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四合院:开局先把媳妇娶了 > 第180章 鼓楼

四合院:开局先把媳妇娶了 第180章 鼓楼

    王玉莹、娄晓娥她们进卧室里后,就剩丫丫这个小姑娘在外头。

    许大茂自然是跑路了,他可不确定何雨柱这家伙会不会又要动手。

    “丫丫,走,柱子哥带你出去玩,好不好?”何雨柱觉得有点无聊,只能决定出去逛一逛。

    “好,那我和我哥哥说一声。”丫丫笑着跑回了自己家。

    吴婶应该是出门钓鱼去了,周末钓鱼的人多,她们会选择远一点的地方。

    小武则留在家里写着作业。

    很快何雨柱就拉着丫丫的小手走出了四合院大门。

    俩人来到南锣鼓巷左上角的鼓楼,这也算是南锣鼓巷的标志性建筑了。

    正所谓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

    鼓楼也算是这四九城内数一数二的大建筑了。

    楼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

    建筑风格极具明清特色,飞檐斗拱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岁月变迁,但它依旧矗立在这。

    那朱红色的墙身,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每一块砖都像是一部史书的书页,记录着四九城的前世今生。

    何雨柱带着丫丫,先上了二楼,看看这鼓楼的鼓。

    楼内有25面鼓,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

    这些鼓都是后来新造的,旧的只剩一个残破不堪的主鼓了,放在一边展览,其余的24个小鼓都被八国联军抢走了。

    唉,民族的耻辱啊!

    参观完鼓后,两人来到了楼顶,何雨柱把丫丫抱了起来,开始俯瞰整个四九城,看着四周的景象。

    “柱子哥哥,看!故宫!”丫丫指着南边远方的宫殿建筑群,说道。

    “好看吗?”何雨柱笑道。

    “嗯,好看!”丫丫用力点头。

    何雨柱穿越过来,还没好好看过故宫呢,这个以前皇帝居住的地方,真的是奢侈豪华啊。

    别说真的挺羡慕的,何雨柱有时候在想,既然穿越,为什么不穿越的更久一点。

    要是穿越到明朝、清朝,当个皇帝什么的,那该多幸福啊。

    后宫佳丽三千人!每天临幸一个,都得十年才能完成一轮!

    啧啧啧,这就算是个铁肾,也扛不住这么造啊!

    难怪皇帝都是短命鬼,活不了多久。

    什么康熙、乾隆?

    这俩货指定有什么猫腻,一点都不科学!

    转头,两人又看向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作为是大都城的市中心,元明清时期,这里都是达官贵族及社会名流聚居地。

    什么王爷啊、重臣啊、名将啊,都居住在这。

    就算民国时期,那些军阀、名师、国画大师、文学巨匠也都在这里生活过。

    南锣鼓巷东边和西边各有8条整齐排列的胡同,呈鱼骨状。

    俯瞰南锣鼓巷,整个街区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据说,南锣鼓巷最北边原来有两眼古井,刚好是蜈蚣的两只眼睛。

    这种胡同分隔四合院的街区结构,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体体现。

    值得庆幸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许多老宅都保存了下来。

    这里全是差不多的四合院,比95号院还大的四合院还是挺多的。

    许多四合院都是王府,都带东西跨院的,虽然现在都改造成房屋了,但整体的样貌还是有的。

    “柱子哥哥,哪一个是我们的四合院啊?”丫丫看着眼前差不多的四合院,犯了难,好像找不到自己家了。

    何雨柱笑笑,和丫丫介绍起来;“那柱子哥可得和你好好说道说道,不然你以后走丢了了,可找不回自己家了。

    记住了哦,你看啊,咱们眼前这条街叫鼓楼东大街,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了和另一大路,你会看见南锣鼓巷的字眼,那就是到咱们四合院的主路了。

    沿着南锣鼓巷一直往里走,你会看到前鼓楼苑胡同、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再到景阳胡同。

    到了景阳胡同,咱们就快到咱们住的四合院了,再往前走个几十米,你就看见那有个供销社。”

    “我知道,我知道,供销社前面就是我们四合院了。”

    丫丫高兴地说道。

    “真聪明。”

    ……

    俩人又看了一会儿,便下了鼓楼,上了钟楼。

    都说鼓楼击鼓、钟楼敲钟。

    这钟楼的钟可不得了。

    这口钟可是出了名的重,是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重63吨的报时铜钟,被誉为“古钟之王”。

    以前的报时就靠这鼓和钟。

    不过只在夜里报两次更,定更和亮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

    定更时鼓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

    实际操作是:

    清晨先敲钟后击鼓,表示一天的开始。

    傍晚则先击鼓后撞钟,表示一天的结束。

    钟楼击钟18下,鼓楼击鼓18下,共击三遍108下,算报完一个时辰。

    “柱子哥哥,你说这么大的钟,他们怎么抬上去的啊?”

    丫丫靠在何雨柱身上问道。

    “啊,这个嘛,当然是用手拎上去的咯!”

    何雨柱笑道。

    这古人的智慧谁能知道啊,63吨的大钟,没有现代的机械知识,想把这庞然大物抬到楼上,还要把它挂在房梁上,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光靠那点杠杆原理绝对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楼高都是木质建筑,虽然底部是砖石砌的,但鼓楼的楼基本都是木头做的。

    “那得要多少力气啊!”丫丫惊讶道。

    “多大力气啊,这个嘛,估计得等丫丫以后长大了,去学校上学读书了,才能知道要用多大力气咯。”

    “柱子哥哥,学校好玩吗?我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啊?”

    “上学啊,肯定好玩啊,你想啊,一群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天天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能不好玩嘛!

    至于你什么时候上学嘛,估计得等到丫丫七岁的时候吧,七岁,你妈妈肯定带你去上学了。”

    “那我现在5岁了,还要两年呢!”

    “这么想上学啊?你不是说你哥每天都用头撞课本吗?”

    “柱子哥哥,我偷偷告诉你哦,我哥可笨了,我都学会了,我哥都学不会!大伟哥都不想教我哥了。”

    “哈哈…”

    两人边走边聊,一起朝着鼓楼处的小面摊上走去,不回家做饭了。

    “同志!来两碗打卤面!多放卤、多放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