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290章 实验室李国助甜菜制糖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第290章 实验室李国助甜菜制糖

    “金姐,所有暗堡的建造位置都已选好,并且在原地做了清晰的标记。”

    “再配合这张地图,就一定可以准确地找到所有暗堡的建造位置。”

    “标记是什么样的,帮我测绘选定暗堡建造位置的人都知道。”

    “暗堡如何建造,我带来的工程师会指导劳工去做。”

    “总之,建造暗堡的事情,就拜托你了。”

    1616年8月15日,天启元年六月廿八,

    李国助把一张等比例绘制的地图交到了金顺姬手中,并语重心长地叮嘱了一番。

    “我知道了,小少爷就等着来验收吧。”

    金顺姬笑盈盈地接过图纸,小心翼翼地收好,又问道,

    “那么小少爷接下来打算做什么?”

    “做一些炼金实验。”

    李国助笑着眨了眨眼,一脸神秘地道,

    “金姐能帮我找一些牲畜的骨头吗?”

    “没问题,你想要什么牲畜的骨头?”金顺姬笑问。

    “猪、牛、羊,只要是家畜的骨头就行。”李国助答道。

    “猪和羊的都好办,牛就有些难办了。”金顺姬有点为难地道。

    “那就要猪和羊的。”李国助龇牙一笑。

    “好,我马上吩咐人去给你办。”金顺姬说着就要吩咐人去办事。

    “顺便让他们给我把牲畜骨头煅烧成碳状!”

    不等金顺姬招呼人过来,李国助又连忙吩咐道。

    金顺姬微微歪了歪头,显出疑惑之色。

    “多来些,最少搞十斤过来。”李国助又龇牙一笑。

    金顺姬点了点头,便招呼人过来吩咐了一番,然后对李国助道:

    “那我这就去安排人建造暗堡,骨炭弄好后,会有人给你送过来的。”

    ……

    当天下午,就有人把十斤骨炭送到了李国助的居所。

    这是金顺姬给他在密营里收拾出来的一间宽敞的地窨子。

    李国助在里面摆满了各种玻璃制的瓶瓶罐罐,俨然成了一间实验室。

    送骨炭的人刚走,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做实验了。

    他先是从墙角的一口麻袋里取出了几个肥大的甜菜根,将其洗净,切成薄丝。

    然后把甜菜丝放进了一个大约2升的玻璃烧杯之中。

    实验桌上还有一个大约5升的玻璃锥形瓶,里面有清水,好像还冒着热气。

    李国助拿出一个银闪闪金属制的条状物,探进烧瓶的水里静置了几十秒,

    取出来看了一下,便端起5升的玻璃锥形瓶往2升的玻璃烧杯中倒水,直到差不多倒满才停下。

    然后又把烧瓶里剩下的水倒进一个铜盆之中,放到一个支架之上,

    铜盆之下有已经点燃的酒精灯。

    这之后,李国助把2升的烧杯轻轻放进铜盆之中。

    很显然,他是要对那个烧杯进行水浴加热,

    以确保其中的水温能长时间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也很明显,他是要做甜菜制糖实验。

    这个实验已经拖了太久,实在是不能再拖下去了。

    毕竟甜菜制糖不仅能给南海边地带来巨额的财富,也是取得军事优势的关键。

    所以他这次来也顺便带上了一些甜菜和实验仪器,

    就是希望在朝鲜的几个月,能把这项科技给点亮。

    甜菜含糖量约5-10%,低于甘蔗的12-20%,且纤维结构复杂,直接压榨出汁率低。

    所以一般是用浸出法提取糖汁。

    把甜菜切丝,是为了增大甜菜与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浸出率。

    甜菜丝要用50~60度的温水浸泡2~3小时,还要时不时地进行搅拌。

    高温可以促进甜菜的细胞膜破裂,从而尽可能多地析出细胞中的糖分,

    但也要避免沸腾,防止糖分焦化。

    所以得用温水长时间浸泡,还要时不时地进行搅拌。

    而那个条状物叫锡制温度计,是伽利略在1600年发明的。

    廉司南通过一些欧洲商人,帮李国助搞来了几支。

    如今永明学会正在研究仿制。

    李国助刚才就是用它测量的5升锥形瓶里的水温,确定其温度在50~60度之间。

    至于5升烧瓶里的温水,是他提前烧好,放在里面晾成的。

    用水浴加热法持续浸出了3个小时,算是得到了较高浓度的浸出糖液。

    接下来就到过滤分离阶段了。

    他把2升烧杯从铜盆中取出,倒掉了盆中的水。

    然后用几层粗棉布覆盖住了盆口,把2升烧杯里的糖液和甜菜丝尽数倒在棉布之上。

    糖液很快通过棉布流进了铜盆之中,只留下了甜菜丝。

    接着他又把甜菜用棉布包裹起来,使劲地拧了起来,

    于是又有一些汁液在棉布中被挤压出来,流进了铜盆之中。

    如此使劲拧了几分钟,直到包着甜菜丝的棉布里再也挤不出汁液为止,

    铜盆里终于得到了大约2升的含糖滤液。

    李国助把这些滤液分开倒进了两个1升的烧杯之中。

    接下来就到了汁液澄清阶段,这是制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方法是加入少量石灰水,中和酸性并沉淀杂质。

    在17世纪,这一步基本都是凭经验操作。

    但李国助还是引入了现代量化控制的理念,

    在一个1升的烧杯滤液中加入1-2克生石灰,调节ph至7-8,再静置沉淀杂质。

    如果是甘蔗汁就要每升加入5-10克生石灰。

    这都是现代制糖工艺总结出来的用量,基本可以保证完全中和滤液酸性,并实现适度凝絮,可以省掉测量酸碱度的步骤。

    当时没有克这种单位和相应的秤,他就把克换算成分,再用精确到分的的秤称量。

    没有ph试纸,就用苏木酸碱试剂,确保滤液呈微碱性即可。

    然后,他又在另一个1升的烧杯滤液中加入了1只鸡蛋的蛋清。

    这叫蛋清澄清法,是欧洲制糖业的传统方法,17世纪已有。

    做完这些后,就需要静置,等待杂质沉淀。

    石灰澄清法需要静置1~2小时,蛋清澄清法仅需静置30~60分钟。

    不过石灰澄清法仅需将滤液搅拌后静置,

    蛋清澄清法却需要将滤液煮沸后静置,或者用水浴锅保持滤液恒温静置。

    后一种方法可以去除80%以上的胶体杂质。

    在等待杂质沉淀的过程中,李国助干脆躺到床上睡了一觉。

    毕竟温水浸出步骤足足用了三个小时,还要时不时地搅拌,着实也够累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