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182章 他就是南海边地的守护神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第182章 他就是南海边地的守护神

    其实在李国助前世的大学专业,工业设计里,美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他们有四成的课程安排,都是美术相关课程。

    这也是工业设计这个专业最特殊,最有别于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地方。

    李国助到现在还记得当年,在画室里对着身材曼妙的女裸模画人物写生的美好时光。

    “哈哈哈,那敢情好呀,”

    李德突然开怀地道,

    “我可真是等不及要看小当家画的人物像了。”

    众人也都纷纷起哄,催李国助赶紧出稿。

    “行行行,你们都别催,”

    李国助抬手下压,说道,

    “等春蚕可以收茧的时候,我就能拿出这两幅画了。”

    “啊?那可都到六月了呀,两幅肖像画需要这么久吗?”

    金顺姬又失望,又不解地说道。

    许多人也都跟着起哄。

    “画画可不是你们想的那么容易的,”

    李国助耐心地解释道,

    “尤其是这种用于祭祀的人物肖像画,就更应该以庄严肃穆的心态去画了。”

    “反正,你们要是不信,等俊臣哥回来了,可以去问他,看我说的时间算不算长。”

    “在人物肖像画这方面,西洋画法与中国工笔画法需要的时间是差不多的。”

    众人一看李国助把如此专业的术语都说出来了,便也不再说什么了。

    其实像赵贞雅、金顺姬、黄昭等人,多少也是有点绘画功底的,

    只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不足,不敢毛遂自荐罢了。

    全身肖像人物油画一般是中幅的,尺寸在60至80之间,

    若是较为复杂的人物场景或全身像,构思与草图可能需2~3天,

    上色分多层进行,每层干燥需1~2天,加上细节刻画,大概10~15天,

    若是写实风格对细节要求极高,时间可能延长至20天左右。

    所以李国助如果是个熟练的画手的话,报60天时间其实是偏多了。

    主要还是因为,如今翁翊皇和廉司南都不在永明城,没法给他做模特。

    这对于他用油画技法给两人绘制肖像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关键是在没有模特的情况下,他很难准确地把握光影分布。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办法,比如可以用体型、脸型相近的人做模特,观察光影分布。

    此外就是颜料、画笔也得他设法调制、制作,这里可没有现成的。

    而这至少也得花费几天时间。

    至于两人的样貌,李国助还是记忆犹新,完全可以凭印象准确地画出来。

    “那对于这件事,谁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见大家都安静下来,李国助又问道。

    “有,我有想法!”

    黄昭突然起身,举手说道,

    “生祠一般都是有名称的,虽然我们暂时打算用集体生祠,”

    “但每个人牌位上都应该悬挂匾额,写上祠堂的名称,以示尊重,”

    “同时也便于以后在其它地方给他们建立独立祠堂时使用。”

    李国助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又想了想,郑重地拱手道:

    “那关于生祠的命名规则,还请黄大哥赐教。”

    “诶,赐教不敢当,不敢当!”

    黄昭连忙摆手,接着沉吟片刻,开始摇头晃脑地道,

    “这生祠的命名嘛,一般还是有几种固定模式可以遵循的。”

    “可以祠主姓氏或名字命名,”

    “直接用姓氏较为简单直接,如一些地方为某姓官员修建的生祠,就叫 “某公祠”,”

    “像‘吴公祠’可能就是为姓吴的人所建。”

    “当祠主有一定影响力或为了明确区分时,也可以用全名,”

    “如‘狄仁杰生祠’,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为狄仁杰所建。”

    “可以祠主的功绩或品德命名,”

    “若祠主在治水、平乱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可以此命名。”

    “如‘治水祠’可能是为表彰治水有功之人,”

    “‘靖边祠’或许是为纪念在边疆防御中有卓越功绩的将领。”

    “如果祠主以清正廉洁、仁爱宽厚等品德着称,”

    “生祠可以叫‘清风祠’‘仁爱祠’等,以突出其品德风范。”

    “可以地域相关因素命名,”

    “在祠主曾任职的地方建生祠,常以该地名称命名,”

    “如范仲淹曾在邓州任职,当地百姓为他建的生祠就叫‘邓州范公祠’。”

    “以祠主的故乡或祖籍地命名,像某人祖籍在‘槐里’,其生祠可以叫‘槐里公祠’。”

    “可以美好寓意或期望命名,”

    “如‘寿昌祠’,表达对祠主长寿、昌盛的祝愿,”

    “‘福荫祠’寓意祠主能福泽后人、庇佑一方。”

    “有的生祠命名寄托了当地百姓对地方发展的期望,”

    “如‘永宁祠’,希望地方永远安宁,‘丰裕祠’则期望能带来丰收、富裕。”

    “可以相关事件或传说命名,”

    “若祠主与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生祠可以此事件命名,”

    “如祠主参与了‘戍边之战’并立下战功,生祠也可叫‘戍边纪功祠’。”

    “当祠主有相关的民间传说时,也可据以命名。”

    “比如祠主被传说有神奇的治病能力,生祠便可叫‘仙医祠’。”

    “希望这些能给小当家提供参考。”

    “嗯,很好,这些足够了,多谢黄大哥指教。”

    李国助对黄昭拱了拱手,然后一手抵住下巴,在讲台上来回踱起步来。

    片刻之后,他突然猛地抬头,转身面对众人,朗声道:

    “翁先生的生祠,就用他的名命名吧,就叫翊皇祠,各位以为如何?”

    “我附议!”

    黄昭连忙朗声赞道,

    “此名不但容易让人联想到翁先生,也与娲皇宫之类的名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甚是贴切!”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表示赞成。

    “那廉先生的生祠又该如何称呼呢?”黄昭突然问道。

    李国助莞尔一下,朗声说道:

    “廉先生的生祠就叫做仁王祠。”

    “仁王源自梵文‘niānta’,意为‘守护’,是大乘佛教中守护佛陀的两位神只。”

    “廉先生发明蒸汽机,使我们在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也能生产大量的货品。”

    “同时我们也能借助蒸汽机,生产出优质的火器,守护南海边地。”

    “所以他就是南海边地的守护神,堪当‘仁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