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 第82章 诗词大会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第82章 诗词大会

    赵祯率先将目光看向名头最大的晏殊,“晏爱卿,你来词坛领袖,何不先填一首助助兴?”

    晏殊乃少有的神童,十四岁便入仕,参加礼部考试,赐同进士出身。

    尤擅填词。

    最出名的莫过于那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连范仲淹在他面前,都自称学生。

    晏殊也看出来了,今日皇上召集的都是当今才子。

    他年事已高,不便和年轻后生抢风头,于是婉言谢绝。

    皇上又让王曾和范仲淹作词,两人均是相同口吻,不想和年轻后辈争锋。

    均自罚三杯。

    对他们来说,填一首词,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事。

    他们的词作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名震天下,何须再在这个时候卖弄,抢了年轻人的风头。

    赵祯不好勉强,目光扫视全体:“各位才子,谁肯先来?”

    “陛下,微臣不自量力,献丑了!”

    一年轻学士主动站出来。

    不是别人,正是范仲淹的学生欧阳修。

    看着这个年轻后生有如此勇气,赵祯脸上亦喜:“原来是欧阳卿家,快快作来!”

    “是!”欧阳修道,“微臣有一首生查子。”

    目光瞥了一眼众人,颇有一种傲视群雄之感。

    他虽然年轻,还不满二十岁,却已颇有才名。

    众人也都满心期待地看着欧阳修,想看看他到底有何才学,竟敢作先。

    只见欧阳修满饮了一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一蹴而就,众人都惊得“噫”了一声,连连赞叹:好词!好词!

    此曲看似结构简单,却填得工整,极富感染力,给人以无尽的哀怨叹息。

    曲有尽,而意无穷。

    赵祯大喜:“欧阳卿家不愧是范爱卿的学生,才思敏捷,只是这首词略显伤感了些。”

    “是!”欧阳修点头称是,坐回原位。

    大殿后的七公主,听到词作,觑眼偷看,却是个年轻后生。

    看上去还不满二十岁,心中暗暗点头。

    赵祯又道:“还有哪位卿家……”

    话犹未了,但见宋祁起身:“陛下,微臣愿一试。”

    “宋爱卿请!”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听到这句,百官更是震惊不已,眼睛泛光。

    “妙!妙!妙!”

    “一个“闹”字,简直把春天都写活了。”

    “真乃大家的手笔和风范。”

    “神来之笔啊!”

    听到赞美,宋祁的嘴角微微上扬,继续补充下片: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上片写景,下阕抒情。

    借情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百官惊叹不已。

    偏殿里的七公主,亦是美眸涟涟,连忙询问太后此人身份,仿佛心中已认定他为夫婿。

    太后道:“此乃宋祁,已有妻室。”

    七公主一阵气馁。

    太后宽慰道:“公主莫要心急,包拯这不还没作么?”

    七公主微微叹气,摇摇头:“太后,包拯纵有才学,只怕也及不上这宋学士。”

    太后笑而不语。

    席间,各大才子纷纷踊跃参与。

    每一首都堪称经典之作。

    包拯只是听着,没有丝毫要表现的想法。

    不是不想出风头,实在是没继承到本尊老包的文学天赋。

    今天只要不出丑就不错了。

    不想皇上却没有要放过他的意思,直接点名道:“包卿!”

    “臣……臣在!”包拯心里一怔,被电到了一般。

    “各位才子均有佳作,包卿为何默不作声?”

    包拯尬笑道:“皇上,臣不擅填词。”

    赵桢抿嘴一笑,怎么可能相信这种屁话。

    堂堂大学士,进士及第的才子,不会填词,说出去谁信?

    当初辽国使团以三道谜题刁难大宋,便是他以一己之力破解,还对出了辽国使臣的绝对。

    现在包拯跟他说不善填词,这不是开玩笑么!

    更何况,今天宴请天下才子的目的,就是冲着包拯。

    赵桢岂能错过机会。

    “包卿不必过谦,你的才情朕岂能不知。”

    “天下只知卿断案之神,却不知卿才学之高。”

    “今日朕便是想要让天下人都看看,你包拯的才学,不输刑侦,莫要让朕失望,扫了今日盛会之雅兴。”

    额……!

    包拯心里一阵无语。

    作为穿越者,诗词背过不少。

    若今日没有限定题目,包拯丝毫不惧。

    后世传唱的诗词,随便拿出一首来,也不输现场所作。

    关键限定题目为元夕,这特喵就难了。

    他记得最清楚的一首“去年元夜时”,竟然是欧阳修的词作。

    除此之外,他一时之间也想不出来了。

    脑海里不停浮现着古代诗人的名字。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一想到辛弃疾,脑海里忽然蹦出“蓦然回首”几个字。

    这不正是写元宵佳节的么?

    叫什么来着……

    水调歌头?

    木兰花?

    浣溪沙?

    青玉案?

    是了!就是这首了。

    包拯大喜过望。

    “既如此,臣试试吧!若作得不好,还望陛下恕罪。”

    “包卿但作无妨!”赵祯亦喜。

    偏殿里的七公主,却直摇头叹息。

    连作词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是太后说的才压天下?

    包拯目光忽然看向大殿外升起的烟火,终于脱口而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他努力回想。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背到这里,又顿了顿。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终于,包拯凭借记忆,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完整念了出来,暗暗长舒了口气。

    这下完成任务了,不用丢脸了吧!

    虽然有点欺世盗名。

    可也没办法啊!

    诗词歌赋本就需要巨大才情。

    一个后世穿越者,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都不同,也没有吟诗作对的氛围,有多少本科生能填词的?

    对于诗词这块,包拯一直都是死记硬背。

    穿越后,也没有继承本尊老包的才情和天赋。

    会个鬼!

    不过辛弃疾这首少有的婉约词,包拯却记得清楚。

    撩妹专用!

    当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脱口之后,全场哗然。

    一个个瞪大眼珠,伸长舌头,不敢置信地看着包拯。

    “好词!好词!真是好词啊!”

    “妙!妙!真是太妙了!”

    “神作,神作,真乃神作!”

    “尤其下阕,堪称神来之笔。”

    “哈哈,想不到包大人这样正气凛然之人,也能作此等含蓄婉约之词,可真是大出所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