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书店卖明史,朱元璋懵了! > 第61章 让大明少走弯路

大明:书店卖明史,朱元璋懵了! 第61章 让大明少走弯路

    朱元璋显然已经习惯了书店和朱辰。

    “是啊,有段时间没来了。”

    朱元璋点头回应之后,也不用朱辰招呼,直接走到熟悉的茶台边上那个他习惯坐的位置上坐下。

    “咦,怎么不用咱那套茶具泡茶了?不喜欢吗?”

    朱元璋看着把他给的那套精美紫砂茶具换了,连茶桌上摆起来的白菜琉璃也收起来了,不由得咦了一声。

    朱辰笑笑道:“那东西有些扎眼,低调点好。”

    朱元璋点了点头。

    他不知道朱辰知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真假,但这些东西摆在一间书店里确实是有些扎眼了。

    “老黄,这次来是有什么事吗?”朱辰主动问道。

    “嗯。”

    朱元璋点了点头,斟酌片刻后,道:“上次你说,如果在大明推广改良过的织布机,将可以获得惊人的利益,而且各方都会因此而变好。”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布匹的产量是上去了,纺纱的速度是不是就跟不上了,如此一来,纺纱供不应求,价格反而会节节攀升,导致织户没钱可赚,想要赚钱就要提高布匹价格,可一旦提高布匹的价格,那么布匹的销量必然会下降,造成布匹积压,就像你之前说的,布匹一旦积压,就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所以,织布机的产布效率上去,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朱元璋的话,朱辰意外也不意外。

    意外的是,他没有想到,朱元璋似乎真的已经按照他说的去做了,而且已经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不意外的是,他当然知道织布机的改良会引发朱元璋说的这一切问题。

    事实上,在来书店的路上,朱元璋就已经和朱标刘基深入的去讨论过这个问题。

    但是他们并没有好的办法。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更加期待朱辰是怎么说的。

    朱辰一边泡茶一边道:“纺纱跟不上织布的速度,为什么?是不是因为纺纱的效率没有上去?”

    三人默然点头。

    朱辰继续道:“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要设法提高纺纱的效率?”

    三人再次默然点头。

    朱辰继续道:“可是,如果纺纱的效率上去了,那是不是可能棉花就不够了,是不是又要想办法提高棉花的产量?”

    三人继续深以为然的点头。

    既然纺纱会这样,作为原材料的棉花自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出身贫寒、从小挨饿受冻的朱元璋,深知棉衣、棉被对穷人的意义,和棉花生产的重要性。

    对于种植棉花,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已经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

    也就是说,农民只要手里有五到十亩土地的,就必须种植棉花半亩,十亩以上种一亩,而且织成棉布还可以抵扣税粮,“益种棉花,率蠲(juān免除)其税。”

    朱元璋的这一举措让华夏北方的棉花种植迅速推广,整个华夏都受益良多,广大的北方百姓在寒冷的冬季可以穿上了暖和的棉衣,棉纺织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

    可是现在,织布的效率突然提升了三到四倍,原本刚刚好平衡的棉花,纺纱,织布的一整条纺织产业链便会遭到破坏。

    所以,朱辰说的这些,朱元璋他们三人自然也都懂。

    朱辰道:“说到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没有?”

    朱辰的这个问题,让朱元璋三人眉头不由得一皱,又有什么发现?

    朱辰自问自答道:“织布效率的提高,倒逼这纺纱业效率的提高,而纺纱业效率的提高,则倒逼着棉花产量的提高,而棉花产量的提高,其实还会引发其他的问题,比如采棉的效率是不是要跟上,运输的效率是不是要跟上?”

    “一个产业部门内生产方式的革命,引起别个产业部门内生产方式的革命。”

    “这就是说,世界改变的过程其实就是发明促进发明,各工业部门连锁反应。”

    朱辰的话,让朱元璋三人默默的点头。

    如果以前跟他们说这个话,他们也许不会明白,但是现在经过了这么多事情,他们已经基本上能够接受。

    其实只要稍微细想一下,就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和我们的老祖宗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道理。

    朱辰继续道:“还记得我前面说的那句话吗?世界的改变是从这枚飞梭开始的,而飞梭只是促使世界改变的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其实是矛盾。”

    “矛盾?”

    朱元璋三人露出不解的神色,前面他们是听懂了,但是矛盾似乎主要原因他们就有些听不懂了。

    虽然矛盾这个词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他们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楚人的矛与盾那个典故上。

    朱辰点头道:“事实上,世间的万事万物之间无不充斥着无数矛盾,而在这无数的矛盾之中,又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便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主要矛盾有可能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

    “所以,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必须找到主要矛盾,对症下药,解决主要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而事物的发展其实就是解决矛盾的一个过程,所以,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朱辰的这一段话,让朱元璋三人再一次听懵了。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学习,至少能够跟得上朱辰的节奏,但现在发现,他们还差得远。

    朱辰当然看出了三人的疑惑,道:“我就结合棉纺织业的发展给你们说一下,你们应该就能明白。”

    “改良织布机的出现,使得织布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它与纺纱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不是纺纱的生产效率跟不上,使得棉纱供不应求?”

    朱元璋三人点头。

    朱辰道:“而要解决这个矛盾,是不是要想办法提高纺纱的生产效率?如果这个矛盾不能解决,是不是就会出现纱荒,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恶劣,矛盾日益尖锐,直至这个矛盾被解决?”

    朱元璋三人继续点头。

    不过这次朱元璋却是出声问道:“可是怎么提高纺纱的效率?”

    这是朱元璋今天过来的最主要问题。

    朱辰也知道,如果自己不给出解决的方案,事情也会像他刚刚说的那样,人们会被逼着去想办法提高纺纱效率。

    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要很久,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也许上百年。

    朱辰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加快这个进程,让大明少走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弯路。

    “你们等等。”

    朱辰起身去拿过纸和笔,一边在纸上画着,一边说道:

    “你们看这样……”

    “如果我们将原本的一个锭子变成八个锭子,每个锭子上都带着一根纱,然后再用滚轮和绳带将八个锭子这样链接在一起,纺纱时只需要滚动大滚轮,便可以带动了八个锭子一起转,是不是一次性就能纺八根纱……”

    朱元璋朱标刘基三人看呆了。

    一次性纺八根纱,那岂不是说提高了八倍的效率?

    之前的织布机提高了四倍的效率,现在的纺纱则是提高了八倍的效率。

    朱标和刘基原本以为朱辰改良织布机是灵光一闪。

    没想到,对于纺纱,朱辰同样有办法!

    似乎所有的问题来找朱辰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天才都不足以形容吧?

    朱元璋倒不是很惊讶,因为他知道朱辰来自后世,后世自然已经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朱元璋继续问道:“纺纱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棉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