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散人游侠,有花有酒应自乐 > 第258章 海上僧,天主波旬

散人游侠,有花有酒应自乐 第258章 海上僧,天主波旬

    最终雷木成功将那条巨大的金枪鱼带了回去,这鱼当真是巨大无比,足有二十多米长,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鲸鱼呢,迪西斯特这艘船好悬放不下。

    这会儿迪西斯特也将被海浪卷过来的落水者救了上来,这些人穿着打扮和九州人士差不多,

    迪西斯特也问了他们的来历,这些都是倭人,也就是九州东边的那个岛国人,是出海做生意的,

    结果迷失了航向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回去的路,就这么乱飘,飘到了这里,

    得亏路上遇到过不少岛屿有人居住可以补给,不然早就饿死了。

    正巧迪西斯特去过岛国,懂一点那里的语言,不然还真不好交流。

    对此雷木瞬间没啥兴趣了,死不死谁儿子,又不是九州人,爱咋咋地,索性就让迪西斯特看着办。

    迪西斯特也是秉承着海盗的一贯作风,让这些人说说都带了什么货物,有多少金银财宝,

    一会儿等风平浪静了好去打捞上来,反正有雷木这个大佬在,管他有没有海怪呢。

    相比较于这些倭人,雷木注意到这里面还有一个特殊的人,是一个和尚,

    一身白色僧袍,头上没有戒疤,观其样貌大概二十来岁,但一身登天境的修为难说其真实年龄具体是多少。

    雷木自然不好意思在佛门弟子面前片生鱼片吃,收起那条大鱼以后走到这僧人面前双手合十行了个佛家礼。

    “这位师傅,从哪里来啊?看您这穿着打扮应该不是倭人吧?”

    这僧人也很客气,连忙还礼说:

    “贫僧名叫摩诃萨,乃是天竺人士,幼年时跟随师父去了九州福地,在梁州长大。

    先师圆寂以后贫僧游历九州,偶然机会跟随一青州客商前往了倭国,后又跟随倭国商队出海想要游历四海。

    却不成想在此处遭遇如此浩劫,此番多亏施主施以援手,贫僧感激不尽。”

    摩诃萨,即梵语moha^sattva的音译,意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

    这名字不一般,甚至有点……

    传说这个是释尊因位修菩萨行时之名,释尊是谁?那可是释迦尊者,释迦摩尼佛啊!佛祖的曾用名!

    见雷木表现得如此错愕,摩诃萨连忙解释:

    “少侠应该对我佛门有所了解,我自是不敢亵渎我佛,取这个名字只是想要修行,以此勉励自己,修行成佛乃我之大愿。”

    “原来如此,看大师一身登天境的修为,也甚是了得,若是刚刚大师出手,

    那几条大鱼想来翻手可灭,不知大师为何不出手呢?”

    雷木倒是懒得纠结名字的问题,他更好奇一向以慈悲为怀的僧人为什么要看着船被鱼撞碎,

    那么多人落水可是死了好几个呢。

    “唉……”

    摩诃萨一声长叹,似乎是不知何如解释,沉默了许久才对雷木说:

    “贫僧惭愧,悟不得我佛真理,那些大鱼想要进食,盯上了船上的人,

    天地自然如此,本就是捕食天性,我若出手伤了那些鱼的性命岂不是妄造杀孽。

    同为自然生灵,岂有贵贱之分?究竟是人命贵重还是鱼命贵重?

    可因我一时犹豫,那么多人葬身这茫茫大海,鱼之性命我亦未能保住,我这佛修的当真是……唉……”

    又是一声长叹,摩诃萨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其身上隐约出现了一丝丝魔气,这是被心魔所困啊!

    其实这年轻僧人在九州之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特别是在梁州北部一带,

    不少百姓和修行者都知道他,其为人有大智,大勇,大无畏之品格,

    佛法高深,性格温和,常常帮助他人不顾自身安危,一心向佛其心坚定。

    但唯一有一个缺点就是太过于执着向往那西方极乐净土。

    俗话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按理来说以他的佛法修为,肯定知道“只要一片赤诚,灵山就在脚下”的道理,

    可偏偏他就是放不下,甚至舍弃了自己本来的名字,学着释尊修行时,也叫摩诃萨,难怪会诞生心魔。

    “先不说这个了,还是找个地方落脚吧,我要回九州,你是继续在海外游历还是搭个伴一起回去?”

    各有各的命,这种事情雷木是帮不上忙的,心魔这玩意儿就没靠外人的,索性就 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谁承想这时候又是一阵怒涛翻涌,迪西斯特大骂一声“厚礼蟹”!

    船上众人 只觉得身体失衡东倒西歪,强大的涡流带动着船体开始旋转,这他娘又是哪来的漩涡?!

    雷木也被整烦了,飞身而起来到船尾使出全力 将船身推出了漩涡范围,

    可正当他想离开的 时候,旋涡中心伸出来一只长满吸盘的 触手,在 漩涡中心隐约能见到 一个模糊的巨大人影,

    那人影只是大概轮廓 ,并没有四肢 ,身上长着一根根触手,这形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克总来了。

    “哪来的碎催!真以为长了几根触手就是克总了?”

    雷木扛着神雷令在空中一挥,蓝色雷龙从令旗中飞出,反正这儿也没有禁止电鱼的牌子,干丫挺的!

    那巨大怪物似乎也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连忙 缩回海底深处。

    雷木也没想赶尽杀绝,将其击退以后就回了船上,然而此时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摩诃萨那锃亮的大光头上出现了黑色的刺青文身,那形象是……魔王波旬!!!

    摩诃萨也知道自己现在情况不妙,赶紧盘膝而坐口念《阿弥陀经》,

    周身佛光涌现,宛如一轮烈日,照的船上其他人都有些睁不开眼。

    “好强的愿力!万一压不住心魔发起疯来我也没把握能保护船上的人。”

    雷木这次很是果断,看到远处有一个海岛,赶紧对迪西斯特说:

    “船长!我先把他送下船,你们跑远一点!”

    说罢,雷木脚踏风雷一个闪身来到摩诃萨的身边,抓住他的肩膀带着他腾空而起,

    几个呼吸的时间就来到了那座海岛之上。

    简单的用神识扫了扫,这岛上虽然大,但光秃秃的没有什么生灵,就连树木都没有,

    一会儿要真打起来也不至于畏首畏尾。

    将摩诃萨放在地上,雷木后退几步在地上画了个符阵,这阵法可以隔绝炁的波动,

    主要是防止附近有什么魔族的人闻着味儿过来。

    此时,摩诃萨的精神识海中。

    黑色的天空,血色的烈阳, 以及被红日映透的云朵,这云本是灰色,但是被这血红的日头一照就成了暗红色。

    一身白色僧袍的摩诃萨正盘坐于空中,不断的念诵着经文,在这里他的头顶 没有出现天魔王波旬的刺青图案,

    但魔王波旬此时就坐在他的对面!

    传说魔王波旬乃是印传佛教中所说之魔王,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

    此魔王常随诸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他们的修行。

    据《杂宝藏经》记载,佛在菩提树下魔王波旬欲来恼佛缘昔如来在菩提树下。

    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至如来所,而作是言,瞿昙汝独一身何能坐此。

    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脚,掷着海外。佛言,我观世间,无能掷我着海外者,

    汝于前身,但曾作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钵之食,故生六天,为大魔王,

    是六欲天中他化自在天天主,所以波旬又被称为“第六天魔王”。

    逆佛乱僧时,波旬会借用多种变化手段。如化身年少、大龙、少壮婆罗门像、大牛、壮士大身,

    或施以碎石、蒙蔽阿难等魔法;在《中阿含经》的降魔经中,波旬是化为细形而潜入大目犍连尊者腹中的;

    有时波旬会直接以魔力动乱梵志心意。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

    波旬的三个女儿爱欲、爱念和爱乐也来到佛面前进行娆乱。从策略上讲,

    其对佛及其弟子可谓软硬兼施,极尽威吓利诱、诓瞒误导之能事。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九波旬“执大团石,两手调弄,到于佛前,碎成微尘”,

    及“化作大龙,绕佛身七匝,举头临佛顶上,身如大船,眼如铜炉,舌如曳电,出息入息若雷雹声”等,

    这是使用威吓的策略。再如波旬对佛说“大修苦行处,能令得清净,而今反弃舍,于此何所求?

    欲于此求净,净亦无由得”,这是以极端苦行来误导正修行。

    而有时波旬看似来称赞佛,实是威逼不成,而改为打“糖衣炮弹”: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今可作王,不杀生,不教人杀,一向行法,不行非法。世尊!今可作王,必得如意。”

    佛家讲究的是断欲修心,导人向善,以大愿力感化世人,让世间人摒弃恶念,控制欲望。

    而波旬则不同,他乃是魔王,魔的概念就包括扰乱他人修行,不顾一切纲常伦理秩序,为所欲为行世间一切事,

    认为人心本恶,既然人天生就有欲望,那便应该顺应天道安排,

    不要拒绝欲望,要大胆的去放肆追求欲望,何必在乎什么伦理道德。

    还有一种说法,据记载,在大多数佛门弟子心中,波旬的意义在于诱惑与考验,名为魔王。

    传说波旬也听过世尊讲法,还证到了须陀洹果,所以可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均可教化。因曾见佛闻法,善根已经种下,未来必须会成熟。因此,待到机缘成熟时,波旬也会成佛。

    他之所以走魔王这条路线,实际上是来考验人的。看看能不能抵抗得了他的威逼利诱,过关斩将,从而一步步修炼成佛。

    当然了,至少在摩诃萨眼中,波旬就是一个坏人修行的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