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1982:说好的创业,我怎么名震文坛了? > 第六十四章 他是作家?

1982:说好的创业,我怎么名震文坛了? 第六十四章 他是作家?

    “作家?他是作家?”郭强不敢相信。

    “怎么不是作家?呐,这本书看一看。”说着,牛科长把一本《亮剑》递了过来。

    张大刚把书接过来一看。作者确确实实是姜东的名字没错。

    “咱们县里出了这么一位作家,姜东这名声不小!咱们这些粗人不关注文学,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这事闹的,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

    姜东正色道:“牛科长,这一次能够租到这个门面。全仰赖您的光照。作家不敢称,只不过写了本小说的普通人罢了。”

    郭强心中咒骂不已。

    张大刚翻开书页,在一旁开始看了起来。

    姜东很快签订了租赁合约,价格是八十六块钱的基础价格,租期一年。

    等到姜东要走的时候,张大刚才回过了神来,对着姜东不住称赞:“姜东,你这本书,还真挺好看。”

    “谢谢。”张大刚没有给自己专门使绊子,还算是个好人。姜东从自己的包里面拿出来了一本新书递了过去,“送你一本。”

    张大刚把牛科长的那本书放下,从姜东手中把书拿了过来。

    “正好,你给我签个名吧,在这书上。”

    郭强过来,一巴掌把把那本书打落在了地上。

    “大刚,这土鳖写的书有什么好看的?还让他签名?这也太抬举他了。”

    张大刚皱眉,“强子,你用得着这么着?我看也不至于吧。”

    “不至于?昨天晚上他他妈的把我看上的妞给抢跑了!”

    张大刚一愣。

    “郭强你别胡说,我跟潘晓筠只是普通朋友。”

    姜东说着,把地上那本书捡了起来塞进了包里,然后重新掏了一本出来,签了名递给了张大刚。

    现在,他的包里面常备多本《亮剑》。就是为了给别人赠书。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觉得自己在装逼。

    虽然虚荣,但感觉很爽。

    等到姜东走后,郭强依然愤怒不已。

    张大刚手里拿着《亮剑》,心中对姜东多了一些羡慕。

    在学校的时候,他心中有一个文学梦,也曾经想要做一个文学青年,但是没有想到现在自己的同学竟然都成了作家了。

    那真是厉害呀!

    租下了门面。

    姜东很快便开始设计、装修、买一些商店需要用的器物。同时,还要写第二本小说。

    忙起来之后,他就把与潘晓筠的约定吃饭时间给忘了。

    当天晚上,潘晓筠在饭店等了两个小时都没有等到姜东,最后气愤地回家了。

    时间很快过了八天,姜东正在指挥工人刮腻子的时候,忽然想起来了这回事。

    “哎呦,坏了,咱们把这事儿给忘了!”

    等到姜东给潘晓筠打去电话的时候,潘晓筠一听到是他的声音,立刻给挂断了。

    过了几天,商店的事情便全部由姜月娥来接手处理了,姜东则一心扑在写作上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小说。

    这次要写的是长篇小说,需要耗费的精力非常多。

    在他闭关写作的时候,《亮剑》这本书和姜东的名字已经越传越广,很快便在河白省有了一定的名声和影响力。

    不过这些他都不知道呢。

    时间很快过了半个月,与王三平约定的时间到了。

    姜东很快去了石江市,与王三平会合,两人拿着条子去了三喜养殖场。

    心中还是有一些忐忑,因为不知道凭借这张条子,能否真正的拿到皮料。

    不过如果那个刘秘书和当场长的他爸骗了他们二人,姜东也绝不会吃这个哑巴亏。

    经过两天焦急的排队等待,迎来了好消息。

    顺利拿到了一万两千斤皮料,花了两万四千块钱!

    姜东和王三平各出了一半。剩下的,就是想办法售卖了。

    在姜东忙着这件事情的时候,潘晓筠去了他的家中想要找他。

    因为她心中对姜东的那股气现在已经消了,见姜东很长时间都不联系她,她便只能屈尊前来找姜东。

    敲开门后,潘晓筠与姜秀秀四目相对。

    “请问这是姜东家吗?”

    “是啊,您是?”

    “我是他的朋友,来找他的。奥,我叫潘晓筠。”

    “那你来的不巧了,我哥这会儿正好不在家中,他去石江市了。”

    潘晓筠没能得偿所愿,不过,她却认识了一下姜东的家人。

    因为她长得很好看,刘曼如和姜大生一听到是有一个漂亮姑娘来找自己的儿子,二老合不拢嘴,把潘晓筠邀请进了家中,款待了一番。

    姜月娥和姜秀秀两个人也非常喜欢潘晓筠。

    得知前段时间姜东一直在忙着写作和装修商店的事情,她才明白了过来姜东为什么不联系她。

    拿到皮料之后,姜东和王三平也不敢多停歇,本来是想着立马组织车队,把皮料运送回了南城市进行售卖的。

    原本在养殖场外,是有很多人一直在收货的。

    这些人没有拿到条子,便想着从别人的手上买皮料,然后再转手卖出去,从中间赚一个差价。

    “在这里卖给这些人固然方便一些,不过价格要低,按照他们出的价格,我们也就能有五千多的利润,我看,还是把货运回南城售卖,这样价格高一些,能赚八千多。”

    对于姜东的这个提议,王三平也是欣然同意。

    很快,南城市就有消息传出,说有一批皮革原料正在崇阳区郊外的牛羊市场上售卖,价格量大从优,要比北方牧场的皮料便宜。

    各地的皮革厂这个听到消息之后纷纷朝着这边涌了过来。

    张伟强父子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他们还不知道,售卖这批皮料的主人正是姜东和王三平。

    因为在之前收集皮料散货的时候,他们殴打古交皮革厂的采购,已经得罪了王三平。

    在牛羊市场上面,姜东正在一个羊汤铺子面前用午餐。

    面前的是一碗羊杂,两个火烧。

    皮料运回来开始之后,王三平让古交皮革厂的三个老师傅来进行售卖。这些人懂得如何讲价、如何分辨批量的好坏,给出合适的价格。

    而王三平和姜东则当起了甩手掌柜。

    今天王三平去了省城,说是去看一批机器。王三平准备把他的皮革厂扩建一下,引进一些新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