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催着我和离,公主上门你哭啥? > 第39章 教育之争

催着我和离,公主上门你哭啥? 第39章 教育之争

    刘景青为了不挨打,赶紧搬出李想做挡箭牌。

    “大姐,老师还在这儿呢!您可要注意形象。”

    “我老师可不喜欢凶女人。”

    刘景青这一招果然有效,听了这话,刘莺忙丢下鞭子,将刘景青拉到旁边房间。

    让小蝶关上门,刘莺才向刘景青道:“你说说,自己错哪儿啦?要是说不出来,我还是要罚你。”

    刘景青忙道:“我不该让小蝶给老师做妾。”

    刘景青还当他大姐吃小蝶的醋了。

    刘莺脸上又是一红。

    “你把你姐当什么人啦!我是气你不好好在书院读书,却悄悄溜到京城来玩。”

    刘莺这次来京城,主要便是抓刘景青回去读书的。

    刘景青听大姐是因为这事生气,顿时耷拉起脑袋,一副厌学少年的模样。

    “大姐,我对那些孔孟之道、圣人之言,是真的没有一点兴趣。我觉得,我学那些东西也没什么用。

    您不如让我跟着先生,在京城学习怎么坑人。哦不,怎么制造蒸汽机。

    行吗?”

    刘莺坚定地摇头。

    “不行!

    你是咱们大夏吴王的六世子,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算你要跟着青田先生,也应该跟他学怎么治国安邦,而不是学这些奇技淫巧。”

    刘莺虽然喜欢李想,但她自小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从小受的教育让刘莺认为,李想研究的那些机械只是小道,诗词文章才是大道。只有诗词文章,才能够治国安邦。

    李想一直在门外听着。

    听到刘莺说蒸汽机这些东西,只是奇技淫巧,李想再也忍不住了。

    李想推开门。

    刘莺看到李想,赶忙向她道歉。

    “对不起,先生。我没有瞧不起您那些机械知识的意思。我只是希望景青能好好听话,认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

    他毕竟是吴王世子,与一般人家的孩子不同。”

    大夏有一个规矩,各地诸侯王的子女,都要从小送到京城。皇家对这些诸侯王的子女,一般盯的也比较严。

    这主要是防止手握大权的各地诸侯王造访,拿他们的子女做人质。

    刘莺虽然不是吴王子女中最大的一个,但她两位哥哥前年被派往西北为大夏守边。

    于是教导弟弟妹妹的重任,便落到了刘莺身上。

    这两年,刘莺一直尽心尽责。对于庶出的刘景青,刘莺也从来没有歧视过他。

    李想却不认同刘莺的观点。

    “听话的孩子,未必将来就会有出息。王爷的儿子,也不一定都要学习治国安邦。

    就拿你弟景青来说吧!

    景青头上有五位哥哥,加上他又是庶出。

    无论怎么算,将来都轮不到他来继承你们家的王位。

    那他学那些治国安邦的手段,做什么呢?

    难道,你想让他跟他五个哥哥争夺王位继承权?”

    刘莺被李想这话说得愣在当场。

    刘莺深受他父王的影响,认为他们刘家的孩子,就应该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至于学了以后是不是真的有用,她也从来没有深想过。

    此时被李想这么一问,刘莺顿时便陷入了沉思。

    李想见刘莺低头沉思,走上前轻轻拉住她的手。

    “公主,其实咱们可以换个思路想一下。

    既然景青将来不可能继承你父王的王位,他自己又对机械制造有兴趣。你何不顺了他的心意,让他好好学习机械制造呢?

    当年墨家就是凭着机械制造的小道,成功帮大秦完成了六国的统一。

    可以说,秦国能统一六国,至少有一半是墨家机械制造的功劳。没有墨家为秦国制造的各种犀利武器,秦国便不可能统一六国。

    而眼下景青准备研究的这个蒸汽机,如果成功,将来它对大夏的推动作用,会比墨家当年对秦国的影响还要深远!”

    刘莺向来是信任李想的。刚才她说那番话,主要是受她父王和儒家文化的影响。

    此时听李想说,她弟研究的东西这么厉害,刘莺终于被说服。

    刘莺看向刘景青。

    “好吧!既然青田先生也说,你研究的这东西有大用。那我就成全你。不过,父王要是知道此事,你可不能说这事是青田先生让你干的!”

    刘莺虽然同意让刘景青留在京城研究蒸汽机,但她却不想让李想因为这事,将来受她父王的责难。

    刘景青大喜。

    “大姐您放心。将来父王要是追究起来,我就说我是自己背着大姐和先生,私自从书院逃出来的。

    绝不连累大姐和先生。”

    刘莺摇头。

    “你说我没关系。但不能把先生牵扯进来。”

    为了弟弟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刘莺可以冒着被她父王惩罚的风险。但她却不愿意让李想跟她一起受连累。

    刘景青朝刘莺眨眨眼。

    “懂了,大姐。我绝不会让姐夫受连累的!”

    刘莺听刘景青直接叫李想姐夫,心中很开心,但她那张俏脸却红到了脖子根。

    刘莺悄悄看李想一眼。

    “你们还没吃饭吧?我这就安排人给你们做饭。”

    为了能让李想不用再亲自下厨,刘莺这次来京城,特意把书院那两个经李想培训的厨师,全都带了过来。

    铜罗巷的小院里,李想最终还是亲自下厨,教书院的两位大厨又做了几道新菜。

    赵清竹和刘景青全都吃得捧着肚子,一脸幸福地躺在胡床上。

    “今晚这顿饭,是我吃得最饱的一次。”

    “李想,你这厨艺到底跟谁学的?”

    赵清竹如今早已不把李想当外人了,在他面前也不再摆那副高冷的伪装。

    此时的赵清竹,懒散的躺在胡床上,哪里还有一点高冷女神的模样。

    李想嘿嘿一声。

    “我在一本古书上看的呀!”

    赵清竹根本不信。

    “古书?

    古书不是只谈治国大道的吗?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不同,但说来说去,也都是治国安邦那些事。

    什么古书还会记录食谱?

    你该不会是诓我的吧?”

    赵清竹身为燕国公主,自然也是读过不少书的人。但她还从来没见过,哪本书上有记录食谱的。

    李想朝赵清竹翻了个白眼。

    “孔子说,食色性也。记录食谱,不是很正常嘛!真是孤陋寡闻。”

    赵清竹却还是不信。

    “那你说说,你那本古书叫什么名字?”

    李想见赵清竹追根问底,只好道:“那本书好像叫《中华美食大全》,里面专门记录各种食谱。”

    几人正讨论着食谱的事,却见小蝶匆匆进来。

    “公主,马侍郎来了。说是有要事找先生。”

    刘莺顿时皱起眉。

    “奇怪,马经武这么晚来找先生做什么?”

    李想已经起身往外走。

    “如果我猜得没错,应该是公孙良开始抢他的生意了。

    你们在这儿坐一下,我去见见马大哥,一会儿就回来。”

    刘景青立马从胡床上跳下来。

    “我跟你一起去。”

    毕竟,马经武是刘景青的亲舅舅。刘景青还是比较关心。

    李想与刘景青来到外面的会客厅,便见马经武正在会客厅里来回踱步,显然非常着急。

    看到李想,马经武赶紧迎上前。

    “青田先生,出大事啦!我听说,公孙良已经造出比咱们质量更好的纸。而且,他昨天还去见了宫里负责采买纸张的胡公公。

    原本我与胡公公已经谈好,下个月再增加三成纸张的采购。

    但是刚才胡公公突然派人过来通知我,从下个月开始,不再采买我们家的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