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白话三侠五义 > 第八十三回 矢口不移心灵性巧 真赃实犯理短情屈

白话三侠五义 第八十三回 矢口不移心灵性巧 真赃实犯理短情屈

    且说艾虎听到范大人问他是否认得自家太老爷这句话,心里 “咯噔” 一下,暗自叫苦:“这下可麻烦了!当初虽说见过马朝贤,可我当时没怎么留意,何况都过去三年了。但我又不能说不认得,只是这位大人怎么单单问我认不认得,肯定有什么深意吧?”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回答道:“小人的太老爷,小人是认得的。” 范大人听后,立刻吩咐:“带马朝贤。” 左右衙役齐声答应,快步朝外走去。

    此刻,颜大人在一旁看得真切,他见艾虎犹豫了一下才回答认得,心里就明白艾虎心里没底,不禁暗暗着急,额头上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深知这孩子年幼,万一认错,那可就闯大祸了。千钧一发之际,颜大人急中生智,手指轻轻一抬,宽大的袍袖顺势一遮,说道:“艾虎,一会儿马朝贤来了,你可要当面辨认清楚,可别袒护啊。” 嘴上说着,眼睛还不停地向艾虎使眼色,虽然没敢摇头,但纱帽翅也微微晃动了几下。艾虎本就对范大人的问题心存疑虑,如今看到颜大人这一系列举动,心里顿时明白了七八分。

    只听外面传来一阵铁链的哗啦声,艾虎跪在地上,偷偷向外张望,只见一个年老的太监,虽然脖子上戴着刑具,但走到丹墀之上时,脸上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可一到公堂,便立刻收起笑容,神色变得庄重严肃起来。而且,他见到各位大人,既不下跪也不报名,就那么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一声不吭。小爷见状,心里更加笃定了。只听范大人说道:“艾虎,你和马朝贤当面对质。” 艾虎故意抬头看了看那人,大声说道:“他不是我家太老爷,我家太老爷我可认得。” 陈公公在堂上哈哈大笑,赞道:“好个机灵的孩子,眼力真好!” 又转头对范大人说:“瞧这情形,这孩子肯定认得马总管。来人啊!把他带下去,再把马朝贤带上来。” 左右衙役将假马朝贤带了下去。

    没过多久,就见一个心怀不轨、蓄意谋反,三角眼里含着痛苦泪水,满心都是奸诈算计的总管马朝贤被带了上来。左右衙役当场取下他的刑具,他朝上跪倒。陈公公见此情景,不禁心生怜悯,但无奈公事公办,说道:“马朝贤,如今有人告你三年前告假回乡时,私自将圣上的九龙珍珠冠带回家中,你要如实招来。” 马朝贤吓得魂飞魄散,就像一只被猎人逼到绝境的野兽,颤抖着说道:“这皇冠确实是在库内遗失的,我一概不知情啊!” 只听文大人道:“艾虎,你和他当面对质。” 艾虎便把之前的口供又说了一遍,然后对着马朝贤说道:“太老爷,事到如今,就别再推脱了。” 马朝贤恼羞成怒,骂道:“你这臭小子,太可恶了!咱家什么时候认得你了?” 艾虎不慌不忙,笑嘻嘻地说:“太老爷怎么会不认得小人呢?小人那时才十二岁,伺候您老人家好些日子呢,您还常常夸我伶俐,说将来肯定有出息,难道您忘了?果然是‘贵人多忘事’啊。” 马朝贤狡辩道:“我就算认得你,可我什么时候把御冠交给马强了?”

    文大人道:“马总管,你别再抵赖了。事情都到这份上了,你乖乖招了,还能少受点皮肉之苦;要是不招,这可是奉旨查办的案子,我们可要动大刑了。” 马朝贤梗着脖子,硬气地说:“我真没干这事。大人要是想动刑,不管是夹棍还是板子,随您吩咐。” 颜大人道:“就这么干巴巴地问,他肯定不会招。左右,把大刑抬上来!” 两旁衙役齐声呐喊,眼看就要上刑具了,只见艾虎突然哭喊道:“小人不告了!小人不告了!” 陈公公连忙问道:“你为什么不告了?” 艾虎抹着眼泪,抽抽噎噎地说:“小人只是因为害怕担罪名才来告发的。没想到现在害得我太老爷这么大年纪还要受这份罪,还要被大刑审问,这不是我把太老爷给害了吗?我实在不忍心,情愿不告了。” 陈公公听了,心疼地摇摇头,说道:“傻孩子!这案子已经奉旨查办,哪能由着你呢。” 只见杜大人道:“先别用刑,左右把马总管带下去,艾虎也带下去,别让他们碰面交谈。” 左右衙役分别把两人带了下去。

    颜大人道:“下官刚才说要动刑,不过是吓唬吓唬他。他年纪大了,怎么经得起大刑呢?” 杜大人道:“刚才看马总管不认得艾虎,下官心里有些怀疑,说不定艾虎是被人指使来的呢?” 颜大人听了,心里一紧,暗自思忖:“这话可真够犀利的。可白五弟托付我照应艾虎,我哪能坐视不管呢?” 于是连忙说道:“大人考虑得虽有道理,但艾虎只是个小孩子,怎么能担得起这么大的事呢?而且包太师之前也考虑到这一点,甚至要用御刑铡他四肢。他要是真被人指使,哪会连性命都不顾,还不肯说实话呢?” 杜大人道:“话虽如此,下官又有个主意,不如把马强带上堂来,如此这般追问一番,你们觉得怎么样?”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于是吩咐:“带马强,不许让他和马朝贤碰面。” 左右衙役高声答应。

    不一会儿,马强被带到堂上。杜大人道:“马强,现在有人替你鸣冤,你认得他吗?” 马强满脸疑惑,问道:“但不知是谁呢?” 杜大人道:“带那鸣冤的上来当面辨认。” 只见艾虎走上前,“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马强一看,心中暗喜:“原来是艾虎这孩子,还挺为主子着想,真是好样的!” 连忙禀道:“他是小人的家奴,名叫艾虎。” 杜大人道:“他多大岁数了?” 马强道:“他十五岁了。” 杜大人又问:“他是你家世代的仆人吗?” 马强道:“他从小就在小人家里。” 这恶贼只顾着回答,却没料到,堂上众位大人听了这话,都纷纷点头,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了。杜大人道:“既然是你家世代仆人,那你且听听他替你鸣的冤。艾虎,快把口供说出来。” 艾虎便把口供又说了一遍,最后说道:“员外别怪我,小人实在是担不起这罪名。” 马强一听,暴跳如雷,大声呵斥道:“我骂你这狗奴才!满嘴胡说八道!太老爷什么时候交给我什么冠了?” 陈公公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怒喝道:“这是公堂之上,哪是你呵斥家奴的地方?你这不知好歹的东西,就该掌嘴!”

    马强吓得赶紧跪爬了半步,说道:“回大人,三年前小人的叔父回家,确实没交给小人九龙冠,这都是艾虎在撒谎。” 颜大人道:“你说你叔父没交给你,可现在艾虎说你把这冠供奉在佛楼之上;要是搜出来,你还敢抵赖吗?” 马强心里想着,这怎么可能,便硬着头皮说:“如果从小人家中搜出这冠,小人甘愿认罪,绝不再抵赖。” 颜大人道:“既然如此,写供状上来。” 马强以为这根本不可能,便大笔一挥,欣然写了供状。众位大人传阅看了,吩咐把马强仍然带下去。又把马朝贤带上堂来,将供状念给他听,问道:“现在你侄儿已经供认了,你还不实说吗?” 马朝贤还是嘴硬:“我真没干这事。要是能从犯人侄儿家中搜出这冠,我甘愿认罪,绝不再抵赖。” 也写了一张供状。然后把他带下去,吩咐关进大牢。

    文大人把目光转向艾虎,神色关切地问道:“你家主人被劫这件事,你知道些什么吗?” 艾虎不慌不忙,条理清晰地回答:“小人当时在招贤馆伺候我们主人的朋友。” 文大人微微皱眉,追问道:“什么招贤馆?” 艾虎解释道:“我家员外家的大厅就叫招贤馆,那里住着好多人呢。他们每天都在馆里耍枪弄棒,刀来剑往地比武,个个都身怀绝技。有一天,我家员外骗来了一个儒雅的秀士,还带着一个老仆人,后来才知道那秀士是新任的太守。员外就把他们主仆俩锁在了空房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主仆竟然逃走了。我家员外得知后,立刻骑马去追,又把那个秀士一个人抓了回来,关进了地牢。” 文大人一脸震惊,又问道:“什么地牢?” 艾虎神情严肃,语气沉重地说:“就是个地窖子,但凡有要紧事,就把人关在那里。回大人,这个地牢里,不知道害了多少人的性命,简直就是个吃人的魔窟!” 陈公公听了,气得冷笑一声,怒声说道:“他家竟然有地牢,这还了得!那个秀士肯定被你家员外害死了!” 艾虎连忙摇头说:“本来是要害他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那秀士又被人救走了,我家员外就开始害怕起来。那些人就劝我家员外,说没事,要是真有事,大家就一起逃到襄阳去。就在那天晚上二更天多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大汉,带着官兵,直接在卧室里把我家员外和夫人给捆了。招贤馆的人听到动静,全都赶到仪门前,想要救我家主人。可谁知道,那些人根本不是大汉的对手,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被打得落花流水,全都跑回招贤馆躲起来了。小人害怕,也赶紧找地方躲起来了,所以不知道后来是怎么被劫的。” 文大人接着问:“你知道什么时候把你家员外押解到府里的吗?” 艾虎回忆着说:“小人听姚成说,是五更天多的时候。”

    文大人听完,环顾众人,胸有成竹地说:“这么看来,这打劫的事和欧阳春没什么关系了。” 众大人满脸疑惑,纷纷问道:“大人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文大人耐心解释道:“马强原来的失单上写的是黎明被劫。五更天的时候,大汉跟着官役押解马强去府里,怎么可能黎明又去打劫呢?时间根本对不上。” 众位大人听了,纷纷点头称赞:“大人高见,确实如此。” 陈公公这时插话道:“大人先别纠结这件事了,还是赶紧把马朝贤的事向皇上复旨要紧。” 文大人却坚持道:“这个案子和御冠的事紧密相连,必须问清楚了,一起复旨,这样明天才能顺利搜查、提人。” 说完,便吩咐道:“带原告姚成。” 谁知道,姚成听说牵扯到九龙冠的事,心里清楚这案子闹大了,吓得脚底抹油,直接逃得无影无踪。差役出去找了好一会儿,回来禀报说:“姚成害怕获罪,已经逃走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文大人听了,神色凝重地说:“原告都逃走了,这案子明显有问题,看来九龙冠的事更加坐实了,我们只好先把大概情况向圣上复奏。” 于是,大家一起拟定了奏折的草稿,交给陈公公,让他先去上奏。

    到了第二天,圣旨下达,要求立刻行文到杭州,捉拿招贤馆的一众贼寇,还要搜查九龙冠,然后马上押解进京归案候审。过了几天,署事太守用黄亭子恭恭敬敬地抬着龙冠,派衙役护送进京,连郭氏也一并押解来了。你知道郭氏为什么会被押解来吗?原来,文书一到杭州,当地立刻通知巡检、守备,带领士兵前去捉拿招贤馆的贼寇,大家都以为肯定会有一场激烈的厮杀。可谁能想到,到了那里,竟然连个人影都没有。他们只好追问郭氏,郭氏说:“就在那天夜里,他们全都逃走了。” 署事官先搜查了招贤馆,搜出了许多书信,里面全是和襄阳王谋划叛乱的内容。接着,又让郭氏一起到佛楼上去,果然在中间佛龛左边的扇后面,搜出了装御冠的帽盒。署事官连忙打开检查,确认无误后,又封好放妥当,立刻准备了黄亭子,把御冠请进去。因为郭氏是重要的罪犯和证人,所以就把她也一起押解到京城。

    众位大人来到大理寺,先把御冠请出来,大家仔细查验无误后,恭敬地供奉在上面。然后把郭氏带上堂来,问她:“御冠为什么会在你家里?” 郭氏一脸无辜,连忙摆手说:“小妇人真的不知道。” 范大人追问道:“这冠是从什么地方搜出来的?” 郭氏回答:“是从佛楼中间的佛龛里搜出来的。” 杜大人又问:“是你亲眼看到的吗?” 郭氏点头说:“是小妇人亲眼看到的。” 杜大人便让她画押招供,接着吩咐道:“带马强。”

    马强刚一上堂,一眼就看到了郭氏,心里 “咯噔” 一下,暗叫不好:“她怎么会到这里来?” 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向上跪倒。范大人严肃地说:“马强,你妻子已经供出九龙冠的事了,你还敢抵赖吗?快和郭氏当面对质。” 马强听了,吓得浑身发抖,战战兢兢地问郭氏:“这冠是从什么地方搜出来的?” 郭氏没好气地说:“佛楼之上中间的佛龛里。” 马强还不死心,又问:“真的是从那里搜出来的?” 郭氏生气地说:“你怎么反倒来问我?你不放在那里,他们能从那里搜出来吗?” 文大人见他还想狡辩,忍不住大喝一声:“好你个逆贼!连你妻子都这么说,你还不赶快招供!” 这一声犹如晴天霹雳,吓得马强呆若木鸡,连忙叩头碰地,哭喊道:“冤孽啊!罢了!小人情愿画押招供。” 左右衙役立刻让他画了押。

    颜大人吩咐把马强夫妻带到一旁,马上带马朝贤上堂。让他辨认御冠,又把郭氏的口供和马强画的押都给他看。马朝贤吓得魂飞魄散,仿佛被抽去了脊梁骨,瘫倒在地。又当面问了郭氏一番后,他绝望地说:“罢了,罢了!事到如今,我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了,犯人画押就是了。” 左右衙役也让他画了押。众位大人传阅了供词,把他叔侄分别带了下去。文大人又开始询问郭氏被劫的事情。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喊冤声,只见一个衙役匆匆跑进来,跪倒禀报:“外面有一个老头子,手里拿着冤状,来这里伸冤。众人想拦住他,他却大喊不止,小人不敢不回禀大人。” 颜大人听了,眉头一皱,严肃地说:“我们是奉旨审问重要犯人,什么人这么大胆,敢在这里喊冤?” 差役连忙禀道:“那老头子口口声声说是替倪太守鸣冤的。” 陈公公一听,惊讶地说:“巧了。既然是替倪太守鸣冤的,不妨把老头儿带上来,让众位大人问问。” 于是吩咐道:“带老头儿。”

    不一会儿,只见一个老者走上堂来,“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手里举着呈词,泪流满面,大声呼喊:“冤枉啊!” 颜大人吩咐把呈子接上来,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说道:“原来真的是为倪太守一案。” 然后把这份呈子传给众位大人看,大家看完后,齐声说道:“这份状子正是奉旨应该审讯的案件。如今虽然已经审问清楚马朝贤监守自盗的事,但倪太守和马强的案子还没有审讯清楚。现在既然有倪忠补呈伸冤,就应该把全案的人证都提到当堂,审问明白,然后一起向皇上复旨。” 陈公公点头赞同:“确实应该这样。” 便向下问道:“你就叫倪忠吗?” 倪忠连忙回答:“是,小人叫倪忠,特地为我家主人倪继祖前来伸冤。” 陈公公温和地说:“你先别哭,慢慢把事情说清楚。” 不知道倪忠会说出什么,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