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拆家小能手她竟然是天才 第192章 新的地方
“这个理论虽然可以,但是目前还没有实验数据发表出来,你怎么确定就一定能行呢?”
四喜挤过人群,便看到两个年轻人坐在桌子两侧。桌子上摆着一篇期刊,四喜凑近了看,才看清楚期刊内容,是一篇关于电子工程的论文。
四喜扫了一眼,发现这篇论文她早已经看过。论文一个多月前发表的,主要是关于电子对抗设想。
论文作者四喜不认识,却听说过,是和胡教授在一个单位,当初也是听胡教授提起的,他对作者很赞赏,时常和四喜夸赞。
这篇论文四喜研究过,理论十分前沿,很多想法在外人看来根本是天方夜谭。
但是四喜的看法却不一样。
除了眼前这篇论文外,她还读过作者其他文章,了解他的一些实验成果,所以四喜很清楚这个人理论功底深厚,研究能力强。
对于这个作者提出的设想,四喜是有很大兴趣,并且期待这些实验早日出结果,尽快落地应用。
四喜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被围住的两位青年人争论越来越激烈,突然乍起的声音将四喜思绪抽回。
“你妄断什么?你怎么就知道不行,就说说现在,两三百年前的人知道什么叫电灯?知道什么叫电话吗?对他们那时候来说,也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不也成为现实了?”
对面被怼的青年脸红脖子粗,立刻怼了回去,“这些能成为现实,那是因为具有可操作性,这个能吗?你看他后面说的,还说起太空外作战,太空外什么环境?武器打击地球表面要穿透大气层,还要考虑地球公转等等因素,哪里像他说的那么简单!”
“对,这些在外因素是存在的,但是你怎么知道之后会克服不了?”
“那你怎么知道一定能克服得了,这些设想都能一一实现?”
来图书馆看书借书的人,对一些研究和理论有自己的看法,见两人越争越凶,围观的人便分作两派,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角落争论越来越激烈,四喜见状便悄悄退了出来。
她从书架上挑了两本书,另寻了一个角落看了起来。
那边的争论声越发大了,引得其他人频频抬首望过去,终究有人受不住,跑过去提醒,要求他们小点声。这时众人似乎才惊觉自己是在图书馆,顿时泄了气,轰作鸟兽散。
四喜从图书馆回来,李秋菊告诉她白天有人来找她,是个当兵的,给她留了一封信。
四喜接过李秋菊递过来的信,拆开一看,信封里不是什么信,而是入职通知。
明天她需要按照通知上的时间和地点集合,随后由专人安排前往研究小组实验室。
通知上明确入职人员除换洗衣物外无需携带其他物品,人到即可。
四喜将通知收好,便开始收拾行李。她也不知道研究小组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如何安排,干脆将冬春两季的衣服都带上了。
入职的事四喜没有和家里人细说,只说换了实验室。
林家人对于四喜沉迷于实验,一两个月不回来的状态已经接受了,叮嘱她照顾好自己后,便送她去了集合点。
四喜没想到集合点负责人居然是何格,他一个军区大参谋长居然负责这次研究小组成员对接工作,着实让四喜有些诧异。
何格脸上带着浅笑,接过林红军手上的行李放在车上安置好。
面对林红军的喋喋不休,何格半点不耐烦,只是等他一段话结束后才道:“我们会照顾好林同志的,还请您放心。”
一阵寒暄后,车辆启动,四喜和林红军挥手告别,随着众人上了车。
初春的阳光迷人眼,道路两旁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点点融化,冰冷的雪水滋润着路旁的树木,为新芽蓄藏力量。
车子一路向北行驶,摇摇晃晃中,四喜迷迷糊糊睡着了。
等她睁开眼,车子还在行驶,她看了眼手表,车子居然行驶快两个小时了。
四喜看了眼车外,只见周围一片荒芜,半个人影都没见着。她不由皱了皱眉,没想到这个研究小组实验室居然不在首都。
车子最后在一个山坳间停下,四喜下了车,才发现山坳里居然盖了房子,六七栋五六层高的房子坐落在山坳之中,隐匿在高大树木之下,灰扑扑的,简约中透着几分厚重。
在何格的指引下,四喜将车子上的行李卸了下来,正准备跟着何格去宿舍,一辆车从她来时路驶来。
四喜这辆车是从首都开来的,四十五个座位只坐了三分之一,大多数是三四十来岁的中青年人。四喜只认识其中一个,还是之前参加国内科研报告会认识的。
众人见车子开近,便停下了手上的动作,齐齐看向车子。
车子靠边停稳后,一个身穿军装的男人从车上走了下来,随后车上的人鱼贯而出,四喜数了数,总共十人。
“何参谋长。”
刚刚从车上下来的男人撇头看向四喜这边,看到她身边的何格后当即挥了挥手,笑着大步走了过来。
“哟,老于啊,居然是你,大老远来一趟,辛苦了。”
何格笑容满面的和来人握手。
于新中笑着说道:“不辛苦,车上都是国家顶尖的科技人才,我自己来才放心。”
“哎,看样子大家心思都一样。”何格说道,“走吧,领着我们的人才上楼看看。”
“走走走,一起,一起。”
四喜他们的宿舍安排是两人间,这批科研小组成员中女性共有四位,正好住下两间宿舍。
和四喜同住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研究员,姓徐,四喜和她聊了两句后,直接喊徐姐。
徐姐虽然和四喜一个宿舍,却不是一个小组,他们这批共有二十五人,被分为五个小组,攻克不同领域难题。
五个小组研究方向先前就明确了,由每个人自己挑选两个,再结合人员挑选的进行分配。
四喜选择的是空间机械设计和电子工程,最终她被到电子工程小组。
第二天一早,四喜便带着茶杯去了电子工程小组,一进门,就和人撞了个正着。
四喜挤过人群,便看到两个年轻人坐在桌子两侧。桌子上摆着一篇期刊,四喜凑近了看,才看清楚期刊内容,是一篇关于电子工程的论文。
四喜扫了一眼,发现这篇论文她早已经看过。论文一个多月前发表的,主要是关于电子对抗设想。
论文作者四喜不认识,却听说过,是和胡教授在一个单位,当初也是听胡教授提起的,他对作者很赞赏,时常和四喜夸赞。
这篇论文四喜研究过,理论十分前沿,很多想法在外人看来根本是天方夜谭。
但是四喜的看法却不一样。
除了眼前这篇论文外,她还读过作者其他文章,了解他的一些实验成果,所以四喜很清楚这个人理论功底深厚,研究能力强。
对于这个作者提出的设想,四喜是有很大兴趣,并且期待这些实验早日出结果,尽快落地应用。
四喜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被围住的两位青年人争论越来越激烈,突然乍起的声音将四喜思绪抽回。
“你妄断什么?你怎么就知道不行,就说说现在,两三百年前的人知道什么叫电灯?知道什么叫电话吗?对他们那时候来说,也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不也成为现实了?”
对面被怼的青年脸红脖子粗,立刻怼了回去,“这些能成为现实,那是因为具有可操作性,这个能吗?你看他后面说的,还说起太空外作战,太空外什么环境?武器打击地球表面要穿透大气层,还要考虑地球公转等等因素,哪里像他说的那么简单!”
“对,这些在外因素是存在的,但是你怎么知道之后会克服不了?”
“那你怎么知道一定能克服得了,这些设想都能一一实现?”
来图书馆看书借书的人,对一些研究和理论有自己的看法,见两人越争越凶,围观的人便分作两派,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角落争论越来越激烈,四喜见状便悄悄退了出来。
她从书架上挑了两本书,另寻了一个角落看了起来。
那边的争论声越发大了,引得其他人频频抬首望过去,终究有人受不住,跑过去提醒,要求他们小点声。这时众人似乎才惊觉自己是在图书馆,顿时泄了气,轰作鸟兽散。
四喜从图书馆回来,李秋菊告诉她白天有人来找她,是个当兵的,给她留了一封信。
四喜接过李秋菊递过来的信,拆开一看,信封里不是什么信,而是入职通知。
明天她需要按照通知上的时间和地点集合,随后由专人安排前往研究小组实验室。
通知上明确入职人员除换洗衣物外无需携带其他物品,人到即可。
四喜将通知收好,便开始收拾行李。她也不知道研究小组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如何安排,干脆将冬春两季的衣服都带上了。
入职的事四喜没有和家里人细说,只说换了实验室。
林家人对于四喜沉迷于实验,一两个月不回来的状态已经接受了,叮嘱她照顾好自己后,便送她去了集合点。
四喜没想到集合点负责人居然是何格,他一个军区大参谋长居然负责这次研究小组成员对接工作,着实让四喜有些诧异。
何格脸上带着浅笑,接过林红军手上的行李放在车上安置好。
面对林红军的喋喋不休,何格半点不耐烦,只是等他一段话结束后才道:“我们会照顾好林同志的,还请您放心。”
一阵寒暄后,车辆启动,四喜和林红军挥手告别,随着众人上了车。
初春的阳光迷人眼,道路两旁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点点融化,冰冷的雪水滋润着路旁的树木,为新芽蓄藏力量。
车子一路向北行驶,摇摇晃晃中,四喜迷迷糊糊睡着了。
等她睁开眼,车子还在行驶,她看了眼手表,车子居然行驶快两个小时了。
四喜看了眼车外,只见周围一片荒芜,半个人影都没见着。她不由皱了皱眉,没想到这个研究小组实验室居然不在首都。
车子最后在一个山坳间停下,四喜下了车,才发现山坳里居然盖了房子,六七栋五六层高的房子坐落在山坳之中,隐匿在高大树木之下,灰扑扑的,简约中透着几分厚重。
在何格的指引下,四喜将车子上的行李卸了下来,正准备跟着何格去宿舍,一辆车从她来时路驶来。
四喜这辆车是从首都开来的,四十五个座位只坐了三分之一,大多数是三四十来岁的中青年人。四喜只认识其中一个,还是之前参加国内科研报告会认识的。
众人见车子开近,便停下了手上的动作,齐齐看向车子。
车子靠边停稳后,一个身穿军装的男人从车上走了下来,随后车上的人鱼贯而出,四喜数了数,总共十人。
“何参谋长。”
刚刚从车上下来的男人撇头看向四喜这边,看到她身边的何格后当即挥了挥手,笑着大步走了过来。
“哟,老于啊,居然是你,大老远来一趟,辛苦了。”
何格笑容满面的和来人握手。
于新中笑着说道:“不辛苦,车上都是国家顶尖的科技人才,我自己来才放心。”
“哎,看样子大家心思都一样。”何格说道,“走吧,领着我们的人才上楼看看。”
“走走走,一起,一起。”
四喜他们的宿舍安排是两人间,这批科研小组成员中女性共有四位,正好住下两间宿舍。
和四喜同住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研究员,姓徐,四喜和她聊了两句后,直接喊徐姐。
徐姐虽然和四喜一个宿舍,却不是一个小组,他们这批共有二十五人,被分为五个小组,攻克不同领域难题。
五个小组研究方向先前就明确了,由每个人自己挑选两个,再结合人员挑选的进行分配。
四喜选择的是空间机械设计和电子工程,最终她被到电子工程小组。
第二天一早,四喜便带着茶杯去了电子工程小组,一进门,就和人撞了个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