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武则天女儿后被团宠 第209章 如鲠在喉
热门推荐:
退婚后,假千金上海岛随军躺赢
二嫁京圈太子,名律他勾心上位
七零:福宝开挂囤满仓物资养咱妈
娇软知青太撩人,嫁糙汉被宠哭了
锦鲤小奶娃,帮娘亲种田成首富
离婚后,疯批总裁夜夜敲前妻房门
重生九零,一心搞钱成团宠
侯夫人重生,娇养庶子夺回富贵命
重生后成了权臣掌中娇
李贤脸色有些泛白,纠结再三,一咬牙,拱手禀告道:
“回母后,三弟如今已到了东都接任留守一职,四弟也进了北衙历练,而今就剩儿臣一人还陪在父皇母后身边,儿臣思索再三,斗胆请母后恩准,让儿臣回凉州,继续兼任凉州大都督,为父皇驻守边疆!”
这话一出口,武后的眼眸一挑,目光落在李贤身上,许久后才问出一句:“你本就是雍州牧,又已是右卫将军,何故要回凉州?”
李贤深吸一口气,回道:“回母后,儿臣终日待在长安,难免与朝中官员走的太近,时间一长,恐对太子不利,儿臣既为雍王,又授凉州大都督,终归是亲王之身,自当远离朝堂,去凉州为父皇戍边,也算为父皇和母后尽一分力!”
李贤这话说的无可挑剔,早在咸亨三年,他便被李治册封为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
从册封的的王爵上可以看出,李治对这个二儿子还是不错的,隋朝时期,雍州就是京兆府,到了唐朝,虽然有略微变动,但雍州依然下辖二十多个县,就连长安、咸阳等地也在其中,李贤被封为雍王,需待在自己的封地,长安虽是都城,但也在下辖之中,按理说,他可以以雍州牧的身份,正大光明地待在长安。
初唐时期,皇子们被封王后,都得回到自己的封地,未经传诏,不得擅自回京,直至唐玄宗时期,才会出现几十个皇子全都待在长安城的奇葩景象。
见李贤说的这般陈恳,一旁的崔待诏用狐疑的眼神看向武后,武后略微沉思,嘴角勾勒出一抹冷笑,崔待诏立刻明白,娘娘应该是看出了其中的门道。
“罢了!罢了!”武后顾做无奈地谈了口气,笑着说道:“既然贤儿去意已决,又有为你父皇分忧的志向,母后岂能阻拦你这份拳拳尽孝之心,此事便由母后替你做主了,元宵节后,你便自行离京吧!至于右卫将军一职,便交于你弟弟李旦接手吧!”
李贤闻言脸色瞬间煞白,紧握的拳头变得越发颤抖,他万万没想到,武后竟然真的应允了。
方才他这么一说,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试探一下自己在武后心中的地位。
按照他的想法,只要武后开口留他,说明权力的天平是朝着他这边倾斜的,表明自己和太子之间,母后肯定是向着他这边的,如此一来,他便可以继续培养朝中的势力,不用再畏手畏脚,哪怕依附在李治和武后的羽翼之下,自己也有争夺储君之位的实力。
可结果呢……他就想试探一下,哪只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终归是低估了自己母亲的手段。
他以为自己那点小心机隐藏的很好,没想到仅仅一个回合,就被对方看穿了,随之而来的,便是遭到对方无情的打压。
有那么一刻,李贤甚至都怀疑,他到底是不是母后亲生的,怎么自己想让她喜欢就这么难?自己和那三个兄弟,明明都是她亲生的,可她好像谁都不喜欢,没错,她是喜欢小妹!可小妹只是个公主啊!又不能当太子?
李贤心中百感交集,有后悔,有愤闷,有不解,有寒心……
他慕然想到,前两日在摘星楼宴客,他见到表弟薛绍,后者劝他疏离朝臣,不露圭角,当时他浑不在意,还猛夸武后对他的宠幸,在他看来,太子失势,自己被提拔为右卫大将军,负责宫廷防卫,表明父皇和母后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怎么看,都是自己赢了。
可薛绍却说,他留在长安只是暂时的,一旦朝堂局势稳定,父皇不会再让他待在长安。
李贤不信,于是薛绍便给他支了这一招,说能试探出母后的真实想法,本来今日他没想过要用,可当他在殿外见到太子被母后冷落那一幕后,他的心思活跃起来了,再加上自己费尽心思搜罗的奇珍异宝,母后也置若罔闻,种种不确定因素加在一起,让他心一横,就冒然做了试探。
事实证明,知道真相比不知道真相更加痛苦。
李贤牙关紧咬,强颜欢笑地给武后行礼:“儿臣谢过母后,儿臣……告退!”
李贤转身的那一刻,武后唤住了他,意味深长地说道:
“贤儿,你记住了,太子永远是你的兄长,你的兄长永远是太子!”
这话无异于断绝了他的争储的念想,只要武后还活在,他永远只配当一个亲王。
然而,来自亲生母亲的打击远没有结束,当李贤离开后不久,他的四弟李旦一进到殿内,就获得了大量赏赐,什么西域的葡萄酒,北方的人参,东海的珊瑚……武后把李贤送的年礼全都打包给了小儿子,不是因为她宠这个小儿子,仅仅是因为:她觉得那些东西碍了她的眼。
三个先后进殿的皇子中,老四李旦的待遇无疑是最好的。
他打小就生得肥胖,又特别嘴馋,于是武后给他准备的岁礼,跟其他兄长有所不同。
武后念及他长时间待在军营里,吃的定然没有在王府中的丰盛,便让崔待诏精心准备了一桌珍馐美味,自己则陪这个小儿子一起用膳。
初心自然是好的,可那得看是谁?
如果换作李令月,娘俩这次团圆饭定会吃得笑着颜开,回味无穷。
可偏偏吃饭的人是李旦,关键还是陪武后吃饭,这在李旦看来,哪里是吃饭,分明就是在受罪。
武后的五个子女之中,除了李令月,四个儿子都惧她,而四个儿子中,最怕武后的是三皇子李显,其次就属四皇子李旦。
李旦跟武后的关系,表面上是母与子,实则是猫和鼠。
宽敞的大殿内,李旦坐立难安,在他的右上方,武后小口小口地吃着菜,他则身体坐的笔直,战战兢兢地瞟了一眼武后,尽管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尽管他面前的案台上摆放着各自美食,尽管他手里握着一双银箸,却始终不敢夹一口菜。
此情此景,勾起了他诸多回忆,他努力的回忆跟母后一同用膳的日子,期待能从中找出一次母子间和谐用膳的场景,结果回忆来回忆去,恁是没有找到一次,印象中,好像自己每次跟母后在一起用膳,他都得挨训挨揍。
母后不是嫌弃他的吃相难看,就是说他不懂礼数,等到他吃相改了,礼数有了,母后又说他是个只知埋头干饭的饭桶,再后来他尝试着一边吃饭,一边跟母后闹家常,岂料后果更惨,若是席间一个问题答不上来,母后又是劈头盖脸骂他是饭桶。
哎,当饭桶有什么不好,他想不通。
“回母后,三弟如今已到了东都接任留守一职,四弟也进了北衙历练,而今就剩儿臣一人还陪在父皇母后身边,儿臣思索再三,斗胆请母后恩准,让儿臣回凉州,继续兼任凉州大都督,为父皇驻守边疆!”
这话一出口,武后的眼眸一挑,目光落在李贤身上,许久后才问出一句:“你本就是雍州牧,又已是右卫将军,何故要回凉州?”
李贤深吸一口气,回道:“回母后,儿臣终日待在长安,难免与朝中官员走的太近,时间一长,恐对太子不利,儿臣既为雍王,又授凉州大都督,终归是亲王之身,自当远离朝堂,去凉州为父皇戍边,也算为父皇和母后尽一分力!”
李贤这话说的无可挑剔,早在咸亨三年,他便被李治册封为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
从册封的的王爵上可以看出,李治对这个二儿子还是不错的,隋朝时期,雍州就是京兆府,到了唐朝,虽然有略微变动,但雍州依然下辖二十多个县,就连长安、咸阳等地也在其中,李贤被封为雍王,需待在自己的封地,长安虽是都城,但也在下辖之中,按理说,他可以以雍州牧的身份,正大光明地待在长安。
初唐时期,皇子们被封王后,都得回到自己的封地,未经传诏,不得擅自回京,直至唐玄宗时期,才会出现几十个皇子全都待在长安城的奇葩景象。
见李贤说的这般陈恳,一旁的崔待诏用狐疑的眼神看向武后,武后略微沉思,嘴角勾勒出一抹冷笑,崔待诏立刻明白,娘娘应该是看出了其中的门道。
“罢了!罢了!”武后顾做无奈地谈了口气,笑着说道:“既然贤儿去意已决,又有为你父皇分忧的志向,母后岂能阻拦你这份拳拳尽孝之心,此事便由母后替你做主了,元宵节后,你便自行离京吧!至于右卫将军一职,便交于你弟弟李旦接手吧!”
李贤闻言脸色瞬间煞白,紧握的拳头变得越发颤抖,他万万没想到,武后竟然真的应允了。
方才他这么一说,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试探一下自己在武后心中的地位。
按照他的想法,只要武后开口留他,说明权力的天平是朝着他这边倾斜的,表明自己和太子之间,母后肯定是向着他这边的,如此一来,他便可以继续培养朝中的势力,不用再畏手畏脚,哪怕依附在李治和武后的羽翼之下,自己也有争夺储君之位的实力。
可结果呢……他就想试探一下,哪只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终归是低估了自己母亲的手段。
他以为自己那点小心机隐藏的很好,没想到仅仅一个回合,就被对方看穿了,随之而来的,便是遭到对方无情的打压。
有那么一刻,李贤甚至都怀疑,他到底是不是母后亲生的,怎么自己想让她喜欢就这么难?自己和那三个兄弟,明明都是她亲生的,可她好像谁都不喜欢,没错,她是喜欢小妹!可小妹只是个公主啊!又不能当太子?
李贤心中百感交集,有后悔,有愤闷,有不解,有寒心……
他慕然想到,前两日在摘星楼宴客,他见到表弟薛绍,后者劝他疏离朝臣,不露圭角,当时他浑不在意,还猛夸武后对他的宠幸,在他看来,太子失势,自己被提拔为右卫大将军,负责宫廷防卫,表明父皇和母后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怎么看,都是自己赢了。
可薛绍却说,他留在长安只是暂时的,一旦朝堂局势稳定,父皇不会再让他待在长安。
李贤不信,于是薛绍便给他支了这一招,说能试探出母后的真实想法,本来今日他没想过要用,可当他在殿外见到太子被母后冷落那一幕后,他的心思活跃起来了,再加上自己费尽心思搜罗的奇珍异宝,母后也置若罔闻,种种不确定因素加在一起,让他心一横,就冒然做了试探。
事实证明,知道真相比不知道真相更加痛苦。
李贤牙关紧咬,强颜欢笑地给武后行礼:“儿臣谢过母后,儿臣……告退!”
李贤转身的那一刻,武后唤住了他,意味深长地说道:
“贤儿,你记住了,太子永远是你的兄长,你的兄长永远是太子!”
这话无异于断绝了他的争储的念想,只要武后还活在,他永远只配当一个亲王。
然而,来自亲生母亲的打击远没有结束,当李贤离开后不久,他的四弟李旦一进到殿内,就获得了大量赏赐,什么西域的葡萄酒,北方的人参,东海的珊瑚……武后把李贤送的年礼全都打包给了小儿子,不是因为她宠这个小儿子,仅仅是因为:她觉得那些东西碍了她的眼。
三个先后进殿的皇子中,老四李旦的待遇无疑是最好的。
他打小就生得肥胖,又特别嘴馋,于是武后给他准备的岁礼,跟其他兄长有所不同。
武后念及他长时间待在军营里,吃的定然没有在王府中的丰盛,便让崔待诏精心准备了一桌珍馐美味,自己则陪这个小儿子一起用膳。
初心自然是好的,可那得看是谁?
如果换作李令月,娘俩这次团圆饭定会吃得笑着颜开,回味无穷。
可偏偏吃饭的人是李旦,关键还是陪武后吃饭,这在李旦看来,哪里是吃饭,分明就是在受罪。
武后的五个子女之中,除了李令月,四个儿子都惧她,而四个儿子中,最怕武后的是三皇子李显,其次就属四皇子李旦。
李旦跟武后的关系,表面上是母与子,实则是猫和鼠。
宽敞的大殿内,李旦坐立难安,在他的右上方,武后小口小口地吃着菜,他则身体坐的笔直,战战兢兢地瞟了一眼武后,尽管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尽管他面前的案台上摆放着各自美食,尽管他手里握着一双银箸,却始终不敢夹一口菜。
此情此景,勾起了他诸多回忆,他努力的回忆跟母后一同用膳的日子,期待能从中找出一次母子间和谐用膳的场景,结果回忆来回忆去,恁是没有找到一次,印象中,好像自己每次跟母后在一起用膳,他都得挨训挨揍。
母后不是嫌弃他的吃相难看,就是说他不懂礼数,等到他吃相改了,礼数有了,母后又说他是个只知埋头干饭的饭桶,再后来他尝试着一边吃饭,一边跟母后闹家常,岂料后果更惨,若是席间一个问题答不上来,母后又是劈头盖脸骂他是饭桶。
哎,当饭桶有什么不好,他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