然的话,刘娥能看不出来?

    那她这个太后也将成千古罪人。

    所以,面对皇上扶持自己班底的事,刘娥现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过多的干涉。

    只要目前皇上不会威胁到她继续执政,皇帝要怎么培养自己的势力,其实都是刘娥默许的。

    丁渭及党羽见小皇帝对包拯如此宠信有加,心里越是嫉恨。

    定远县。

    得到嘉奖的包拯,也是欣然接受了。

    只是没想到,皇上的赏赐这么多。

    玉带一条,白银千两,这样的财富,普通人一辈子都花不完。

    以大宋朝对文人的优待,在包拯看来,其实压根就用不着去贪。

    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官员,不择手段的从穷人嘴里夺保命的口粮。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岁月匆匆。

    不觉三年过去,包拯任期已满,回京待命。

    朝廷也派了新的知县来替任。

    离任这天。

    全城百姓夹道送别,甚至有些从十几里的地方赶来送包拯。

    有的送鸡蛋,有的送萝卜,有的送白菜…

    百姓满脸的不舍,泪流满面,哭声动天。

    他们实在是舍不得啊!

    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年,可包拯一直鼓励开荒、减免徭役。

    一大半的佃农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吃上了一口饱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包拯实行了青苗法。

    不错,就是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一条——青苗法!

    就是在春末夏初青黄不接的时候,县衙直接给没有粮食的百姓借贷,等秋收之后,再连本带息归还。

    而且县衙只收10%的利息,比地主的高利贷少太多了。

    这不但避免了无粮的百姓向地主去借高利贷,同时还给县衙增加了一些利息收入,可谓两全其美。

    这也使得不足三万人口的定远县,三年之内足足增加了三千人口。

    这是只有江南地区十万户的大县才能拥有的政绩。

    虽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而且青苗法也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条变法,百姓被青苗法弄得民不聊生。

    然而包拯心里却十分清楚,青苗法本身并没有错。

    这个措施也绝对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只是王安石性格太固执,也不会用人,变法的时候被吕惠卿等小人利用。

    使得原本一个利国利民的青苗法,最终成了百姓的负担。

    变法派为了政绩,强行给百姓放贷,而且以放贷的多少为政绩的考量,百姓能不憎恨么?

    当然。

    那是全国性的变法,和包拯在定远县施行的青苗法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一个百里小县,包拯能监管得到,也就不存在强行放贷的问题,一切都是百姓自愿。

    而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地主阶级,对百姓来说,这就是仁政。

    百姓能不感恩戴德?

    他们舍不得包拯离开,就是担心包拯一走,下一任知县便改弦更张,又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那他们这些平民百姓又回到解放前了。

    但包拯也没办法,三年一调度是朝廷的规制,他左右不了。

    也无法左右其他知县不胡作非为,他也只是个知县而已。

    朝廷会给他安排去哪里赴任,都还是个未知数呢!

    若是升他为凤阳府尹的话,一切就都好办了。

    “包大人,我们舍不得您啊!”

    百姓掩面痛哭,见者伤心,闻者落泪。

    展昭和公孙策无不动容。

    这是他们有生以来见过最感动的一个画面了,心中也是一阵不舍。

    要不是朝廷有规制,他们愿意一辈子都留在定远县。

    可这些都不现实。

    因为他们心里也明白,一个定远县不能把包大人束缚住,天下有更多穷苦之人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