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侠五义 第七十一回 杨芳怀忠彼此见礼 继祖尽孝母子相逢
热门推荐:
店主,副本里不允许谈恋爱
一颗不变心
终末的十二神座
重生80:回到村里当首富
四合院:除了我,谁也别想得劲
在圣玛丽苏学院混学分的日子
砍树爆装备?我爆的全是修仙法宝
人间摄政王,横压天上仙
召唤系统:我以大汉铁骑霸天下
金公把进宝的案子审得明明白白,当即将他收押进监,抵彩凤的性命。秦昌则当堂被无罪释放。而对于杀死碧蟾和进禄的人,金公决定继续查访缉拿,另行结案,这部分暂且作为悬案。要说碧蟾,她早就作恶多端,死有余辜;进禄也因自己淫邪的行为,招来杀身之祸。既然他俩都死了,也就没必要再深究了。
秦昌回到家后,对杜雍感激得五体投地,两人因此结为生死之交,情谊如同磐石般坚固。秦昌又想起静修和尚之前的话,杜雍也想去探望,于是两人一同前往盘古寺。静修和尚和北侠见到他们,都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还是秦昌为人直爽,毫无隐瞒,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说了一遍。静修和北侠这才解开心中的疑惑,明白进宝说的那些话全是一派胡言。四人重新变得亲密无间,沉浸在欢乐之中,这氛围就像温暖的阳光,将之前的阴霾一扫而光。他们在寺里盘桓了几日,之后秦昌和杜雍便返回了庄子。
北侠随后告别了静修和尚,踏上前往杭州的路途。一路上,他听到人们纷纷传言:“这下好了!杭州太守换人啦,咱们的冤屈有地儿说了。”北侠仔细打听,原来这事儿还牵扯出了一连串的故事。
你道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当时正值春闱考试,皇帝钦命包大人为主考官。三场考试结束后,皇帝发现中卷里没有包公的侄儿包世荣,便问包公:“包爱卿,世荣为何没有考中啊?”包公上奏道:“臣承蒙陛下钦点为主考,臣侄理应回避,所以并未参加考试。”皇帝说:“朕开科取士,就是为了选拔人才,为国家广纳贤能。像这样的话,岂不是让包世荣白白委屈了吗?”于是当即传下圣旨,让包世荣一同参加殿试。这圣旨一下,包世荣心里乐开了花,仿佛一下子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到了殿试那天,包世荣表现出色,被钦点为传胪,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包公叔侄赶忙磕头谢恩。参加完琼林宴后,包公上了一本,为包世荣告假,让他还乡成亲,三个月后再回京任职。皇帝批准了包公的奏请,还赏赐了许多东西。包世荣告别叔父,带着邓九如,荣耀地踏上回乡之路。至于他和玉芝成亲的细节,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话说杭州太守的职位出缺,皇帝钦派新中榜眼、被任命为编修的倪继祖前去赴任。倪继祖接到圣旨后,不敢有丝毫耽搁,先去拜会老师包公。包公对他勉励了一番,那话语犹如温暖的春风,句句都吹进了倪继祖的心里,他一一牢记在心。之后,倪继祖告假还乡祭祖。皇帝下旨:“祭祖完毕,即刻前往新任。”你道这倪继祖是不是倪太公的亲生儿子?那仆人是不是倪忠?这里面还有许多曲折的缘由,简直就像白罗衫的故事一样跌宕起伏,在此不得不详细叙述一番。
且说扬州甘泉县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儒者,名叫倪仁。他自幼就与同乡李太公的女儿定下婚约,聘礼是祖传的一枝并梗玉莲花。这玉莲花晶莹剔透,温润无比,拆开是两枝,合起来就成了一朵,倪仁把它视作稀世珍宝,自己和妻子各佩戴一枝。有一次,倪仁要去泰州探亲,便雇了一艘船。这船户有两人,一名陶宗,一名贺豹,还有一个帮忙打杂的雇工叫杨芳。没想到,这陶宗和贺豹竟是在水上干些抢劫勾当的不法之徒,但凡有客人的行李财物被他们瞧见,就像饿狼看到了肥肉,绝不肯放过。这次见倪仁雇了他们的船,虽然没看到什么贵重行李,但见李氏容貌绝美,顿时淫心大起。贺豹偷偷地与陶宗商量,打算把这单“买卖”劫了,他别的都不要,全给陶宗,只要把李氏抢来做老婆。两人商议妥当后,又悄悄地告诉了杨芳。杨芳只是个雇工,不敢多说什么。
有一天,船行至扬子江一处偏僻的地方,陶宗和贺豹趁倪仁不备,将他抛入水中淹死。贺豹随后便逼迫李氏就范。李氏哭着哀求道:“我马上就要分娩了,等我生下孩子后,再与你成亲也不迟。”多亏杨芳在一旁劝解道:“她丈夫都死了,还怕她能跑了不成?”贺豹这才暂且作罢。杨芳心里暗暗思忖:“他们干这种坏事,将来要是事发,难免会牵连到我。再说,看这妇人哭得如此可怜,我何不帮她一把呢?”想到这儿,他便去买了酒肉,假装庆贺陶宗得了财物,贺豹得了美妻。两人见他如此殷勤,齐声说道:“何必让你破费呢。你以后要是真的跟我们一心,我们按三七给你分账,你觉得咋样?”杨芳心里不屑地想:“就你们这种行径,别说三七分账,就算全给我,我也不稀罕。”但他却故意答道:“要是二位肯提携我,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说着便殷勤地劝酒。没过多久,就把两人灌得酩酊大醉,横七竖八地躺在船头。
杨芳见时机成熟,便悄悄地告诉李氏,让她赶紧上岸,一直往东走,过了树林,有个白衣庵,他姑母在那里出家,李氏可以去那里安身。此时已经是五更天,李氏上岸后,不顾一切地拼命往前跑。突然,她感到一阵腹痛,心中暗叫不好:“我这是临盆的身子,要是现在分娩,可怎么办才好?”正想着,腹痛一阵紧似一阵,她只得强忍着疼痛,勉强跑到树林,在一棵树下停了下来。没过多久,孩子就出生了,是个男孩。李氏连忙脱下内衣,把孩子包裹好,在孩子胸前别上那半枝莲花。她不敢多做停留,满心悲戚,只好把孩子放在树下,自己担心贼人追来,便急忙往东朝白衣庵跑去。
杨芳放走李氏后,心里畅快极了,一歪身便睡了过去。刚睡着,就感觉有人在耳边轻声呼唤:“你还不走,等到什么时候?”杨芳从梦中惊醒,看了看四周,却空无一人,只见残月西斜,疏星点点。他心中疑惑:“刚才明明有人叫我,怎么会没人呢?”再看陶宗和贺豹,两人鼾声如雷,睡得正香。他又转念一想:“不好!他们要是醒来,发现妇人不见了,岂能善罢甘休?要么埋怨我,要么就会四处搜寻。要是他们找到妇人,那可就麻烦了。有了,我还是赶紧溜之大吉吧。等他们醒来,肯定会以为我拐了妇人远走高飞,这样他们就不会再去搜寻了。”主意已定,他什么东西都没拿,只身上了岸,径直朝白衣庵奔去。
到了庵前,天已经微微亮了。杨芳上前敲门,出来一位老尼,隔着门问道:“谁呀?”杨芳说道:“姑母,开门呐,是侄儿杨芳。”老尼打开山门,杨芳走进客堂,还没来得及坐下,便急切地悄悄问道:“姑母,有没有一个妇人来庵里投宿呀?”老尼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杨芳便把灌醉两个贼人,私自放走李氏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尼听后,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说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惜你做事没能做到底。倒也不能说你有什么大错,只是那妇人的一点血脉遗落在路上,恐怕将来会断了她祖上的香火。”杨芳赶忙追问缘由。老尼便说:“那妇人已经来到庵里,说在树林里生下一个儿子,如果孩子能被人捡到,或许还有生路;要是遭遇不测,可就断了香火,她为此痛心不已。我劝慰了她许久,答应帮她寻找孩子,她才止住悲啼,现在正在后面小院内休息。”杨芳说:“既然这样,我这就去找。”老尼说:“你要去找的话,有个标记。那孩子胸前别着一枝白玉莲花,就是他了。”杨芳牢记在心,离开白衣庵,来到树林,四处寻找,却不见孩子的踪影。他暗暗寻访了三天,终于打听到了确切消息。
离白衣庵几里远的地方,有个倪家庄。庄里有个倪太公。一天五更,倪太公骑着小毛驴去赶集,走到树林时,毛驴突然不肯走了。倪太公觉得奇怪,忽然听到有小儿啼哭的声音,赶忙下驴查看,只见一个小孩被放在树下,身上别着一枝白玉莲花。倪太公年过半百,一直没有儿子,见到这个孩子,顿时欢喜得像中了头彩一般,连忙解开衣襟,把孩子揣好,也顾不上赶集了,赶忙骑着毛驴转身回家。他的妻子梁氏见到孩子,问明了缘由,夫妻二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便给孩子取名叫倪继祖。他们哪里知道,这孩子原本也姓倪呢。这可真是天缘凑巧,姓倪的根苗被另一个姓倪的捡到了。
俗话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倪太公捡到孩子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前来道喜的人络绎不绝,门槛都快被踏破了。还有人来推荐乳母,今天这个来,明天那个往,都争着给太公祝贺。太公实在推辞不过,只好备了酒席,宴请乡党父老。这些乡党父老也都准备了些薄礼,前来道贺。正在热闹的时候,只见又有两个乡亲领着一个人过来,这人看上去三十岁左右。倪太公不认识他,便问道:“这位是?”两位乡老说:“这人是我们一直熟识的。他现在无处安身,听说太公得了小公子,他情愿给太公做仆人,等小公子长大了,也好照看。他为人老实忠厚,老乡亲看在我俩的面子上,就把他留下吧。”倪太公道:“他一个人花费也不多,况且又有二位老乡亲的美意,留下便是。”两位乡老说:“还是老乡亲爽快。过来见过太公,太公给他起个名儿吧。”倪太公道:“做仆从最要紧的是忠诚,就叫他倪忠吧。”
原来这个人就是杨芳。他和姑母商量后,一心想照应这个孩子,所以打算投身到倪宅。他认识倪家庄上的两个人,就托他们趁着给倪太公贺喜的机会,顺便举荐自己。杨芳听到倪太公不仅留下他,还给他起名叫倪忠,立刻上前磕头,说道:“小人倪忠给太公爷磕头道喜啦!”倪太公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皱纹都透着欢喜劲儿。倪忠自此便殷勤地操持各种事务,不用别人吩咐,这一天倪太公可省了不少心。从那以后,倪忠在倪太公庄上更加小心谨慎,事事留意。倪太公见他忠诚正直、朴实可靠,便把各种事情都托付给他,倪忠也总是尽心尽力,倪太公简直就像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左膀右臂。
有一天,倪忠对太公道:“小人看小官人今年七岁了,天资聪慧,为什么不送他去读书呢?”太公道:“我正有这个想法。之前听说东村有个老学究,学问很不错。你选个日子,我好带他去入学。”于是选定了日期,倪继祖便开始入学读书。每天都是倪忠负责护送他上下学,像个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小主人。倪忠还时常到庵中看望,不过这事一直瞒着倪继祖。
倪继祖刚读了两三年书,老学究便推荐了一位儒流秀士,此人是济南人,名叫程建才。老学究对太公道:“您家公子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是我这个老头子能教得出来的。要是跟着我的这位好友学习,将来必定有所成就。”倪太公还有些犹豫,倒是倪忠在一旁极力劝说:“小官人读书很有天赋。既然承蒙老先生的一番好意,推荐了这位先生,为什么不让小官人跟着学学呢?”太公听了,只好答应,便把程先生请来教导倪继祖。倪继祖聪明绝顶,简直就像拥有过目不忘的“超能力”,学什么都快,把先生高兴得合不拢嘴,直夸他是难得的好苗子。
时光飞逝,就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快,转眼间倪继祖已经十六岁了。程先生对太公说,可以让倪继祖去参加科考。太公毕竟是乡下人,没敢奢望孩子能有多大出息。可先生比太公还着急,没和太公打招呼,就帮倪继祖报名去参加考试,结果倪继祖成绩优异,高中生员。太公高兴得不得了,重重酬谢了先生。自然又是一番道喜的热闹场景,家里人来人往,应接不暇。
有一天,先生出门了。倪继祖也想出门去逛逛,便向太公禀明,让倪忠跟着。两人信步走着,路过白衣庵时,倪忠说:“小官人,这座庵里有我姑母出家,咱们进去歇歇脚,喝杯茶,我也顺便探望一下她。”倪继祖道:“我平时很少出门,今天走了这么多路,还真有点累了,正想找个地方休息休息呢。”倪忠上前敲门。老尼出来迎接,说道:“不知道小官人来了,没能远迎,真是罪过罪过。”连忙把他们让到客堂,端上茶水。
原来倪忠当初找到孩子的消息后,就已经给姑母送了信。老尼便告诉了李氏,李氏暗自念佛感恩。孩子满月后,李氏就拜老尼为师,每天在观音大士像前虔诚忏悔,没事的时候从不出佛院的门。这一天,李氏刚从大士像前礼拜回来,忘记关上小院的门。正好倪继祖休息了一会儿后,到各处闲逛,看到这个小院十分清雅,便信步走进了院子。李氏听到院内有脚步声,连忙出来查看。这一看,就像被重锤击中了心脏,一阵剧痛传遍全身,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因为她看到倪继祖的面貌举止,简直和倪仁一模一样,就像时光倒流,丈夫又出现在眼前。可奇怪的是,倪继祖看到李氏落泪,自己也莫名其妙地眼眶发酸,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扑簌簌地流了下来,自己也无法控制。他正在擦眼泪,只见倪忠和老尼走了过来。倪忠问道:“官人,你怎么哭了?”倪继祖道:“我哪有哭?”嘴上虽然这么说,可声音里还带着浓浓的悲哽。倪忠又看到李氏在那里呆呆落泪,看到这一幕,他也默默地转过身,偷偷地擦起眼泪来。
只听老尼感慨道:“善哉!善哉!这就是天性啊,怎么会是偶然呢。”倪继祖听了这话,十分诧异,问道:“此话怎讲?”只见倪忠“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道:“恳请小主人饶恕老奴隐瞒的罪过,小人才敢把事情说出来。”倪继祖见他这样,惊得目瞪口呆,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又听到李氏悲切地说道:“恩公快请起,可别折煞了他。不然,我也要跪了。”倪继祖满心疑惑,连忙把倪忠拉起来,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快些讲来。”倪忠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他这边说着,那边李氏已经哭得声嘶力竭,仿佛要把这些年的痛苦都哭出来。倪继祖听了,过了好半晌,才缓过一口气来,说道:“我倪继祖活了十六岁,竟然不知道生身父母受过这么多苦!”连忙上前抱住李氏,放声大哭起来,那哭声就像汹涌的潮水,饱含着无尽的悲伤与委屈。老尼和倪忠劝慰了好久,母子二人才止住悲声。李氏道:“自从蒙恩公搭救之后,我在这庵中已经住了十五年,没想到今天能看到孩儿长大成人。只是今日相见,为娘的感觉就像在梦里一样,自己都不敢相信。我问你,你可知道当初的表记是什么东西吗?”倪继祖听了这话,生怕母亲生疑,连忙伸手到贴身内衣里,掏出白玉莲花,双手恭敬地奉上。李氏一看到莲花,“嗳哟”了一声,身体往后一仰,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冲击得无法承受。
这李氏究竟怎么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秦昌回到家后,对杜雍感激得五体投地,两人因此结为生死之交,情谊如同磐石般坚固。秦昌又想起静修和尚之前的话,杜雍也想去探望,于是两人一同前往盘古寺。静修和尚和北侠见到他们,都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还是秦昌为人直爽,毫无隐瞒,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说了一遍。静修和北侠这才解开心中的疑惑,明白进宝说的那些话全是一派胡言。四人重新变得亲密无间,沉浸在欢乐之中,这氛围就像温暖的阳光,将之前的阴霾一扫而光。他们在寺里盘桓了几日,之后秦昌和杜雍便返回了庄子。
北侠随后告别了静修和尚,踏上前往杭州的路途。一路上,他听到人们纷纷传言:“这下好了!杭州太守换人啦,咱们的冤屈有地儿说了。”北侠仔细打听,原来这事儿还牵扯出了一连串的故事。
你道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当时正值春闱考试,皇帝钦命包大人为主考官。三场考试结束后,皇帝发现中卷里没有包公的侄儿包世荣,便问包公:“包爱卿,世荣为何没有考中啊?”包公上奏道:“臣承蒙陛下钦点为主考,臣侄理应回避,所以并未参加考试。”皇帝说:“朕开科取士,就是为了选拔人才,为国家广纳贤能。像这样的话,岂不是让包世荣白白委屈了吗?”于是当即传下圣旨,让包世荣一同参加殿试。这圣旨一下,包世荣心里乐开了花,仿佛一下子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到了殿试那天,包世荣表现出色,被钦点为传胪,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包公叔侄赶忙磕头谢恩。参加完琼林宴后,包公上了一本,为包世荣告假,让他还乡成亲,三个月后再回京任职。皇帝批准了包公的奏请,还赏赐了许多东西。包世荣告别叔父,带着邓九如,荣耀地踏上回乡之路。至于他和玉芝成亲的细节,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话说杭州太守的职位出缺,皇帝钦派新中榜眼、被任命为编修的倪继祖前去赴任。倪继祖接到圣旨后,不敢有丝毫耽搁,先去拜会老师包公。包公对他勉励了一番,那话语犹如温暖的春风,句句都吹进了倪继祖的心里,他一一牢记在心。之后,倪继祖告假还乡祭祖。皇帝下旨:“祭祖完毕,即刻前往新任。”你道这倪继祖是不是倪太公的亲生儿子?那仆人是不是倪忠?这里面还有许多曲折的缘由,简直就像白罗衫的故事一样跌宕起伏,在此不得不详细叙述一番。
且说扬州甘泉县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儒者,名叫倪仁。他自幼就与同乡李太公的女儿定下婚约,聘礼是祖传的一枝并梗玉莲花。这玉莲花晶莹剔透,温润无比,拆开是两枝,合起来就成了一朵,倪仁把它视作稀世珍宝,自己和妻子各佩戴一枝。有一次,倪仁要去泰州探亲,便雇了一艘船。这船户有两人,一名陶宗,一名贺豹,还有一个帮忙打杂的雇工叫杨芳。没想到,这陶宗和贺豹竟是在水上干些抢劫勾当的不法之徒,但凡有客人的行李财物被他们瞧见,就像饿狼看到了肥肉,绝不肯放过。这次见倪仁雇了他们的船,虽然没看到什么贵重行李,但见李氏容貌绝美,顿时淫心大起。贺豹偷偷地与陶宗商量,打算把这单“买卖”劫了,他别的都不要,全给陶宗,只要把李氏抢来做老婆。两人商议妥当后,又悄悄地告诉了杨芳。杨芳只是个雇工,不敢多说什么。
有一天,船行至扬子江一处偏僻的地方,陶宗和贺豹趁倪仁不备,将他抛入水中淹死。贺豹随后便逼迫李氏就范。李氏哭着哀求道:“我马上就要分娩了,等我生下孩子后,再与你成亲也不迟。”多亏杨芳在一旁劝解道:“她丈夫都死了,还怕她能跑了不成?”贺豹这才暂且作罢。杨芳心里暗暗思忖:“他们干这种坏事,将来要是事发,难免会牵连到我。再说,看这妇人哭得如此可怜,我何不帮她一把呢?”想到这儿,他便去买了酒肉,假装庆贺陶宗得了财物,贺豹得了美妻。两人见他如此殷勤,齐声说道:“何必让你破费呢。你以后要是真的跟我们一心,我们按三七给你分账,你觉得咋样?”杨芳心里不屑地想:“就你们这种行径,别说三七分账,就算全给我,我也不稀罕。”但他却故意答道:“要是二位肯提携我,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说着便殷勤地劝酒。没过多久,就把两人灌得酩酊大醉,横七竖八地躺在船头。
杨芳见时机成熟,便悄悄地告诉李氏,让她赶紧上岸,一直往东走,过了树林,有个白衣庵,他姑母在那里出家,李氏可以去那里安身。此时已经是五更天,李氏上岸后,不顾一切地拼命往前跑。突然,她感到一阵腹痛,心中暗叫不好:“我这是临盆的身子,要是现在分娩,可怎么办才好?”正想着,腹痛一阵紧似一阵,她只得强忍着疼痛,勉强跑到树林,在一棵树下停了下来。没过多久,孩子就出生了,是个男孩。李氏连忙脱下内衣,把孩子包裹好,在孩子胸前别上那半枝莲花。她不敢多做停留,满心悲戚,只好把孩子放在树下,自己担心贼人追来,便急忙往东朝白衣庵跑去。
杨芳放走李氏后,心里畅快极了,一歪身便睡了过去。刚睡着,就感觉有人在耳边轻声呼唤:“你还不走,等到什么时候?”杨芳从梦中惊醒,看了看四周,却空无一人,只见残月西斜,疏星点点。他心中疑惑:“刚才明明有人叫我,怎么会没人呢?”再看陶宗和贺豹,两人鼾声如雷,睡得正香。他又转念一想:“不好!他们要是醒来,发现妇人不见了,岂能善罢甘休?要么埋怨我,要么就会四处搜寻。要是他们找到妇人,那可就麻烦了。有了,我还是赶紧溜之大吉吧。等他们醒来,肯定会以为我拐了妇人远走高飞,这样他们就不会再去搜寻了。”主意已定,他什么东西都没拿,只身上了岸,径直朝白衣庵奔去。
到了庵前,天已经微微亮了。杨芳上前敲门,出来一位老尼,隔着门问道:“谁呀?”杨芳说道:“姑母,开门呐,是侄儿杨芳。”老尼打开山门,杨芳走进客堂,还没来得及坐下,便急切地悄悄问道:“姑母,有没有一个妇人来庵里投宿呀?”老尼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杨芳便把灌醉两个贼人,私自放走李氏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尼听后,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说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惜你做事没能做到底。倒也不能说你有什么大错,只是那妇人的一点血脉遗落在路上,恐怕将来会断了她祖上的香火。”杨芳赶忙追问缘由。老尼便说:“那妇人已经来到庵里,说在树林里生下一个儿子,如果孩子能被人捡到,或许还有生路;要是遭遇不测,可就断了香火,她为此痛心不已。我劝慰了她许久,答应帮她寻找孩子,她才止住悲啼,现在正在后面小院内休息。”杨芳说:“既然这样,我这就去找。”老尼说:“你要去找的话,有个标记。那孩子胸前别着一枝白玉莲花,就是他了。”杨芳牢记在心,离开白衣庵,来到树林,四处寻找,却不见孩子的踪影。他暗暗寻访了三天,终于打听到了确切消息。
离白衣庵几里远的地方,有个倪家庄。庄里有个倪太公。一天五更,倪太公骑着小毛驴去赶集,走到树林时,毛驴突然不肯走了。倪太公觉得奇怪,忽然听到有小儿啼哭的声音,赶忙下驴查看,只见一个小孩被放在树下,身上别着一枝白玉莲花。倪太公年过半百,一直没有儿子,见到这个孩子,顿时欢喜得像中了头彩一般,连忙解开衣襟,把孩子揣好,也顾不上赶集了,赶忙骑着毛驴转身回家。他的妻子梁氏见到孩子,问明了缘由,夫妻二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便给孩子取名叫倪继祖。他们哪里知道,这孩子原本也姓倪呢。这可真是天缘凑巧,姓倪的根苗被另一个姓倪的捡到了。
俗话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倪太公捡到孩子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前来道喜的人络绎不绝,门槛都快被踏破了。还有人来推荐乳母,今天这个来,明天那个往,都争着给太公祝贺。太公实在推辞不过,只好备了酒席,宴请乡党父老。这些乡党父老也都准备了些薄礼,前来道贺。正在热闹的时候,只见又有两个乡亲领着一个人过来,这人看上去三十岁左右。倪太公不认识他,便问道:“这位是?”两位乡老说:“这人是我们一直熟识的。他现在无处安身,听说太公得了小公子,他情愿给太公做仆人,等小公子长大了,也好照看。他为人老实忠厚,老乡亲看在我俩的面子上,就把他留下吧。”倪太公道:“他一个人花费也不多,况且又有二位老乡亲的美意,留下便是。”两位乡老说:“还是老乡亲爽快。过来见过太公,太公给他起个名儿吧。”倪太公道:“做仆从最要紧的是忠诚,就叫他倪忠吧。”
原来这个人就是杨芳。他和姑母商量后,一心想照应这个孩子,所以打算投身到倪宅。他认识倪家庄上的两个人,就托他们趁着给倪太公贺喜的机会,顺便举荐自己。杨芳听到倪太公不仅留下他,还给他起名叫倪忠,立刻上前磕头,说道:“小人倪忠给太公爷磕头道喜啦!”倪太公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皱纹都透着欢喜劲儿。倪忠自此便殷勤地操持各种事务,不用别人吩咐,这一天倪太公可省了不少心。从那以后,倪忠在倪太公庄上更加小心谨慎,事事留意。倪太公见他忠诚正直、朴实可靠,便把各种事情都托付给他,倪忠也总是尽心尽力,倪太公简直就像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左膀右臂。
有一天,倪忠对太公道:“小人看小官人今年七岁了,天资聪慧,为什么不送他去读书呢?”太公道:“我正有这个想法。之前听说东村有个老学究,学问很不错。你选个日子,我好带他去入学。”于是选定了日期,倪继祖便开始入学读书。每天都是倪忠负责护送他上下学,像个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小主人。倪忠还时常到庵中看望,不过这事一直瞒着倪继祖。
倪继祖刚读了两三年书,老学究便推荐了一位儒流秀士,此人是济南人,名叫程建才。老学究对太公道:“您家公子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是我这个老头子能教得出来的。要是跟着我的这位好友学习,将来必定有所成就。”倪太公还有些犹豫,倒是倪忠在一旁极力劝说:“小官人读书很有天赋。既然承蒙老先生的一番好意,推荐了这位先生,为什么不让小官人跟着学学呢?”太公听了,只好答应,便把程先生请来教导倪继祖。倪继祖聪明绝顶,简直就像拥有过目不忘的“超能力”,学什么都快,把先生高兴得合不拢嘴,直夸他是难得的好苗子。
时光飞逝,就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快,转眼间倪继祖已经十六岁了。程先生对太公说,可以让倪继祖去参加科考。太公毕竟是乡下人,没敢奢望孩子能有多大出息。可先生比太公还着急,没和太公打招呼,就帮倪继祖报名去参加考试,结果倪继祖成绩优异,高中生员。太公高兴得不得了,重重酬谢了先生。自然又是一番道喜的热闹场景,家里人来人往,应接不暇。
有一天,先生出门了。倪继祖也想出门去逛逛,便向太公禀明,让倪忠跟着。两人信步走着,路过白衣庵时,倪忠说:“小官人,这座庵里有我姑母出家,咱们进去歇歇脚,喝杯茶,我也顺便探望一下她。”倪继祖道:“我平时很少出门,今天走了这么多路,还真有点累了,正想找个地方休息休息呢。”倪忠上前敲门。老尼出来迎接,说道:“不知道小官人来了,没能远迎,真是罪过罪过。”连忙把他们让到客堂,端上茶水。
原来倪忠当初找到孩子的消息后,就已经给姑母送了信。老尼便告诉了李氏,李氏暗自念佛感恩。孩子满月后,李氏就拜老尼为师,每天在观音大士像前虔诚忏悔,没事的时候从不出佛院的门。这一天,李氏刚从大士像前礼拜回来,忘记关上小院的门。正好倪继祖休息了一会儿后,到各处闲逛,看到这个小院十分清雅,便信步走进了院子。李氏听到院内有脚步声,连忙出来查看。这一看,就像被重锤击中了心脏,一阵剧痛传遍全身,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因为她看到倪继祖的面貌举止,简直和倪仁一模一样,就像时光倒流,丈夫又出现在眼前。可奇怪的是,倪继祖看到李氏落泪,自己也莫名其妙地眼眶发酸,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扑簌簌地流了下来,自己也无法控制。他正在擦眼泪,只见倪忠和老尼走了过来。倪忠问道:“官人,你怎么哭了?”倪继祖道:“我哪有哭?”嘴上虽然这么说,可声音里还带着浓浓的悲哽。倪忠又看到李氏在那里呆呆落泪,看到这一幕,他也默默地转过身,偷偷地擦起眼泪来。
只听老尼感慨道:“善哉!善哉!这就是天性啊,怎么会是偶然呢。”倪继祖听了这话,十分诧异,问道:“此话怎讲?”只见倪忠“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道:“恳请小主人饶恕老奴隐瞒的罪过,小人才敢把事情说出来。”倪继祖见他这样,惊得目瞪口呆,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又听到李氏悲切地说道:“恩公快请起,可别折煞了他。不然,我也要跪了。”倪继祖满心疑惑,连忙把倪忠拉起来,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快些讲来。”倪忠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他这边说着,那边李氏已经哭得声嘶力竭,仿佛要把这些年的痛苦都哭出来。倪继祖听了,过了好半晌,才缓过一口气来,说道:“我倪继祖活了十六岁,竟然不知道生身父母受过这么多苦!”连忙上前抱住李氏,放声大哭起来,那哭声就像汹涌的潮水,饱含着无尽的悲伤与委屈。老尼和倪忠劝慰了好久,母子二人才止住悲声。李氏道:“自从蒙恩公搭救之后,我在这庵中已经住了十五年,没想到今天能看到孩儿长大成人。只是今日相见,为娘的感觉就像在梦里一样,自己都不敢相信。我问你,你可知道当初的表记是什么东西吗?”倪继祖听了这话,生怕母亲生疑,连忙伸手到贴身内衣里,掏出白玉莲花,双手恭敬地奉上。李氏一看到莲花,“嗳哟”了一声,身体往后一仰,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冲击得无法承受。
这李氏究竟怎么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