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 > 第46章 谁继大统?

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 第46章 谁继大统?

    德阳殿外,此时已是一片飘白,宫女、宦官连同宫中守卫,全都换上了一身白衣,或跪、或站的守在殿外。

    偌大的皇宫大内,安静到让人窒息。

    大殿内已搭起了一座灵堂,窦武、陈蕃、刘茂、刘鯈等人依次上前进行祭拜。

    这些汉臣虽一身白衣、哭嚎不止,但他们的眼眸深处,却并无太多悲伤,更多的只是唏嘘。

    刘志登基之初,梁冀独享大权,天下人莫不恨之。

    后来刘志诛除梁冀,人们都以为大汉即将迎来中兴,对刘志寄予了厚望。

    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刘志掌权之后,并未向人们想象的那样励精图治,反而沉迷美色、宠信宦官,最后更是将发动了对党人的禁锢,让无数人大为失望。

    当然,人们最多只是对刘志这个人失望而已,汉室的份量在人们心中依旧很重。

    祭拜过后,众人也不约而同的将目光看向陈蕃。

    陈蕃也没有迟疑,朝着一旁的窦妙躬身一拜:“天子驾崩,天地同泣,然陛下并无子嗣,国家大事更是不可一日怠慢,我等请尊皇后为皇太后,以临朝称制!”

    “请皇太后临朝称制!!”

    随着陈蕃话落,诸多大臣也纷纷朝着窦妙行礼叩拜。

    皇帝大行、新君未立,人们却抢先尊窦妙为太后,并请她临朝称制,这无疑是不合时宜的。

    人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窦武乃是党人领袖之一,窦妙临朝称制对他们党人的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

    “诸公既有所请,朕也不推脱!”

    面对众臣所请,窦妙倒也没有迟疑,当即便答应了下来。

    随后,窦妙便以皇太后的名义,与一众大臣商议起了刘志的身后事,包括撰写悼文、明发邸报、议立庙号等事宜。

    经过众人一番商议之后,陈蕃方才捧着一卷拟好的诏书来到了窦妙近前。

    “太后,经群臣商议,大行皇帝庙号为“威”,谥号曰:“桓”,请太后定夺!”

    窦妙闻言微微一怔,她也没想到,陈蕃等人不仅给了刘志庙号,还定了“桓”的谥号。

    虽然“桓”这个谥号,比“文、武、宣、仁”要差上不少,但也算是一个美谥了。

    自己那日日宣淫,最后死在了女人肚皮上的丈夫,何德何能竟能得此谥号?

    看到窦妙沉默不语,一众大臣也是无奈的叹了摇了摇头,本来,依照诸多党人的意见,是不准备给刘志“桓”这个谥号的。

    但陈蕃却是力排众议,最终将其定了下来。

    在他看来,虽然刘志在世之时,做了很多荒唐事,最后还发动了党锢之祸,使得宦官势大、弄的天下民不聊生。

    但从侧面角度来说,刘志却也并非一无是处,不说诛杀梁冀,单就其大胆启用段颎平定羌乱,保住了帝国西北疆土来说,就足以极大的拉高刘志的水平。

    “瑕不掩瑜,功过分明,怎可因过而盖其功?”

    面对陈蕃的质问,一众大臣也是无法辩驳,这才将刘志的谥号定为了“桓”。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

    定这个谥号,一是承认了刘志在位期间,于军事上取得的成就;二是暗讽刘志,如齐桓公那般前明后昏。

    了解到前因后果之后,窦妙最终也同意了大臣们的提请。

    虽然未曾得到过刘志宠幸,但好歹也是自己的丈夫,能得此美谥,也不枉夫妻一场。

    大行皇帝的庙号、谥号均已定好,接下来就到了瓜分权力蛋糕的时候了。

    受父亲窦武的影响,窦妙对于党人也是颇有好感。

    因此,除去拜窦武为大将军之外,陈蕃也被拜为太傅,统领外朝百官,其余如尹勋、刘瑜等人,也先后被提拔任用。

    至于党人被禁锢一事,人们也很是默契的没有提及。

    毕竟大行皇帝刚刚驾崩,紧接着就要废其生前诏令,难免会被世人传闲话。

    反正党人如今已经重新抬头,党锢早晚也是要解的,也不必急于一时。

    眼下,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议立新君才是。

    窦妙抬眼看向群臣,“宗正何在?”

    “臣在!”

    人群中,一名长着国字脸的男子站了出来,其手中还捧着一卷宗室族谱。

    此人姓刘名陶,乃是济北贞王刘勃的后人,属汉室宗亲。

    年轻的时候被举为孝廉,在刘志登基之初,曾公然上书弹劾梁冀的种种恶行,后来宦官作乱,他又领导了三万太学生大游行,将唐衡等人拉下了马。

    后来朝廷财政困难,又有人曾提议改铸大钱的办法,遭到了刘陶的驳斥,并指出:“盖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也。”

    由此可见,刘陶乃是一位忠正刚直,且颇具大才之人。

    窦妙冲着刘陶点了点头:“卿可查阅一番,大行皇帝近亲者几人、年岁如何?”

    “喏!”

    刘陶答应一声,随即当众开始细细翻阅起来。

    片刻后,刘陶开口说道:“大行皇帝近亲者,共有三人。

    其一为渤海王刘悝(音同亏),乃先帝同胞之弟,年岁二十九!”

    “其二为河间王刘利,乃孝章皇帝曾孙,先帝之堂弟,年岁二十二!”

    “其三为解渎亭侯刘宏,乃孝章皇帝玄孙,先帝之堂侄,年岁十一!”

    听到这三个人名,窦武也不由神色一动。

    他猛然想起,前不久卢植给他的一封传信当中,似乎提到了这个名字。

    窦妙却是开口道:“渤海王刘悝,于先帝在位之时,曾图谋造反,若不是先帝念及同胞之情,绝不会留其活在世上,故不可继位!”

    听到这话,众人也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陈蕃这时也站出身来:“太后,臣举荐河间王刘利可为新帝!”

    “臣等附议!!”

    随着陈蕃话落,一些官员也纷纷开口附和。

    在他们看来,二十二岁的刘利,心智已然成熟,且有着治理一国的经验,定然不会轻易被宦官蛊惑。

    由这样一位成年人来继位的话,于党人而言,最是合适的。

    听到众人举荐的刘利,窦妙却是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她虽然被尊为太后,但其实际年龄,也才不过二十而已。

    可这刘利的年纪,却比她还要大上两岁。

    想到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家伙,可能要管自己叫母后,窦妙只感觉一阵不自在。

    随后窦妙看向自己的父亲,“大将军,您怎么看?”

    “这个嘛……”

    窦武有些迟疑了。

    站在党人的角度上来看,举荐刘利,无疑是最有利的。

    可今时不同往日了。

    自己刚刚被拜为了大将军,自己的女儿也被尊为了皇太后,天下事都到了窦家之手。

    倘若刘利继位,那到时候要不要还政于他?

    过去的时候,自己可以全力为党人谋利,但现在不一样了。

    自己终归还是顶着一个外戚的身份!

    踌躇片刻,窦武随即躬声道:

    “太后,臣以为,解渎亭侯刘宏,可继天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