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 第109章 林如海入京
热门推荐:
我扶你君临天下,你一脚踹了我?
开局存款增加万倍,校花跟我表白
重生赚个一万亿没问题吧?
女扮男装的她桃花有点多
狐妖:剑起涂山
小娇妻一胎双宝,陆爷夜夜哄!
毒妃她从地狱来
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
逍遥小县令,开局皇帝微服私访
晨曦微露,正月的寒意料峭依旧,蜿蜒的河道上早已氤氲着忙碌的气息。河风仿若冰刀,呼啸着割过肌肤,让人不禁瑟瑟发抖,可顾嶷毫不在意,他身姿挺拔地立在船头,一袭青衫随风猎猎作响。
刚从林府管家那儿讨来一壶烫好的小酒,又去厨房顺了一小碟酱菜,此刻的他,悠然自得地坐在船头,目光悠悠然投向两岸。远处,炊烟袅袅升起,与河面上的薄雾交织在一起,影影绰绰的田舍、错落有致的树木,构成了一幅烟火人间的水墨画,他瞧在眼里,别有一番滋味。
顾嶷端起酒杯,轻抿一口,辛辣的酒液顺着喉咙滑下,暖意慢慢在胸腹间散开。不经意间抬眸,他注意到运河上船只的异样,那些往来的船只吨位都极大,一艘艘吃水颇深,船帆鼓鼓。“胡之问挑起的漕运风波,最终以朝堂辩论的形式宣告了他们的失败,江南两淮受创的士绅不知凡几。虽说最后内府皇商或许会给予补偿,可在这河运之上,他们失去的先机与利益,又岂是那点补偿能够填补的?”他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
“从年前开始,乡野的地主们便陷入了两难的泥沼。若不能尽快结束辽东之战,士绅们在道德层面的瑕疵便会被无限放大,与勋贵的交锋中,他们天然就落了下风;可要是辽东之战平定了后金,勋贵气焰必定大涨,往后数十年,局势都将暗潮汹涌。
虞公究竟打的什么算盘呢?”顾嶷喃喃自语,飞扬的鬓发也遮不住他嘴角勾起的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他心中涌起强烈的预感,未来十年,必将是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十年,又不知要有多少英才豪杰、名儒大儒在这权力的漩涡中折戟沉沙。
每每念及此处,他胸腔内的热血便不受控制地往上涌,那股激荡让他难以释怀。
“在想什么呢?”一声呼喊穿透风声,打断了顾嶷的思绪。他循声望去,只见身披黑色大氅、头戴黑熊皮帽的林海正立在不远处,笑意盈盈地看着他。那大氅的毛领在风中微微颤动,衬得林海的面容越发沉稳而深邃。
顾嶷连忙起身,恭敬行礼:“师叔!”
林海款步走近,目光扫过船板上的酒菜,洒脱地坐下。跟在后头的管家心领神会,立刻吩咐下人去准备热菜,又差人寻来厚实的帷帐,手脚麻利地布置起来,挡住那肆虐的寒风。
“我见你方才想得入神,可是有什么趣事,说来听听。”林海双腿盘坐,声音温和地问道。
“没,师叔。只是想到近来风云变幻,此番上京,不知又能听闻什么惊世骇俗之事。”顾嶷规规矩矩地回答,眼神却透着几分狡黠。
林海听了顾嶷的话,心中略一思索,“怎么,还在想太清宫礼辩的事?”
“此事已然过去,哪还有什么可想的。倒是师叔此番入京,陛下恐怕是有重任托付。”顾嶷微微抬头,目光与林海交汇,眼中满是笃定。
林海轻叹一声,端起酒杯,轻晃着里面的酒水:“那你怎么看陛下的安排?”
“今年五月底六月初,大战就会爆发,所需钱粮数以千万计,自然不是贺大人一人能应付得来的。
陛下擢升您为户部侍郎,一来您在扬州多年,功绩卓着、资历深厚,理当升任;二来陛下有意掌控财权,河运案牵出甄家后,两淮盐引生意重归内府,陛下对财权的把控已然更进一步。
而户部自谢膑下台后,一直群龙无首,陛下让贺大人独自支撑,就是不愿这关键位置落入他人之手,宁愿空缺。如今大战在即,提拔您,旁人也没什么可说的,正是时机!”顾嶷条理清晰地分析着。
林海看着下人端上的热酒,仰头一饮而尽,等酒暖愁肠,他缓缓开口,道出一件心事:“你或许不知,年前我妻兄来了信,说岳母得知我要回京,高兴得很,说要大摆宴席,邀我在贾家小住几日。
一来我家玉儿在贾家久住,正是父女团聚、畅叙亲情的好时机,而且我岳母思念女儿,见一面哪够;二来我离京多年,京中的宅院无人打理,等林家宅子收拾妥当了再搬不迟。
重叡,你替师叔想想,该如何是好?”
顾嶷听了师叔的话,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师叔千般好万般好,唯有身份最为复杂,当年师叔前往扬州前,祖父就曾多次叮嘱。
祖父说,他这弟子当年太过出众,出身勋贵,被荣国公看中,娶了贾家的大小姐。他才学过人、为人通透清正,还与当时的忠肃亲王交好。
时至今日,他既是顾学门徒,又是皇帝亲信,还是勋贵,各方势力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对他极为看重。
在顾嶷看来,贾家的这封信,更像是对外的一种宣告,林如海是贾家女婿不假,可入京后住在贾家,意味就全然不同了。
他斟酌再三,还是决定为师叔着想:“师叔,还是婉言谢绝为好。如今您入京,各方都盯着呢,于您而言,在陛下眼中做个纯臣,才是上策!”
林海其实心中早有定数,只是这话自己说出来难免有些苦涩,所以才想在这船头借顾嶷之口说出,也好让敏儿心里好受些。
于是,顾嶷说完后,他只是默默拿起酒杯,再次一饮而尽。
顾嶷瞧出师叔的难处,在林府这些时日,他对师叔婶娘的感情也有所耳闻。为了缓解气氛,他话锋一转,指向眼前的景物:“师叔,您瞧这河运,与往年可是大不相同了?”
林海抬眸望向河面,自然知晓顾嶷所指。只见河面上行驶的船只整齐划一,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远远望去,就像水师战船在列阵行进。“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师侄不敢妄断,只是太清宫辩论之后,漕运衙门宣布,凡运河、长江船只一律实行人货分离,载客的客船施行新章程,连一人所能携带的包裹重量都有了严格限制,货船除船员水手外,不得载客,一旦违规,严惩不贷。
新规一出,船价暴跌,破产的船商不计其数。
反而是勋贵们早早做好了准备,足见整件事勋贵内部是做了通盘考虑的!”顾嶷目光敏锐,视线所及之处,便能看到漕运衙门的船只在河面上威风凛凛地巡逻抽检。
.........
时光悠悠,转瞬元宵已过,蕴儿正在屋子里收拾行囊,准备离家。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抚平衣物的褶皱,动作轻柔而娴熟。突然,一阵敲门声传来,她忙放下手中物件,起身开门。
门开处,是她大嫂。蕴儿脸上立刻绽出笑容,热情地将人迎进屋:“大嫂,快进来,可是有什么事儿?”
大嫂跨进门,眼神却有些闪躲,嘴里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长里短,可就是不入正题。蕴儿也不着急,一边继续收拾,一边随口应和着大嫂的话。
说了好一会儿,大嫂终于顿住话头,目光带着几分试探,小心翼翼地问:“她姑姑,你说瑜儿怎么样?”
蕴儿手下动作一滞,心中暗自揣摩大嫂提及瑜儿的用意。那孩子自然是极好的,当年名字还是她给取的,大哥这些年更是把侄女捧在手心疼爱。“瑜儿当然好,如今出落得愈发水灵,知书达理,乖巧懂事,只是不知大嫂突然提这话,是有什么盘算?”
大嫂瞧了瞧蕴儿的神色,犹豫片刻,缓缓道出心中所想:“她姑姑,如今瑜儿也有十一二岁了,再过几年便到了议亲的年纪。可我这当娘的,实在舍不得孩子这么早成婚。
你瞧,这庄上如今的形势,辽东要打仗了,凡是家里有人在军中当差的,都赶着给孩子成婚。
年前老爷有令,未有婚配子嗣者不得往辽东,这一下,婚宴喜酒是一场接着一场……我就寻思着,要是过两年给瑜儿议亲,这庄上哪还有什么好人家可选呐。”
蕴儿听明白了大嫂的意思,原来是不想让纯瑜嫁在这庄子里,想求她帮忙寻个好去处。她微微点头,问道:“这话在理,大嫂不说,我还想不到这上头。只是不知大嫂想怎么办,我也好出份力。”
大嫂见蕴儿没有推脱,声音顿时高了几分,透着几分急切:“她姑姑别见怪,我想着能不能让瑜儿到老爷府里,像你一样当个管事的大丫鬟。往后等老爷给安排婚事,挑个好人家,你说行不?”
蕴儿一听这话,便知晓了大嫂全部的心思,且不说大嫂这明面上的打算她也认可,就凭她在她爷身边多年的了解,若辽东平定,她爷定会将那些立功未婚的部曲家将妥善安置,不是派往辽东任职,就是安插进京营。
到那时,从中给瑜儿挑一个好归宿,孩子往后的日子必然安稳顺遂。
与其在庄上压一个不知结果的人家,还不如捡现成的,她同傅赫、洪暄提一提,这不是问题。
不过,蕴儿还有一个问题要问,“这事我自然能办,可大哥知道这事吗?还有,瑜儿自己心里愿意不愿意?府里头规矩森严,约束颇多,就算我能照应,也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
刚从林府管家那儿讨来一壶烫好的小酒,又去厨房顺了一小碟酱菜,此刻的他,悠然自得地坐在船头,目光悠悠然投向两岸。远处,炊烟袅袅升起,与河面上的薄雾交织在一起,影影绰绰的田舍、错落有致的树木,构成了一幅烟火人间的水墨画,他瞧在眼里,别有一番滋味。
顾嶷端起酒杯,轻抿一口,辛辣的酒液顺着喉咙滑下,暖意慢慢在胸腹间散开。不经意间抬眸,他注意到运河上船只的异样,那些往来的船只吨位都极大,一艘艘吃水颇深,船帆鼓鼓。“胡之问挑起的漕运风波,最终以朝堂辩论的形式宣告了他们的失败,江南两淮受创的士绅不知凡几。虽说最后内府皇商或许会给予补偿,可在这河运之上,他们失去的先机与利益,又岂是那点补偿能够填补的?”他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
“从年前开始,乡野的地主们便陷入了两难的泥沼。若不能尽快结束辽东之战,士绅们在道德层面的瑕疵便会被无限放大,与勋贵的交锋中,他们天然就落了下风;可要是辽东之战平定了后金,勋贵气焰必定大涨,往后数十年,局势都将暗潮汹涌。
虞公究竟打的什么算盘呢?”顾嶷喃喃自语,飞扬的鬓发也遮不住他嘴角勾起的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他心中涌起强烈的预感,未来十年,必将是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十年,又不知要有多少英才豪杰、名儒大儒在这权力的漩涡中折戟沉沙。
每每念及此处,他胸腔内的热血便不受控制地往上涌,那股激荡让他难以释怀。
“在想什么呢?”一声呼喊穿透风声,打断了顾嶷的思绪。他循声望去,只见身披黑色大氅、头戴黑熊皮帽的林海正立在不远处,笑意盈盈地看着他。那大氅的毛领在风中微微颤动,衬得林海的面容越发沉稳而深邃。
顾嶷连忙起身,恭敬行礼:“师叔!”
林海款步走近,目光扫过船板上的酒菜,洒脱地坐下。跟在后头的管家心领神会,立刻吩咐下人去准备热菜,又差人寻来厚实的帷帐,手脚麻利地布置起来,挡住那肆虐的寒风。
“我见你方才想得入神,可是有什么趣事,说来听听。”林海双腿盘坐,声音温和地问道。
“没,师叔。只是想到近来风云变幻,此番上京,不知又能听闻什么惊世骇俗之事。”顾嶷规规矩矩地回答,眼神却透着几分狡黠。
林海听了顾嶷的话,心中略一思索,“怎么,还在想太清宫礼辩的事?”
“此事已然过去,哪还有什么可想的。倒是师叔此番入京,陛下恐怕是有重任托付。”顾嶷微微抬头,目光与林海交汇,眼中满是笃定。
林海轻叹一声,端起酒杯,轻晃着里面的酒水:“那你怎么看陛下的安排?”
“今年五月底六月初,大战就会爆发,所需钱粮数以千万计,自然不是贺大人一人能应付得来的。
陛下擢升您为户部侍郎,一来您在扬州多年,功绩卓着、资历深厚,理当升任;二来陛下有意掌控财权,河运案牵出甄家后,两淮盐引生意重归内府,陛下对财权的把控已然更进一步。
而户部自谢膑下台后,一直群龙无首,陛下让贺大人独自支撑,就是不愿这关键位置落入他人之手,宁愿空缺。如今大战在即,提拔您,旁人也没什么可说的,正是时机!”顾嶷条理清晰地分析着。
林海看着下人端上的热酒,仰头一饮而尽,等酒暖愁肠,他缓缓开口,道出一件心事:“你或许不知,年前我妻兄来了信,说岳母得知我要回京,高兴得很,说要大摆宴席,邀我在贾家小住几日。
一来我家玉儿在贾家久住,正是父女团聚、畅叙亲情的好时机,而且我岳母思念女儿,见一面哪够;二来我离京多年,京中的宅院无人打理,等林家宅子收拾妥当了再搬不迟。
重叡,你替师叔想想,该如何是好?”
顾嶷听了师叔的话,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师叔千般好万般好,唯有身份最为复杂,当年师叔前往扬州前,祖父就曾多次叮嘱。
祖父说,他这弟子当年太过出众,出身勋贵,被荣国公看中,娶了贾家的大小姐。他才学过人、为人通透清正,还与当时的忠肃亲王交好。
时至今日,他既是顾学门徒,又是皇帝亲信,还是勋贵,各方势力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对他极为看重。
在顾嶷看来,贾家的这封信,更像是对外的一种宣告,林如海是贾家女婿不假,可入京后住在贾家,意味就全然不同了。
他斟酌再三,还是决定为师叔着想:“师叔,还是婉言谢绝为好。如今您入京,各方都盯着呢,于您而言,在陛下眼中做个纯臣,才是上策!”
林海其实心中早有定数,只是这话自己说出来难免有些苦涩,所以才想在这船头借顾嶷之口说出,也好让敏儿心里好受些。
于是,顾嶷说完后,他只是默默拿起酒杯,再次一饮而尽。
顾嶷瞧出师叔的难处,在林府这些时日,他对师叔婶娘的感情也有所耳闻。为了缓解气氛,他话锋一转,指向眼前的景物:“师叔,您瞧这河运,与往年可是大不相同了?”
林海抬眸望向河面,自然知晓顾嶷所指。只见河面上行驶的船只整齐划一,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远远望去,就像水师战船在列阵行进。“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师侄不敢妄断,只是太清宫辩论之后,漕运衙门宣布,凡运河、长江船只一律实行人货分离,载客的客船施行新章程,连一人所能携带的包裹重量都有了严格限制,货船除船员水手外,不得载客,一旦违规,严惩不贷。
新规一出,船价暴跌,破产的船商不计其数。
反而是勋贵们早早做好了准备,足见整件事勋贵内部是做了通盘考虑的!”顾嶷目光敏锐,视线所及之处,便能看到漕运衙门的船只在河面上威风凛凛地巡逻抽检。
.........
时光悠悠,转瞬元宵已过,蕴儿正在屋子里收拾行囊,准备离家。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抚平衣物的褶皱,动作轻柔而娴熟。突然,一阵敲门声传来,她忙放下手中物件,起身开门。
门开处,是她大嫂。蕴儿脸上立刻绽出笑容,热情地将人迎进屋:“大嫂,快进来,可是有什么事儿?”
大嫂跨进门,眼神却有些闪躲,嘴里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长里短,可就是不入正题。蕴儿也不着急,一边继续收拾,一边随口应和着大嫂的话。
说了好一会儿,大嫂终于顿住话头,目光带着几分试探,小心翼翼地问:“她姑姑,你说瑜儿怎么样?”
蕴儿手下动作一滞,心中暗自揣摩大嫂提及瑜儿的用意。那孩子自然是极好的,当年名字还是她给取的,大哥这些年更是把侄女捧在手心疼爱。“瑜儿当然好,如今出落得愈发水灵,知书达理,乖巧懂事,只是不知大嫂突然提这话,是有什么盘算?”
大嫂瞧了瞧蕴儿的神色,犹豫片刻,缓缓道出心中所想:“她姑姑,如今瑜儿也有十一二岁了,再过几年便到了议亲的年纪。可我这当娘的,实在舍不得孩子这么早成婚。
你瞧,这庄上如今的形势,辽东要打仗了,凡是家里有人在军中当差的,都赶着给孩子成婚。
年前老爷有令,未有婚配子嗣者不得往辽东,这一下,婚宴喜酒是一场接着一场……我就寻思着,要是过两年给瑜儿议亲,这庄上哪还有什么好人家可选呐。”
蕴儿听明白了大嫂的意思,原来是不想让纯瑜嫁在这庄子里,想求她帮忙寻个好去处。她微微点头,问道:“这话在理,大嫂不说,我还想不到这上头。只是不知大嫂想怎么办,我也好出份力。”
大嫂见蕴儿没有推脱,声音顿时高了几分,透着几分急切:“她姑姑别见怪,我想着能不能让瑜儿到老爷府里,像你一样当个管事的大丫鬟。往后等老爷给安排婚事,挑个好人家,你说行不?”
蕴儿一听这话,便知晓了大嫂全部的心思,且不说大嫂这明面上的打算她也认可,就凭她在她爷身边多年的了解,若辽东平定,她爷定会将那些立功未婚的部曲家将妥善安置,不是派往辽东任职,就是安插进京营。
到那时,从中给瑜儿挑一个好归宿,孩子往后的日子必然安稳顺遂。
与其在庄上压一个不知结果的人家,还不如捡现成的,她同傅赫、洪暄提一提,这不是问题。
不过,蕴儿还有一个问题要问,“这事我自然能办,可大哥知道这事吗?还有,瑜儿自己心里愿意不愿意?府里头规矩森严,约束颇多,就算我能照应,也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