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52章 这吃个宴席怎么还要点菜呢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第52章 这吃个宴席怎么还要点菜呢

    饶是如此,李国助在收获了土豆的当天就举办宴会,也着实是有些太仓促了。

    不过在过去的四个月里,他其实已经为这场宴会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比如多种用到土豆的菜谱,便是他在过去的四个月里凭前世的记忆慢慢复写出来的。

    再比如这次宴会必须的场地,是在永明要塞的木制城墙和外围工事竣工后,李国助特意要求工人们优先建造的。

    那是位于永明要塞南侧的一座大跨度建筑,形如现代的工厂车间,长约50米,宽约30米,采用木桁架结构建造。

    内部空间十分宽敞,像工厂车间一样,没有一根梁柱碍事。

    在他的规划里,永明要塞南侧将来是工业区,主要用于生产武器弹药,并为兵工厂的工人提供住所。

    而这座厂房式的建筑将会是工业区的中心建筑。

    不过现在拿来做宴会厅倒也甚是合适。

    此时此刻,大厅里高朋满座,千余人分散围坐在上百张大圆桌周围。

    饶是如此,大厅里却并不显得拥挤,圆桌之间的距离基本都在6米左右。

    所有圆桌基本上都是十人围坐。

    很显然,这座大厅容纳上千人同时用餐,是绰绰有余的。

    这些桌椅也充满了简约的北欧风,还是李国助三个多月前,就让木匠们开始抽空做的。

    桌上有餐具、茶具和酒具。

    它们包括陶器、瓷器和漆器。

    瓷器是李国助派人就近从朝鲜买的。

    朝鲜的陶瓷业历史非常简单,高丽王朝时期主要流行青瓷。

    早期基本是在拙劣地模仿越窑青瓷,

    后期逐渐融入本民族文化元素,独创出闻名遐迩的“象嵌青瓷”。

    李氏朝鲜时期,则是以壬辰战争为分水岭。

    壬辰战争之前,流行粉青砂器,壬辰战争之后,开始流行白瓷。

    壬辰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朝鲜的国力。

    这迫使他们开始在瓷器烧造上追求实用和产量。

    白瓷以朴素简洁的特性,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种追求的首选。

    所以这次宴会上用到的瓷器基本都是白瓷。

    漆器是仁王号上次回平户送信时,应李国助的要求,顺便从日本买回来的。

    尽管不是起源地,但日本的漆器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也有一定的海外市场。

    其中受欧洲文化影响,并向欧洲市场出口的,叫做南蛮漆器。

    陶器则是李国助他们自己烧制的。

    南海边地河流众多,所以并不缺少粘土。

    这也算是李国助为将来开办砖瓦厂做的准备。

    毕竟砖瓦是以后建设永明城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

    总之,这些准备工作,是他敢于在收获了土豆的当天就开始举办宴会的底气。

    颜思齐很清楚李国助为这次宴会所做的准备。

    所以当他得知李国助要在今天举办宴会时,并没有提出质疑。

    至于李旦和三浦按针等人为何没有提出质疑,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

    又或许是他们觉得,李国助既然敢在收获的当天就举办宴会,肯定是已经做好了准备。

    李国助所在的那一桌不多不少正好有十个人。

    除了他自己外,其余九人分别是李旦、翁翊皇、三浦按针、考克斯、颜思齐、杨天生、陈衷纪、张弘、洪升。

    论辈分和地位,杨天生、陈衷纪、张弘、洪升这四人本来是没资格与李旦坐一桌的。

    但若真要论资排辈的安排座位的话,那李国助应该也是没资格跟李旦坐一桌的。

    就算凭借与李旦的父子关系,及与三浦按针的师生关系勉强把他加进来,

    这一桌也顶多只能坐李旦父子、颜思齐、翁翊皇、三浦按针和考克斯六个人。

    那也着实是有些太无趣了,所以李旦强烈要求这一桌必须至少坐十个人。

    于是颜思齐就把杨天生、陈衷纪、张弘这三个铁哥们强行拉了过来。

    至于洪升明显就更是来凑数的。

    但他却也不是随便就能凑上数的。

    洪升是除颜思齐、陈衷纪、张弘外,与杨天生交情最好的一个。

    除了这一点外,洪升这个人也确实有过人之处,颜思齐与他虽无深交,却是久仰其名。

    洪升虽然也在船队之中,但一直比较低调,所以李国助之前一直没怎么注意他。

    李国助只记得《台湾外记》里说他“为人慷慨豪迈,甚好藤牌……藤牌正跳七尺,倒跳一丈。”

    《台湾外记》里洪升出场的时候,是天启四年(1624年),书里说他当时是26岁。

    可见他现在也就是个十八岁的毛头小子。

    但他与李旦同桌却并不显得局促,倒也符合慷慨豪迈的评语。

    从《台湾外记》里看,此人好像并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颜思齐同辈人里活得最久的一个。

    直到郑克塽当政时期,洪升居然还活着,并且做到了内峙果毅后镇领兵的职位。

    最后是在澎湖海战失败以后,被迫投降了满清。

    可见此人必有过人之处。

    翁翊皇只不过是个铁匠,年龄也才三十多岁,他怎么就有资格跟李旦坐一桌呢?

    原来他是平户藩主松浦镇信的御用刀工,也是个旗本武士,地位并不比三浦按针低。

    而且李国助也希望能与翁翊皇同桌,

    毕竟在他的心目中,后者已经是永明城铸炮厂的技术总监了。

    “颜叔,菜单都发给各桌了吗?”李国助突然问道。

    “已经安排婢女们去分发了。”颜思齐回道。

    李国助扫视会场,果见那些从朝鲜买来的少女正穿梭在各桌之间,分发着菜单。

    他们是陈衷纪替李国助去罗津港买瓷器时顺便买来的,总共有20个,全是豆蔻年华。

    因为永明要塞还在紧张的建设时期,柞蚕养殖业也还没有开始布局,

    所以李国助还没打算给他们操办婚事,

    只是权且让他们做一些仆役的事情,的确跟丫鬟也差不多。

    不过颜思齐称他们为婢女,却让他有点不适应,正准备说点什么时,却听李旦说:

    “这吃个宴席怎么还要点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