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 > 第16章 大汉的天真变了

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 第16章 大汉的天真变了

    正午时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长安城每个角落。

    甘泉宫正殿,此时却被凝重哀伤的氛围笼罩。

    甘泉宫内外,素幡飘舞,白绫缠绕着宫殿的每一处檐角,宫门前的铜狮,威严庄重的静静蹲伏着。

    宫殿之内,汉武帝的梓宫停放于大殿中央,四周烛光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

    殿内香烟袅袅升腾,萦绕着灵柩,弥漫每一寸空间。

    太子刘据身着素白的丧服,头戴孝冠,面容多少带些憔悴,眼中多少有沉痛与不舍,步伐沉重而缓慢地走向先帝的灵柩。

    往昔与汉武帝相处的画面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现。

    他记得汉武帝那威严的眼神中偶尔流露出的慈爱,记得汉武帝在朝堂之上纵横捭阖、掌控全局的英姿,也记得父子俩在书房中探讨国策时父皇的殷切期望。

    而如今,这一切都化作了眼前这冰冷的灵柩,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父皇啊!”刘据悲恸地呼喊,声音颤抖:“您一生文治武功,威震四海,使我大汉扬眉吐气。”

    “儿臣自幼追随着您的脚步,学习治国之道,本想在您的庇佑下继续成长,为您分忧解难,可如今您却骤然离去,留下这万里江山,儿臣怎能不肝肠寸断!”

    他伏地痛哭,身体因悲痛而剧烈颤抖。

    周围曾跟随汉武帝的近臣、侍从和宫女们也纷纷垂泪,抽泣声交织在一起。

    司礼官缓缓走向前,朗声道:“今大行皇帝龙御归天,然国不可一日无主。”

    “有幸得上天垂怜,列祖列宗庇佑,皇太子刘据仁孝聪慧,德厚流光,当继大统,承继宗庙社稷之重任。”

    “今良辰已至,吉时来临,恭请皇太子殿下登基即位!”

    新的大汉,新的时代,开启了!

    刘据在众人的搀扶下,缓缓起身,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他一步一步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

    当新帝刘据坐上龙椅后,司礼官会接着高声唱喏:

    “皇太子殿下即皇帝位,礼成!新帝登基,上应天命,下顺民心。”

    “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朝拜!”

    紧接着,文武百官纷纷整齐跪地,动作整齐划一,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据俯视着脚下的群臣,从这一刻起,自己将接过汉武帝手中的重担,引领大汉走向全新的未来。

    “朕今日继承大统,实乃父皇之遗命,万民之期盼。”

    刘据的声音坚定有力,响彻整个大殿:“父皇一生殚精竭虑,为我大汉奠定了万世不朽之基。”

    随后他拿出诏书,坚定有力道:“朕决定以‘乾元’为年号,将护佑我大汉子民,福泽绵延,再开盛世!”

    群臣皆伏地高呼:“陛下圣明!乾元伊始,大汉永昌!”

    随即,刘据再次朗声道:“纵观父皇的一生,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皆有不凡成就。他开疆拓土,扬我大汉之威;推行儒术,兴我华夏之礼,开创大汉盛世。”

    “朕今日追谥父皇为孝武皇帝,愿父皇在天之灵,继续庇佑我大汉江山永固!”

    刘据继位登基的消息,如春日惊雷,传遍了大汉王朝的每一寸土地。

    长安城内,大街小巷,百姓们奔走相告。

    长安晨报以头版头条刊载了新帝登基的喜讯,版面庄重盛大的纸张上,详细记录着登基大典的盛况。

    “新帝登基,这是我大汉之福啊!”“

    “听闻太子殿下仁厚善良,心系百姓,日后定能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先帝威服四海,新帝刚刚登基,怕是风云再起啊。”

    “齐王党羽尚未清除,诸侯王也是虎视眈眈。”

    “不知道新帝能否过了这道坎啊!”

    “……”

    翌日。

    祭天仪式结束后,刘据身披龙袍,头戴旒冕,身姿挺拔地端坐在御辇之上,缓缓返回皇宫大殿。

    未央宫,宣室殿。

    气氛庄重,文武百官早已整齐排列,身着朝服,神色恭敬肃穆。

    刘据缓步下御辇,走上台阶,然后一甩龙袍,转身在龙椅上坐定,目光威严的看着众公卿。

    文武百官的有敬畏、有期待、有忠诚,还有对新帝登基后的政局走向抱有疑虑。

    刘据坚定的说道:“朕既承天命,当为大汉之兴盛,为万民之福祉,竭尽心力!”

    众人再次高呼皇帝圣明。

    刘据深知这些繁文缛节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他轻轻拂手,面色一转,沉声道:“齐王谋反已被平定,刘屈髦当场伏诛,朕是时候要算一笔账了。”

    刘据对新上任的御史大夫张汤道:“固君,取消齐王封国,其名下食邑尽数收回,所有财产皆充入国库。对其进行全国通缉,有提供线索者,必有重赏。”

    ”至于他的直系亲属,无论男女老幼,皆贬为庶人,关禁在新设立的宗人府内,非朕亲自允许,不得外出。”

    张汤沉声道:“陛下,臣觉得您太过仁慈,应将他们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永生不得回中原。”

    刘据摆了摆手,继续说道:“至于刘屈氂,家中老幼也一概关押宗人府,将其宅邸查抄,所有参与谋反的幕僚、门客、家奴,一个都不许放过,皆以同谋论处,斩首示众,曝尸三日,以儆效尤!”

    此时有一位大臣朗声道:“陛下开恩,刘屈氂无论如何也是皇族宗亲,也仅仅是此次谋反案从犯,其家人和门客是无辜的啊。”

    刘据瞥了一眼此人,看向张汤道:“张汤!”

    张汤冷笑一声,道:“禀陛下,此人乃刘屈氂妻舅,齐王谋反时,钱财甲胄皆有资助,也同罪当诛。”

    刘据冷哼了一声,沉声道:“羽林卫何在?“

    ”喏!”

    只见数百羽林卫齐声应诺。

    刘据威严道:“现在开始,清算朝堂上与齐王有勾结的逆臣贼子,立斩不赦!”

    他话音刚落,便有人悲呼道:“陛下,您新登大宝,应大赦天下以求苍天保佑,而不是血溅朝堂,恐有不祥之兆啊。”

    “暴君,暴君啊!”

    羽林卫涌入殿内,张汤上前挨个点名,那些被点到名的大臣们,有的瞬间面如死灰,瘫倒在地;

    有的则强装镇定,还在狡辩高呼着“冤枉”。

    “陛下,臣只是曾与齐王有过公务往来,绝无谋反之心啊!”

    刘据面无表情,张汤丝毫不为所动,每念出一个名字,羽林卫便上前将对应的大臣拖出队列。

    随着一个个逆臣被拖走,朝堂上弥漫着血腥与恐惧的气息。

    众公卿无不面带惶惶然之色,宣室殿内一片死寂。

    刘据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朕并非喜好杀戮之人,但对于谋反叛逆之徒,绝不容情。”

    “今日之事,是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也是为了我大汉的江山社稷。朕将重新整顿朝纲,望诸位爱卿以此为戒,若再有二心,这便是下场!”

    刘据见朝堂上的齐王党羽已经被肃清,转而道:”为确保我大汉江山永固,朕决定,即日起废除封国制,列位诸侯王即刻迁出封地,此后便长居宗人府,当个太平王爷吧。”

    他语刚落,殿内顿时如炸开了锅一般。

    一位曾深受封邑之利的老侯爷,颤抖地说道:“这封国制度乃祖宗之法,传承已久,怎能说废就废?我等家族世代受封,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如今这……这可如何是好?”

    张汤上前,冷笑道:“楚王刘延寿,你仗着身为宗室,尽享荣华富贵,却不思报国恩,反而横祸乡里,欺压百姓。”

    “还在封地内私自扩充军备,囤积粮草,召集江湖亡命之徒,训练死士,这些行径,桩桩件件皆有据可查,你还敢抵赖?”

    “贬为庶民,永禁宗人府!”

    刘据摆了摆手,继而沉声道:“废除封国之事,朕意已决,就这么办吧。”

    众公卿慑于刚刚的血雨腥风,此时都在祈求不要牵连自身,哪里还敢反对?况且这也算刘据家事,顺其自然吧。

    刘据转而又对田千秋道:“田相,开始公布新政吧。”

    “新政?”

    听到刘据开口,众公卿顿时又困惑不已,汉武帝时期可是开创了不少革新之举。

    其实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如何巩固统治,增加国库收入,然后集中全国之力抗击匈奴。

    早些年因为文景二帝休养生息,国家尚且有些积蓄,再加上前线不断传来捷报,方才有之前的盛世。

    但随着汉武帝近些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其实民众的已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是碍于汉武帝的高压统治,并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无论是大汉黔首,抑或是王公贵族,相较于之前,都不好过。

    如今刘据提起新的改革措施,倒是勾起众人的好奇心来。

    众公卿纷纷看向田千秋。

    田千秋正了正衣冠,向前一步,高声道:“陛下圣明,决意消除盐铁官营之弊。”

    石庆上前激动的说道:“陛下,取消盐铁官营,此举或许能使民间商业得以发展,但先帝在位时,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即将入不敷出,望陛下三思啊。”

    他话音刚落,便有人上前劝谏。

    作为盐铁官营的主持者,桑弘羊劝谏道:“陛下,自我朝推行盐铁官营以来,成效斐然。”

    “盐铁之利,悉归国库,方使我朝有充足财赋,得以支撑边疆之征伐、水利之兴修、灾荒之赈济。”

    “若此时废止此策,无异于自断臂膀,如何保我大汉之疆土安宁、百姓安居?”

    桑弘羊的话,自然有说服力,众公卿无不赞同。

    刘据静静的听众人讨论完,然后才缓缓说道:“宣苏武觐见。”

    不多时,一袭布衣,面上还带着尘土的苏武阔步走进大殿,他跪地叩首,高声道:“陛下,草民有喜讯禀报!”

    刘据微微前倾身子,问道:“苏爱卿,快快说来,是何喜讯?”

    苏武面带兴奋的说道:“陛下,经过臣与诸多农户的不懈努力,已于上月种出土豆,今日地瓜已然试种成功!”

    “此二者可亩产十五石,且耐旱耐瘠,极易存活,日后若能广泛种植,必可使我大汉粮食充盈,百姓再无饥馁之虞!”

    此语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满是惊讶与狐疑之色。

    苏武,从容不迫地从怀中掏出土豆和地瓜的样本,呈递给一旁的侍从,让其转交给刘据。

    众公卿听闻,纷纷围拢过来,仔细端详着这两样新奇的作物。

    “此物,当真有如此高产?”

    “我大汉子民,真的要不再忍受饥饿之苦了么?”

    “若如此,我大汉将再无荒年。”

    刘据面带笑容的看着众公卿,虽然朝堂上纷争不断,但他们仍旧怀着让天下安定,子民衣服富足的初心。

    他朗声道:“苏爱卿之言,句句属实,朕可以担保。这土豆和红薯之事,也是朕全程把控,绝无差错!”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立刻有臣子立刻哭嚎跪地,顿时有人纷纷效仿。

    田千秋面带喜色的高声道:“陛下,苏武此番功劳甚大,有了这土豆和番薯,我大汉既可以人人吃饱穿暖,国库也可日益充盈,当重赏。”

    石庆也道:“我大汉若能粮食丰足,何愁民生不兴,江山不稳!”

    桑弘羊激动的说道:“陛下,此举,比盐铁官营更有裨益啊,真乃天下万民之福,陛下之福啊!”

    同时其他对取消盐铁官营有微词的公卿,也纷纷恭贺刘据,恭贺苏武。

    刘据点头道:“本次苏武立下不世之功,实乃大汉之兴,朕之兴,拟旨封苏武为关内侯,食邑万户,擢升为户部尚书,以彰其高节!”

    “愿苏卿之风范,激励我朝万千子民,共保我大汉之昌盛繁荣!”

    万户侯?

    户部尚书,又是什么职位?

    众公卿无不讶然出声,自汉以来,能封万户侯这无不是军功拙着者,而苏武仅凭种植土豆、番薯便可受宠之此,可见天子的魄力。

    至于新的“户部尚书”职位,天子是要改革官制?

    苏武跪伏在地,颤颤巍巍的哽咽道:“陛下,臣何德何能?蒙陛下厚恩,必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此生此世,唯愿我大汉再无饿殍矣!”

    刘据轻轻的将这位民族英雄、汉人节表扶起,温声道:“子卿,有你在,大汉子民无忧了。”

    苏武再次哽咽出声,众公卿也无不动容。

    刘据再环视众公卿,继续道:“田千秋,历年来追随朕左右,操持一众事宜,且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代价平定齐王谋反,有勇有智,封富民侯,食邑万户。”

    “张汤,爱民如子,身怀赤子之心;忠勇无双,朕之左膀右臂,封昭武侯,食邑千户。统领羽林卫,即刻起归化整改期门军,共同管辖。”

    刘据话音刚落,田千秋和张汤无不应声跪倒谢恩,张汤更是涕泗横流,不断叩首,额头已见斑斑血迹。

    “陛下……”

    张汤哽咽着,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得厉害,难以成言。

    往昔种种涌上心头。

    在汉武帝时期,他身为酷吏,虽秉持着律法的公正行事,却因手段严苛,被众人侧目,遭世人不齿。

    那无数个日夜,他行走在朝堂之上,背后是满朝文武的指指点点和窃窃私语,心中的孤独与苦涩无人能解。

    那时他心想,别人的眼光他可以置之不理,只要能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足矣,但不想最后汉武帝也将他无情抛弃。

    他曾以为自己会在这条孤独而艰难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背负着骂名直至终老。

    直到遇见了刘据。

    这个秉公执法,对天子任劳任怨,又爱民如子,蔑视权贵的酷吏,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大殿上的群臣也被张汤感染,无不对刘据的气魄和人品折服!

    刘据扶起田千秋和张汤,笑道:“固卿,不要在作妇人状,晚上朕要去讨杯喜酒喝。”

    然后又对田千秋道:“田相,继续宣布新政吧。”

    田千秋收拾情绪,正色道:“即日起将设立科举制,以广纳天下贤才,共兴我大汉之邦!”

    轰!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群臣再一次议论纷纷起来。

    一直奉刘彻命,在朝堂上暗中观察的董仲舒再也坐不住了,站出来问道:“陛下,臣斗胆,敢问这科举制又是什么?先帝不是已经推行了察举制么?”

    石庆也是察举制的受益者,道:“察举制为我大汉推选出无数能人志士,如今陛下想推倒重来,怕是困难重重,动摇我大汉根基啊!”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其中多数都是察举制的受益者。

    “诸位爱卿。”刘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大殿中回响。

    “察举制诚然为我大汉发掘了不少贤才,然而其弊端亦日益凸显。举荐之权往往操于少数权贵之手,使得有才学却出身低微之人难以崭露头角。”

    “长此以往,我大汉朝堂之上岂不成了权贵们的私属?又何谈广纳天下贤才?”

    说到此处,刘据微微一顿,目光中闪过一丝沉痛:“朕自登基以来,便深知天下苍生之期许,亦明白我大汉欲长治久安,必须革新求变。”

    “这科举制,便是要打破门第之见,让天下有才学者,无论出身贵贱,皆有机会凭借真才实学入仕为官,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

    殿内有思想较为开明的年轻官员,听到刘据的话,不禁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思索。

    那些察举制的既得利益者们,脸上依旧写满了不满与担忧。

    田千秋见状,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拔之法,可考儒家经典、治国方略、诗赋文采等。”

    “如此一来,能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能力之人。而且,这也能激励天下士子勤勉向学,于我大汉之学风、政风,皆有益处。”

    刘据微微仰头,目光透过殿顶,望向远方,道:“朕既决心推行此制,便已做好万全准备。”

    “朕会命专人制定详细章程,从考场规制到考官选拔,从考试科目到评判标准,皆会谨慎考量,确保公平公正。”

    “只要我等君臣一心,定能让科举制成为我大汉选拔人才的利器,为我大汉开创一个人才辈出、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刘据的话掷地有声,回荡在大殿之中。

    董仲舒一直在思索天子要推行的科举制,那句“可考儒家经典、治国方略”,直接让他心神俱震,像是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忽然激动的走向御座之下,道:“陛下,老臣斗胆,再请个一官半职,希望能帮到陛下推行新政。”

    “老臣以为,当先在部分郡县试行,总结经验后再全国推广。”

    来之前刘彻交代他的跟刘据唱反调,顺便观察公卿反应伺机策反的那些话,早就被忘记的一干二净。

    大殿内很多公卿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刘据想不到“老神棍”今天这么积极,之前他一直故意忽略董仲舒的存在,就是怕他起什么幺蛾子,却不想他竟然如此开明?

    刘据笑道:“先生莫急,还请田相继续讲该如何推行!”

    田千秋朗声道:“陛下早在元封元年初时,便在咸阳推行了科举制,如今已筛选出无数栋梁之材,收到百姓的诸多好评,可见此举是治国良策!”

    “咸阳?”

    “陛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上请先帝去了咸阳,果然在那里韬光养晦,一展抱负么?”

    “我去过咸阳,其繁盛远超长安。”

    “我家那竖子每日吵着要去咸阳勾栏听曲,乐不思长安啊。”

    “听闻那里马路都是什么水泥制成,不惧雨水侵蚀,异常平整。”

    “那边的火锅特别好吃。”

    “想不到如此繁盛,竟赖陛下恩德。”

    “……”

    诸如此类,众公卿显然也听过咸阳的变化。

    田千秋看着众公卿的反应,心头喜悦,暗说这还是道听途说,如要亲自去一趟,怕是这长安你们都不想回了。

    怀念在咸阳的日子啊。

    田千秋也感慨万千,随即道:“诸位,听我说。”

    等众人安静下来,他继续说道:“在推行科举制之前,你们所担心的问题,陛下早就有所某断,定然不会辜负有功之臣,但尸位素餐者也绝不姑息。”

    看着众公卿郑重其事,他到:“即日起,我大汉将在科举制推行之前,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现行官职分成吏部、工部……”

    众公卿顿时感觉长在头上几十年的脑袋不够用了,满眼困惑的看着田千秋和老神在在像是看热闹版坐在龙椅上的刘据。

    陛下这是想搞什么啊?

    离谱!

    田千秋道:“等今日颁布各种公职后,自然会有专门的人员辅佐各位熟悉工作流程,也要对尔等进行专门的KpI考核,如果不合格者要进行官员编制考试。”

    “同时为了弥补科举制不足,将颁行落榜者官员编制考试,以期发现特殊人才。”

    田千秋说完,下面的众公卿更加懵逼了,已经放弃了思考。

    刘据打了个哈欠。道:“自然会有专门的人员辅助各位,退朝!”

    刘据转身欲走时突然又走回龙椅前,道:“即日起,诸位爱卿巳时上朝即可,早到的也无需殿外等待,右侧办公室有茶水伺候,明天见。”

    刘据说完不待众人反应,直接溜之大吉,留下一脸痴呆的众人。

    “巳时上朝?我没听错吧!”

    良久才有人惊喜出声。

    “那岂不是要多睡几个时辰?”

    “来早的也不用殿外候着?我这老寒腿有救了啊!”

    “陛下圣明!”

    “……”

    虽然刘据已经走了,但群臣仍旧齐齐的朝空荡荡的龙椅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