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 第97章 科普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第97章 科普

    “吕相,有何不妥?”

    见宰辅吕夷简第一个反对,赵祯的脸色也难看了起来。

    吕夷简正色道:

    “太祖遗训,我大宋士大夫与君王共天下,而非与民共天下。”

    “范大人和包大人所言,实乃亡国之举!”

    “祖宗之法岂可废?”

    “恩荫制度自古皆有,正因恩荫制度,才保证了陛下政权的稳固,以及大宋的长治久安。”

    “若抑制恩怨,裁剪官员,则人心涣散,大宋危矣!”

    赵祯自然也明白,自己这个皇帝之所以能稳坐江山,便是因为有官僚地主的支持。

    如今要限制士大夫的权益,士大夫自然不会同意。

    有谁会愿意为了国家利益,割舍自身利益?

    至于吕夷简究竟是为了维护吕家的利益,还是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赵祯就无法推测了。

    人心隔肚皮,是公是私,只有吕夷简自己心里清楚。

    想到这里,赵祯反问道:“可如今国库亏空,官员冗余,若不抑制恩荫,裁撤恩荫官员,朝廷将何以为继?”

    大宋朝的官员,无论是通过科举制度产生,还是通过恩荫制度产生。

    因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制存在,文官没有死刑。

    就算犯了法,也只是贬官。

    从太宗到如今,大宋朝的文官就足足翻了五倍。

    而大多数官员其实是没有差遣的,只是挂一个头衔,领着国家的俸禄。

    所谓差遣,便是具体的职事。

    而有的官员身上更是挂着几个头衔,领着几分俸禄。

    这些钱,自然都是从底层百姓身上而来。

    国库不亏空都难。

    而底层百姓的负担也是越重。

    若非朝廷垄断盐、铁、茶叶等,大宋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吕夷简思索了片刻后,说道:“陛下,国库亏空,可命抄纸院再发行部分交子,以渡难关!”

    “是啊是啊!”

    “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

    百官纷纷附和。

    唯有包拯脸色凝重了起来。

    交子的产生,原本是蜀地的商人发明。

    后在天圣元年,刘娥引用发行,作为货币流通,还专门设立了抄纸院,为国家带来了不少的便利。

    作为一个穿越者,包拯当然清楚纸币,比金银铜这些金属货币更方便。

    但用纸币,也存在诸多弊端,不容易把控发行量。

    尤其是在古代,对国家的经济把控不好,纸币发行超标,只会给国家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

    如今吕夷简反对裁撤冗官也就罢了,竟提出这等误国误民的策略。

    这是想把朝廷的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

    说实话,包拯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一向敬重的宰辅,目光如此短浅。

    包拯当即怒了:“陛下,吕相之言,乃亡国之论,万不可行!”

    吕夷简闻言,都惊呆了,回头怔怔地看着包拯,脸色青筋暴涨,气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他一直很器重包拯,多次保他性命,如今他竟会在朝堂上给自己难堪。

    包拯没理会吕夷简的目光,吕夷简对他的恩情,他没有忘记。

    但关系到国计民生,百姓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安宁,包拯掂量得清楚其中的轻重。

    这种亡国的举措,他不可能任由朝廷执行。

    他接着说道:“发行纸币,固然能解决朝廷眼前的燃眉之急。”

    “然而货币与生产力应当时刻保持正比,方能保证物价。”

    “倘若因国库亏空便要发行纸币,这无异于将朝廷的负担转嫁百姓身上,这不是饮鸩止渴,亡国之兆吗?”

    “货币发行一旦超过生产总量,便会导致物价疯狂上涨,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危害。”

    “吕相之策,误国误民,包拯实在不敢苟同。”

    吕夷简的脸更是扭曲得难看,只觉一张老脸瞬间无处安放。

    百官更是惊得不敢作声,垂拱殿上一派死寂,百官的眼睛都在包拯和吕夷简的身上游离。

    “陛下,臣以为包大人所言极是!”

    范仲淹也鼓足勇气站在了包拯这一边。

    委实觉得吕夷简的计策太过匪夷所思。

    这哪里是为朝廷好,这是存心想将大宋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眼看双方争执不下,赵桢也没了主意,说道:“两位爱卿均言之有理,容朕好好想想。退朝!”

    赵桢既没有同意范仲淹和包拯的变法,也没有同意吕夷简发行交子。

    若任由双方争执下去,势必越演越烈,难以收场。

    所以赵桢直接以和稀泥的方式,结束了朝会。

    散朝后,赵桢便以赏花的名义,将包拯当都宣到御花园。

    “包卿,发行交子的后果当真有那么可怕?”

    赵桢的内心里,其实也是想发行交子的。

    因为相比变革而言,发行交子是充盈国库最好的办法,委实能解决朝廷眼下的燃眉之急。

    且又不侵害士大夫的利益,不用折腾。

    “是的,陛下!”

    “治理国家经济,乃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

    “哦……?”

    赵桢凝眉,显得尤为好奇,“朕倒想听听卿的高见。”

    一直以来,赵桢都没有低估包拯的能力。

    不仅因其刚正不阿,更让赵桢侧目的是其治国之才。

    无论是权知定远县、定州,还是如今权知开封府,均取得卓越成绩。

    而其治理方式,有别于其他朝臣。

    有的策略,朝廷甚至闻所未闻。

    看似南辕北辙,可结果却往往能事半功倍,成效良好。

    最让赵桢刮目相看的,还是在楚州施行的“以工代赈”之法。

    仅仅半年时间,便让干旱将近三年之久的楚州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但灾民渡过了难关,生产也已渐渐恢复。

    这一策略,直接为其他灾区树立了救灾的模板。

    赵桢直接让史官记于史册。

    自此,赵桢对包拯更是器重有加,从不怀疑他的治国理念,更是放手让他治理开封府。

    “陛下,这并不难理解。”

    “朝廷货币发行超量,流通到市场,百姓原先手中的钱便不值钱了。”

    “一个国家,生产总量不变,钱变多了,物价自然上涨。”

    “朝廷的货币发行得越多,钱就越不值钱。”

    “届时百姓手里的钱,只怕连一斗米都买不起,温饱无法解决,还如何搞生产?”

    “百姓不生产,就无法为朝廷缴纳税收,国家经济无疑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那么,大宋离灭亡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