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75:继母分家后,我把妻女宠上天 > 第226章 增加生产队数量

重生75:继母分家后,我把妻女宠上天 第226章 增加生产队数量

    关于如何养蜈蚣,蝎子,这类具有经济价值的药虫,陆远之前和王大鹏不止一次地聊过相关内容。

    王大鹏掌握得差不多。

    至于养殖蚯蚓,其实也没什么难度。

    准备一定比例的荒草,秸秆,蔬菜根茎,发酵的农家肥。

    将它们混在一起搅拌,充当蚯蚓饲料。

    “哥,你们也太那啥了,吃饭的时候说这些东西,你们也能吃得下去。”

    下班回来的陆月恰好听到陆远提到农家肥,混合各种东西进行发酵。

    “好好好,先不说了,吃饭,吃完饭我们俩去外面聊。”

    屋内有女人在场,确实不适合做这些影响胃口的内容。

    吃完晚饭,陆远和王大鹏走到院里说正事。

    出来的时候,王大鹏跟陆月借来纸和笔,将陆远的话一字一句地记在本子上。

    “村里眼下没那么多板车,还有你说要翻地,大伙都在忙着春耕,人手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听到后面,王大鹏举手发问。

    修建药虫养殖场,首先要翻平地面,还要用大量砖头。

    这些既需要运输工具,更需要能干活的劳动力参与其中。

    偏偏,此刻正值陆家庄的春耕。

    全村男女老少,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忙活,根本分不出多余的人手。

    陆远微微一笑道:“这件事情你不用管,我明天去一趟公司,和公社借一台拖拉机,这样就能腾出一定数量的人手。”

    听到拖拉机三个字,王大鹏双眼放光。

    上个月,王大鹏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拖拉机手培训,差不多可以熟练地操作国产拖拉机。

    不过话说回来。

    拖拉机属于集体财产,没有劳动任务的时候,三台拖拉机全都停在公社农机站。

    将公家财产借到陆家庄,李文斌会答应吗?

    “我说行就一定能行,回去以后,你把记下的这些东西整理好,咱们一步步地干,先将药虫养殖场的架子搭起来,之后再进行药蝎养殖,等到和龙泉酒厂实现供应关系,获取足够的酒糟,养殖蚯蚓的事情再提上日程。”

    “记住,千万别想着一步吃成胖子。”

    陆远再三提醒王大鹏,饭要一口口地吃,工作也要一件件地干。

    计划经济大框架下要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一步走错,必然会满盘皆输。

    王大鹏连连点头,表示全都记住。

    送走王大鹏,陆远回屋陪着媳妇和妹妹逗弄孩子,聊着家长里短。

    像这样的温馨时刻,才是陆远最想要的幸福。

    想要家里一直幸福温馨和睦,都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接下来的几个月,陆远恐怕会忙得飞起。

    村小学破土动工,春耕工作更是头等大事。

    村后面的砖厂,药虫养殖场,与龙泉酒厂,前进煤矿,东风化肥厂几家单位的合作。

    还有夏天送来的化肥。

    方方面面的工作,使得陆远迫切感觉到人才匮乏。

    仅有王大鹏和陆家兄弟几个助手是远远不够的。

    陆远还要在村里继续发掘人才。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饶是陆远两世为人,拥有着远超这个时代的见识和能力,也毕竟是肉身凡胎。

    既做不到三头六臂,更做不到天天精力充沛。

    诸葛武侯是何等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可又能怎么样?

    事必躬亲,最后还不是被累死了。

    “陆远啊陆远,我现在既盼着你来,又害怕你过来。”

    第二天中午,李文斌正在办公室提点陆山林,让他尽快融入公社集体。

    没承想,陆远毫无征兆地进来了。

    “主任,您是公社一把手,我只是个小村长,你怎么还怕我过来汇报工作呀?”

    “得了吧,少在这里给我戴高帽子,你小子每次嬉皮笑脸地过来,准没好事。”

    李文斌揶揄道:“每次你一笑,必然是要从公社要点东西,这回,你又打算要什么?”

    说罢,李文斌当着陆山林的面,调侃陆远无利不起早。

    不是要东西,也是要政策。

    反正公社多少要抽点血。

    陆山林赔着笑脸说道:“小远,你这次来有什么事吗?”

    陆远一本正经地说道:“主任,我这回真是来汇报工作的。”

    此话一出,李文斌收起玩笑之色。

    既然是汇报工作,肯定要有汇报工作的态度。

    陆山林说道:“主任,要不我先出去?”

    “没这个必要,你留下来一块听听,你是陆家庄老村长,也是陆远的长辈,不是外人,不用避嫌。”

    闻言,陆山林找了一把椅子坐下。

    “主任,这是我的工作报告,您先过目,等您看完,我再具体讲述我的工作思路。”

    陆远从帆布挎包里掏出稿纸交到李文斌面前。

    看了几眼,李文斌脸色突然变得凝重。

    陆山林见状走过来,瞥向桌上的工作报告。

    不看不要紧,陆山林魂都要吓丢了!

    陆远好大的胆子,竟敢变动陆家庄的劳动模式。

    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生产队成为乡下地区唯一的劳动组织。

    以村屯为单位,成立生产大队。

    生产大队下面,又分为若干生产队。

    许多地方的生产队大队长,生产队支书,其实就是村长。

    陆家庄同样不例外。

    只不过许多村民叫顺了口,加上姓陆的占了一半人口。

    依旧用村长,称呼村里的一把手。

    一千多口人,按照相关规定分成五个生产小队。

    五个生产小队,分别有五名小队长。

    一般的家长里短,劳动琐事由生产小队的小队长负责处理。

    若是处理不了,才会交到村大队。

    陆远的工作报告上,写了一项令人头皮发麻的建议。

    现有的五个生产小队基础上,成立第六生产队。

    人手方面从其余五个生产队挑选,专职进行副业生产。

    陆山林严肃地说道:“陆远,这么做的风险太大了,村大队下面有多少生产小队,都是上面规定好的,没有上级许可,既不能减少生产队的数量,也不能擅自增加。”

    “你考虑过这么做,会给公社带来多少麻烦呢?”

    李文斌一言不发地看向陆远。

    陆山林口中的上级,指的其实是公社。

    不过又不完全正确。

    公社有权增加或是减少生产队的数量,但实际权力属于家里大丫鬟,拿钥匙不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