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 第36章 蛮夷就是蛮夷,上不了大雅之堂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第36章 蛮夷就是蛮夷,上不了大雅之堂

    次日清晨,天色微亮。

    皇宫内,天子临朝,文武百官齐聚朝堂。

    太后刘娥率先开口:“吕丞相,三日期限已到,辽国提出的三道谜题,是否已经猜出谜底?”

    她神色复杂,语气中夹杂着愠怒、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朝堂上,百官们纷纷唉声叹气,显得忧心忡忡。

    然而,吕夷简却一改往日愁容满面的样子,面带春风,自信满满地回答道:“回太后,难题已解!”

    声音在朝堂上回荡,仿佛一缕阳光穿透了阴霾。

    “当真?”刘后神情大动,原本悬着的心一下子就落定了下来。

    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

    百官们更是惊呼出声,窃窃私语,纷纷揣测是谁解答出了这三道难题。

    然而,目询一番后,所有人都表示自己并没有想出答案,心中不禁怀疑吕夷简是否在蒙骗太后。

    刘娥激动地追问:“莫不是吕相解答出来的么?”

    吕夷简也不敢再卖关子,坦然道:“非老臣也,乃定州知州包拯包大人!”

    啊?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百官纷纷发出惊呼,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刘娥也是惊奇地发出一声:“哦?”

    眼中充满了意外!

    最为激动的莫过于皇上赵祯了。

    他喜出望外,难以置信地问道:“竟然是包卿?包卿何在?”

    吕夷简回应道:“回皇上,包大人在殿外听宣!”

    赵祯迫不及待地命令:“快宣包卿进殿!”

    殿头官随即一声高喊:“宣包拯觐见。”

    声音从宫外一直蔓延到御阶下,回荡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

    须臾,包拯穿着五品朝服,步伐稳健地来到大殿上,向太后和皇上行礼。

    赵祯道:“快快平身!”

    激动地看向许久不见的包拯。

    多年不见,此时的包拯似乎被阳光晒黑了不少,赵祯一阵心疼:“包卿黑了不少,足见包卿这些年励精图治!”

    “承蒙皇上垂爱,微臣不敢居功!”包拯谦逊作答。

    赵祯点点头,随即直奔主题,询问辽国三道难题之事。

    包拯道:“请陛下和太后宣辽使进殿,臣一一破解。”

    赵祯一拍桌案,满怀信心地命宣辽国使臣进殿。

    早已在大殿外等候的辽国使臣,听到宣召后,顿时得意洋洋地进殿来。

    行礼后,耶律斜轸满脸戏谑地问道:“皇帝陛下,太后,三日期限已到,宣我等进殿,莫不是已破解了我大辽的三道难题?”

    语气中充斥着浓浓的不屑和挑衅。

    “不错!”

    赵桢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辽国使者闻言,不由露出戏谑的笑容,显然不相信世上有人能破解这三道谜题。

    耶律斜轸随即追问:“敢问皇帝陛下,不知解题之人是谁,外臣倒是很好奇,大宋能出这样的人。”

    “我!”

    不等皇上作答,包拯便站了出来。

    “是你?”耶律斜轸循声看去,心中油然一震,显得极为不可思议。

    那日已在包拯面前折了锐气,想不到破解辽国难题的人又是这个小人物!

    难不成大辽这次要栽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手里不成?

    可他依旧还是不愿相信。一个五品知州有这样的能力。

    他趁机挑拨道:“包大人,此事关乎两国友好,你若是逞能,让大宋折了颜面,你这条小命可就不保了。”

    “这是我大宋的内政,用不着外人干涉和操心。”

    “至于辽国所出的几道小儿谜题,包拯更不放在心上,何来逞能一说?”

    “蛮夷终究是蛮夷,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包拯丝毫不给辽国使臣面子,话里话外都是鄙视和嘲讽。

    他也不想这样,实在是辽人欺人太甚!

    满朝文武怕他契丹人,但包拯不惧。

    面对一个羞辱你的人,如果你都不敢亮剑的话,活该被人欺负。

    一众辽使一听到“蛮夷”这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汇,脸色瞬间便垮了下来。

    仿佛吃了一嘴泥巴一般,义愤填膺。

    连大宋国的太后和皇帝,都要给他们这些使臣三分薄面。

    一个小小的五品知州,竟敢出言不逊,把他们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

    太藐视大辽了!

    因为,他们很清楚,“蛮夷”一词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对周边国家的贬低之词。

    然而,中原王朝虽自诩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却往往忽视了周边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不愿醒来,仿佛天生就自带优越感,高人一等。

    然而,如今的大辽已非昔日的匈奴。

    不仅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吸纳了许多汉文化的精髓。

    国内不乏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的大儒。

    辽人在文化上,已拥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认能与大宋相媲美,早已厌恶了“蛮夷”二字。

    若非身在朝堂,辽国使臣会毫不留情地教训包拯。

    “你的官职虽小,口气倒是不小。”耶律斜轸冰冷地说道。

    辽国副使吴绮陌跟着怒道:“宋人除了耍嘴皮子,还有什么本事?”

    另一名使臣道:“今日你若能解答便罢,若解答不出来,你就要为你今日的行为付出代价!”

    又一使臣接口:“说大话谁不会,大宋若是有本领的话,何至于等待今日,可见大宋之无能!”

    此时的辽国使者,宛如吃了炸药一般,言辞汹汹,什么礼仪都抛诸脑后。

    这就是他们的豺狼本性。

    然而,面对辽人的攻击和羞辱,百官却是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包拯一副不嫌事大,唯恐天下不乱地继续挑衅道:

    “并非我大宋无人,而是我大宋君臣不屑解答此等低能的题目。”

    “我大宋一向以和为贵,顾念大辽的体面,不愿点破,便是希望各位能明白其中深意,识得大体。”

    “奈何尔等化外之民,愚蠢无知,竟无一人有此见识。”

    “全然不识我大宋君臣一片友好之意,却一再咄咄逼人,恩将仇报,辱我大宋。”

    “说尔等是蛮夷,难道我说错了么?这已是客气的了。”

    说完这些话,包拯感觉心里爽呆了。

    已经好久没骂人骂得这么痛快过,而且骂的还是强大的契丹人。

    殊不知,群臣一个个早已张大嘴巴,瞪大眼睛,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