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书店卖明史,朱元璋懵了! > 第33章 老谋深算

大明:书店卖明史,朱元璋懵了! 第33章 老谋深算

    辞呈?

    朱元璋接了过来,然后眼含深意的看了一下李善长。

    自从他看了《明史》以后,他对李善长的整个观感可以说是完全变了。

    李善长是最早跟他一起创业的人之一。

    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李善长是他的整个团队当中难得的有学识和谋略的智囊,在拔采石、征太平、克集庆、下镇江等诸多战役中,朱元璋均以其为参议,凡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出其手。

    一路走来,朱元璋可以说非常倚重李善长。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分封功臣,主要一共三十六位,爵位分别有六公二十八侯二伯,而李善长便位于六国公之列,封韩国公,爵位待遇数倍于刘伯温。

    李善长甚至还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老师,因为朱元璋读书认字很多都是李善长教的。

    但这个功名显赫的韩国公,最后在七十多岁高龄时,却是被朱元璋处以满门抄斩,不得不让人唏嘘。

    朱元璋对李善长还是有感情的,他也想给李善长一个机会。

    所以就在前两天,他不经意间问了一句李善长多少岁了。

    李善长回道:“臣六十有二了。”

    朱元璋眉头微微一皱,道:“咱还以为你六十五了呢,看来咱记错了。”

    李善长一开始呵呵一笑,但很快便整个人都有些懵了。

    不过两天的时间,现在李善长便主动递上了辞呈。

    看来他听懂了自己的意思。

    李善长递上辞呈后,道:“皇上,您没错,是咱记错了,咱今年确实是六十五了。”

    这话说得倒是让朱元璋有些不好意思了。

    多少有些指鹿为马的味道了。

    不过李善长啊李善长,咱这也是为了你好,早些退出朝堂,安心养老,免得掺和太多,把自己都给掺和进去了。

    朱元璋心中这般想着,却是问道:“善长啊,你不会怨恨咱吧?”

    “臣感激都来不及,何来怨恨?”

    李善长一脸惶恐的拜下:“皇上,您让臣归乡养老,便是对臣追随您十几年最好的回报,臣叩谢皇上天恩。”

    朱元璋走下来,伸手把李善长扶起。

    “善长啊,你跟了咱多少年了?”

    李善长不假思索的回道:“元至正十四年五月初三晚,臣投奔皇上,那会皇上还在郭大帅的麾下呢,哎呀,算起来,整整一十七年了。”

    “嗯。”

    朱元璋点了点头。

    李善长跟了自己一十七年,可以说得上是忠心耿耿,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他,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他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却坚决谢绝,一直跟到了现在。

    “善长啊,你是咱的臣子,但在咱的心里,你也是咱的老师和兄长。”

    朱元璋的话,让李善长有些受宠若惊,连忙道:“谢皇上。”

    “来来来,坐下说话。”

    朱元璋拉着李善长来到一旁的座位上坐下。

    朱元璋微笑道:“过去柱国大臣请辞归养,皇上都要再三挽留,而大臣呢,也要再三请辞,如果方显君臣间的情义,咱们之间就不必这样了吧?”

    李善长摆手回道:“当然不用了,皇上对臣的情义,都在臣的心中。”

    朱元璋收起了笑容,郑重其事的道:“这一次如果咱恩准你归乡养老,你就回祖地临濠去安享晚年,离京师远点,不再去管朝野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好不好?”

    李善长眼底闪过一抹不解,但还是恭敬回道:“臣,谨遵圣命。”

    说罢,李善长突然有些伤感的问道:“皇上,那臣还能不能回京师看望您?”

    “当然可以啊。”

    朱元璋笑道:“啥时候想咱了,你就回来,咱陪你喝茶聊天。”

    李善长眼角含泪,眼巴巴的看着朱元璋:“臣离开京师,唯一舍不得的,就只有皇上了。”

    说话间,李善长眼角的泪水忍不住掉了下来

    这一幕,看得朱元璋也不禁心头一暖,感动的轻叹一声,拍了拍李善长的肩膀。

    如果是按照原来历史的时间线,李善长还要晚两年辞官,现在朱元璋让他提前辞官,其实算是给他一个机会。

    沉默片刻后。

    李善长开口道:“皇上,杨宪被诛,臣再辞职,左右丞相都没了,整个中书省真的空了,臣看皇上和太子殿下这段时间都挺忙的,而臣却不能再为皇上效力了,皇上一定不要过于操劳,保重龙体要紧啊。”

    朱元璋刚想要开口恩准李善长请辞,但李善长这么一说,他突然就不想说了。

    怎么绕来绕去,又绕回到丞相这个问题上。

    如果是以前,朱元璋一定不会觉得这话有什么,因为李善长话里话外都是对他的关心,只是顺嘴提了一句中书省和丞相的事,而朱元璋定然会顺势询问他丞相人选的事情。

    丞相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一个官职,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历朝历代都极其的重视,以前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但是现在的朱元璋不一样了,他已经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洪武朝不仅因为宰相胡惟庸而殃及无数的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大案之一,而他也因此废除了传承了上千年的宰相一职。

    朱元璋原本想着让李善长辞官归养,不再参和这其中的事情,能够得个太平晚年。

    但没想到,李善长还是不死心。

    在他没有提及中书省和丞相的情况下,李善长在打感情牌的同时,不经意间又提及了丞相一事。

    李善长啊李善长,看来你还是舍不得手中的权势啊,临退前还想要安排一波。

    朱元璋把刚刚同意李善长退隐的话又咽了回去,改口道:

    “善长啊,咱还有个问题想要请教你,如果咱恩准你归乡养老,你觉得谁最适合来做这个中书省的丞相呢?”

    李善长显然是有备而来,不假思索便回道:“臣以为,刘伯温最合适。”

    朱元璋却是摇头:“刘伯温跟你年纪都差不多了,让他做还不如你继续做,况且前几年咱已经问过他,他已经拒绝,咱总不能再厚着脸皮再去问他吧?”

    “那……”

    李善长沉吟片刻,回道:“那中书省参政汪广洋如何,他老成持重,颇有学识。”

    朱元璋并不表态,而是继续问道:“还有别的人选吗?”

    李善长又说了两个,但始终闭口不提现如今风头正劲的胡惟庸。

    “胡惟庸怎么样?”

    朱元璋主动提起胡惟庸,审视的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却是摆手道:“不妥。”

    “为何?”朱元璋追问。

    李善长回道:“胡惟庸做事偏激进,不计利弊,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他若是掌了大权,必定不顾一切想要做一番事业,那样,恐怕会搞不好同僚之间的关系,容易把事情搞僵。”

    朱元璋听着脸上不动声色。

    这话说得艺术啊,明贬暗褒,而且恰好切中了朱元璋想要敢作敢为人才的要害。

    “胡惟庸是你的门生,你的侄子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咱觉得胡惟庸还不错,你怎么话里话外都是对他的不满与挑剔呀?”

    李善长回道:“皇上,正是因为胡惟庸与臣牵扯颇多,臣更不赞成他出任中书省丞相,以避朝中非议啊。”

    朱元璋点了点头。

    “好了,咱知道,你先退下吧。”

    “那臣先告退了。”

    李善长退下后,朱元璋却是不禁摇头长叹一声。

    如果不是自己已经知道了历史,定然要被这李善长给算进去了。

    在自己暗示他该退下之后,李善长当即借坡下驴,主动提交了辞呈,并且承认是自己糊涂了,连自个的年龄都记不住了。

    随后又大打感情牌,眼角的一滴泪惹得知道真相的朱元璋都感动到了。

    这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中书省丞相一事。

    见自己不提,他又不经意间提了一嘴,引导自己去说这个话题,并且故意不去提胡惟庸,让自己忍不住来提。

    而且提到了胡惟庸之后,李善长话里话外都是对胡惟庸的不满与挑剔。

    因为他知道,他越是这样说,朱元璋才会越放心的去用胡惟庸。

    “善长啊,你还真是老谋深算啊。”

    在不得不提交辞呈的情况下,李善长竟然来了这么一套组合拳,先是瞒天过海,进而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一个以退为进,从而将他的得意门生胡惟庸推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明宰相之位。

    如此一来,李善长就算是告老还乡,仍旧可以控制住大明的朝堂,拥有除了皇上以外最强大的话语权。

    如果李善长愿意安心养老,朱元璋也愿意给李善长一个太平晚年。

    可是,权力这个东西真的是让人痴迷,给了李善长的那一天开始,就跟肉一样长在了他的身上,想要割掉,又谈何容易?

    “既然这样,那你就留下了吧。”

    ……

    李善长府中,胡惟庸正在焦急的等待。

    “相国。”

    见李善长回来,胡惟庸连忙迎了上去。

    李善长点了点头,屏退身边人后,道:“惟庸啊,皇上的旨意估计过两日就会下来,你且做好准备吧。”

    “真的?”

    胡惟庸一阵激动,不过他很快又冷静下来:“相国,你真的这么肯定?”

    “呵——”

    李善长轻笑一声,一脸自信的道:“如果老夫连这都估算不对,那真是白当了这些年的相国了。”

    “恩公!”

    胡惟庸终于难掩激动之色,深深拜下……

    ……

    事实上,对于李善长和胡惟庸之事,朱元璋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念在多年的情分上,他还是想要给李善长一个机会,但是李善长还是太贪恋他的权势了。

    不过也无所谓了,现在他们两个人,在朱元璋看来,不过两枚棋子罢了,随意拿捏。

    朱元璋的心思还是放在朱辰新给的那本《资本论》上。

    可是……

    他横看竖看,还是看得一阵迷糊。

    “看来还是等有时间去请教朱辰吧。”

    朱元璋直接放弃了,相比于自己花费大量心思去搞懂那些东西,他更喜欢听朱辰给他讲。

    同时,他还在思考一个问题。

    朱辰说了,想要让大明跳出封建王朝国祚不过三百年的定律,不断地绵延下去,解决之道是提高生产力。

    可怎么提高生产力,朱辰说得也比较的笼统。

    放开思想,放开重农抑商等束缚百姓创造力的政策。

    可怎么放开?

    具体的措施又是什么?

    这一切,都还需要从朱辰那里得到答案。

    不过这些天他走不开,现在他把原本丢给朱标的很多事务又揽了回来,他不想朱标过于劳累,而且除了处理朝中的这些诸多事务以外,他还在等一个人的回归。

    那便是前去浙闽等沿海一带剿寇的李文忠。

    看李文忠这一次汇报的结果,他也好判断朱辰说的那些措施究竟有没有效果,效果如何?

    这天,李文忠终于回来复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