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75:继母分家后,我把妻女宠上天 > 第463章 招工流程,择优录取

重生75:继母分家后,我把妻女宠上天 第463章 招工流程,择优录取

    “大伙还记得不,公社去年给咱们村盖小学,准备招收几名民办教师,那时候也有人把消息提前泄露出去,虽然事情不大,但还是让咱们村非常被动,我看这次的事情,肯定也是有心人在背后挑拨。”

    “村长,爱国这话说得没错,这件事咱们真得重视起来,开筷子厂刚刚有了眉目,转眼工夫就传得沸沸扬扬,不但十里八乡老百姓去你家讨关系,我们几个村干部也没有落下,天天被人缠着,就想要个招工名额。”

    “县里给的100个招工名额到底该怎么分,今天最好能拿出一个可以服众的方案。”

    “唉,老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山中有远亲,自从咱们陆家庄的日子好起来,隔三岔五就有一大堆事来找咱们麻烦,想消停几天都办不到。”

    村委会,会议室。

    村干部们长吁短叹,建厂招工明明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事,可是随着消息被人泄漏,讨关系的人都快把大伙家里的门槛踩平。

    如果是外人上门讨要名额,倒是没啥说的。

    公事公办,直接打发走就行了。

    最麻烦事还是各自的亲属和朋友。

    说轻说重都不行,要是说急了,人家直接给你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

    农村是个人情社会,许多事明知道不应该干。

    可就是架不住亲戚套亲戚,感情赶感情。

    公社下面的贫下中农总共有一万多,将近两万人

    目前,县里给陆远的招工名额只有一百个。

    一百个名额具体怎么分配,给谁不给谁,都是个麻烦事。

    一旦处理不好,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

    陆远淡淡说道:“大家伙说的这些问题都很重要,我们重点讨论一个事情,公平。”

    “就像爱国说的,这件事情不管背后有没有隐情,竟然已经掀起了风浪,我们只能是一碗水端平,尽快将这场风波平息。”

    随后,陆远给众人算了一笔账。

    陆家庄一共有1332名村民。

    剔除掉孩子,老人,有问题的二流子。

    剩余的劳动人口831人。

    这些人全都符合根正苗红的要求。

    想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最好的方法就是考试。

    耳听陆远提到考试,众人目光齐刷刷地看向陆远,等着他接下来的安排。

    很快,陆远拿出了具体的考试方案。

    又从一百个名额中,摘出三个准备分给知青。

    相比于在村民里选拔筷子厂的工人,从有文化的知青群体选拔骨干尤为重要。

    知青有文化,有见识,并且多次参与陆家庄的集体项目,积攒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陆远打算将获得招工名额的三名知青,当成筷子厂的管理骨干进行培养。

    剩余的九十七个名额,采用择优录取的考试方案。

    首要条件是要识字。

    陆家庄一千多口人,读过小学的人不到一百个。

    不是说剩下村民都是文盲,只是说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就这么多人。

    剩余村民接受过扫盲教育,能够写自己的名字,认识百八十个常用字。

    但是这样远远不够。

    考试标准以认识两百个字为基础,认的字越多,得到招工名额的机会越大。

    除此之外,吃苦耐劳,服从管理这些内容也要加进去。

    筷子厂接下来的工作属于重体力劳动,吃苦是肯定的。

    其次。

    服从管理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众人吃大锅饭的情况出现。

    等到一切走上正轨。

    陆远准备尝试着小范围实施计件工资。

    干得多,拿得多。

    花了两个小时,陆远和众人完善了后续的招工流程。

    第二天,众人各自行动,陆远前往知青们进行能力考察。

    眼下,知青们正在参与省农科院的养猪项目。

    盼星星盼月亮的希望能够入专家们的法眼,获得进入农业科研机构上班的机会。

    陆远之所以只给知青点三个名额,倒也不完全是因为这件事。

    几个月后,间断十年的高考将正式恢复。

    那个时候,会有大量知青选择参加高考,通过上大学达成鲤鱼跃龙门,改命换运的梦想。

    离开乡村,重新回到城市。

    至于最后能够留下多少知青,陆远心里也没谱。

    如果知青最后全都走了,给他们再多名额也是浪费。

    另一边。

    治保主任陆爱国和几名生产队长分头去做村里人的宣传工作。

    将陆远制定的招工标准,详细介绍给一个生产队的村民。

    一周以后,陆家庄将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内部考试。

    择优录取筷子厂工人。

    认的字越多,越有机会得到名额。

    “主任,你安排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落实下去,一百个名额我分成两份,其中三个名额由知青们进行推荐选拔,另外的九十七个名额,从我们村的贫下中农中挑选。”

    “主要标准除了根正苗红,没有受过处理,还要以他们的文化知识为考量。”

    想到陆爱国在会上提出的担忧,陆远觉得确实有必要一查到底。

    李文斌担任公社主任期间,大刀阔斧地在各个村屯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建设。

    供销点,卫生所,村办小学成为李文斌的三板斧。

    第一所村办小学出现在陆家庄,伴随而来的是一阵人心躁动。

    得知陆家庄要修小学,将从当地挑选几人担任代课老师。

    当时的场面可说是一团乱麻。

    招工消息走漏风声与上次的事情有着大量相似之处,陆远思来想去,认为县里确实要派人下来调查。

    老刘是个不当家的泥菩萨,性格好的同时,工作能力勉勉强强。

    指望老刘牵头调查到底是哪里泄露了消息,估计没有一年两年,连个线索都找不到。

    “你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吧,我安排几个人去公社查一查,保密是基础的工作要求,连这点都做不到,公社确实需要进行一场整顿。”

    电话另一头,李文斌认可了陆远的看法。

    不论事情背后有没有人兴风作浪,都要一查到底。

    哪怕仅仅是某人一时口快,将建厂招工的消息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传扬出去,这股风气也要立刻刹住!

    接下来,李文斌和陆远还要做许多事。

    如果每次都要当心泄密,二人索性什么都不用干了,天天忙着善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