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75:继母分家后,我把妻女宠上天 > 第230章 不管瘦肉肥肉,吃到嘴里就是好肉

重生75:继母分家后,我把妻女宠上天 第230章 不管瘦肉肥肉,吃到嘴里就是好肉

    陆远打断众人的各种猜测,开门见山地说道:“外国白猪长得快,不是我家喂了特殊饲料,也不是给它吃了仙丹妙药,这种白猪本身就有长得肉的特点,而且不挑吃的。”

    “涨肉快,母猪产下的猪仔也多。”

    余下的时间里,陆远从多个方面介绍发展副业,养猪养鸡的好处和陆家庄的先天优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不拿出些真东西,任陆远说得天花乱坠,旁人也不会相信。

    通过几个月的时间,陆远将两头进口白猪养得膘肥体壮。

    用事实证明,进口白猪所能带来的各种利益。

    和老虎,黑瞎子,梅花鹿差不多。

    进口白猪身上都是优点。

    至于有没有缺点,答案肯定是有的。

    只是这种缺点颇有些啼笑皆非。

    瘦肉率高于肥肉率。

    后世,瘦肉才是餐桌上的常客。

    而在这个时代,瘦肉等同于烂肉。

    五花肉,肥膘,猪板油才是好肉。

    有的时候。

    顾客甚至会因为自己买的五花肉瘦肉偏多,而和售货员吵起来。

    更有甚者,还会大打出手。

    听完陆远对于进口白猪的介绍,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他。

    五名队长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农民。

    从他们太爷爷辈开始,就跟农活打交道。

    陆远说的各种内容,每一条都具有颠覆三观的影响。

    无凭无据,仅仅是空口白牙。

    哪怕打死大伙,几个人都不相信外国白猪会长这么快。

    如今一看,不相信都不成。

    毕竟,这些都是众人亲眼看到的事实。

    不但看到了小白猪长成大肥猪。

    更看到陆远带小猪崽回村的一幕。

    两只比小猫大不了多少的外国小白猪,几个月以后变得这么大。

    简直比变戏法还要稀奇。

    “村长,你这么能耐,能不能让这种猪的肥肉多一点?”

    一队长王宝库喃喃道。

    “我想科学家们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不过现在嘛,我是无能为力。”

    陆远苦笑了几声,继续说道:“别看这种猪的瘦肉高于肥肉,可不管是瘦肉还是肥肉,吃到嘴里,那都是好肉,大伙说对不对?”

    “上次进城,我从科学家们口中得知,这种白猪不但长肉快,而且适合大量养殖,这两年的事情大伙都看到了,不再像早些年一样,动不动就搞什么活动,组织学习班,脱产参加批斗,批判。”

    “风向变好了,咱们也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跟着变好。”

    五个生产队长纷纷点头。

    瘦肉率高有点不招人待见,但也正像陆远说的,不管瘦肉还是肥肉,吃到嘴里那就是好肉。

    见众人逐渐接受了外国白猪优于国内黑猪的事实,陆远趁热打铁道:“接下来,我会从每个生产队抽调十几名到二十几名不等的村民,加入第六生产队,专职从事副业生产。”

    “等到副业生产有了眉目,从各队走出来的乡亲们,能够带动所属生产队进行副业生产。一个人教十个,十个教一百。”

    “假以时日,咱们村的日子想不富裕都难。”

    拥有着超越时代的见识和经验,加上知道后续的历史走向,只要众人全心全意地配合陆远,别说让陆家庄成为第二个大寨村。

    全国第一村的名号,绝对会落到陆家庄身上。

    养鸡养猪,需要大量粮食和饲料。

    这些问题,陆远有了解决方案。

    若非如此,也不会信心满满地组建第六生产队。

    “那就这么办吧。”

    陆老八第一个点头赞同。

    其他四个生产队长也没有什么意见,亲眼所见还有什么不相信的。

    隔天,陆远,王大鹏,陆家兄弟几人分头行动。

    开始从五个生产队挑选人手,完成第六生产队的组建工作。

    一个月后,村小学落成。

    开学上课这一天,陆家庄热闹得堪比过年。

    除了陆家庄的适龄儿童,周围村和生产队的半大小子,也都背着书包,拿着公社发的学习文具,一窝蜂涌进了位于坟山脚下的村小学。

    由于怀孕的关系,夏荷没办法过来上课。

    经过商议,陆远从村里的剩余知青中,选了一个品学兼优,性格忠厚的男知青替补夏荷。

    几名民办教师全部到位,寂静了数年的坟山附近,传来了琅琅读书声。

    另一边。

    六队组建完毕,人数98人。

    陆远兼任六队队长,王大鹏担任副队长。

    第一轮工作,修建药虫养殖场。

    “村长,供销社王主任来了。”

    距离陆远从公社借来拖拉机,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陆家庄的各项发展都在陆远的规划下有条不紊地向更好的明天前进。

    挂断赵大爷从省里打来的电话,陆远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服,快步迎了出去。

    “王哥,你这是?”

    刚刚走出村委会,陆远迎面看到从自行车下来的供销社主任王长友。

    自行车后面拖着一只满满当当的麻袋。

    王长友招呼道:“小陆,你过来搭把手。”

    陆远听后帮着王长友将车后面的麻袋搬下来。

    分量确实不轻。

    “王哥,你拿这么大的麻袋过来干吗?”

    “瞧你小子这话问的,当然是给你的。”

    王长友自来熟地走进村委会,拿起陆远的茶缸灌了一口,转头指着地上的麻袋说道:“这边一共一百二十斤大粒盐,由于淋了雨,因此被列为残次品,不过你放心,趁着这两天天气好,我让人把结块的盐拿出来晾了晾,你用的时候,用擀面杖将这些结块的盐碾成末。”

    “一斤一毛钱,你给十二块钱就行。”

    听到这番话,陆远连忙道谢。

    残次品不要票,而且价格比正常价低了一大半。

    “王哥,你太客气了,打个电话招呼一声,我自己过去取就是了,还要麻烦你亲自过来送一趟。”

    陆远一边道谢,一边从裤兜里掏出一沓钱。

    拿出一张大团结,又拿出一张五元。

    一共十五元,陆远一并给了王长友。

    “王哥,剩下三块钱回去买两包烟抽,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按照正常价,一斤大粒盐约在三毛钱左右,王长友亲自给陆远送来一百二十斤所谓的“残次品”,肯定是有事想求陆远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