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 第13章 痛心疾首的刘辩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13章 痛心疾首的刘辩

    刘辩这道命令,让刘和、钟繇两人皆是摸不着头脑,只得赶紧催促宦官们离开。

    他们二人只以为天子是对十常侍有阴影。

    实则不然,刘辩主要是觉得他们身上总有一股味,闻着难受。

    另外,他也不喜欢宦官参与到朝政当中。

    虽然吧,人家切了,不会祸害后宫嫔妃。

    而且因为没后代,理论上就没多大野心。

    但刘辩总认为,这样的人会被憋坏,心理估计都有问题。

    更何况历史也证明了,宦官要是作起妖来,威力可一定也不小。

    有侍中这个职位帮他管理少府,帮他传达诏书就够了。

    刘辩望着没走的两人,询问道:

    “你们二人是?”

    刘和、钟繇二人赶紧回话。

    “臣侍中刘和。”

    “臣黄门侍郎钟繇。”

    刘辩恍然大悟,要说这汉朝的官职体系真有问题。

    小黄门、中黄门、黄门令等都是太监,黄门侍郎却不是。

    中常侍是宦官,侍中又不是了。

    问题是这些人的职责吧,又或多或少有重合的地方。

    刘辩坐在龙椅上,沉吟片刻后,吩咐道:

    “刘和,替朕跑一趟,宣三公上殿对奏,钟繇,你去诏卫尉孙坚、光禄勋袁绍、尚书令朱儁。”

    刘辩指的三公,是王允和杨彪。

    其他人估计都跑到崇德殿,与董卓、太后一起上早朝呢。

    “喏!”两人一齐拱手,随后快步离去。

    刘辩等了一会儿,外面传来通传声。

    三公中的王允和杨彪都来了。

    “臣王允。”

    “臣杨彪。”

    “拜见陛下。”

    王允和杨彪规矩的行拜礼,刘辩面容和善,摆手道:

    “免礼,奉先,去搬两张凳子来。”

    “诺。”吕布转身去办。

    “谢陛下。”王允谢恩后,和杨彪分别坐下。

    刘辩看着他俩,表情和善,笑道:

    “太师、太尉,今日二位也没去上早朝?”

    王允顿时冷笑出声,道:

    “一大早倒是有人来请老臣,直接被老臣给撵了出去。”

    杨彪表情十分平淡,“也有人来请臣,臣将他们乱棍打出去了。”

    刘辩笑出了声,“哈哈,看来朕的脾气比起卿二人,倒是要好很多了。”

    王允在历史上,可没这么硬气。

    看来是现在刘辩手握军权,给了他足够的底气。

    随意聊了一阵之后,刘辩收起了玩笑,表情逐渐变得凝重。

    “朕今日主要是想聊两件事,首要就是想商讨一番,该如何诛杀国贼。”

    董贼的称呼,现在更进一步,成国贼了。

    回到洛阳后,估计所有人也都明白了,那天哨骑打探到的消息,都保守了。

    董卓这伙人,在凉州野蛮成性,在洛阳也丝毫不知收敛。

    他不仅纵容手下士兵,每日在城中烧杀劫掠,甚至连当街奸淫人家良家小姐的事都干的出来。

    惨死非命的老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而董卓本人呢?他根本就不管那么多,朝廷被他搞的乌烟瘴气不说,问题是他天天盯着人家祖坟挖。

    挖祖坟弄来的钱,到处招揽名士和扩军。

    这谁能忍?

    杨彪和王允听完,脸色同时一沉,显然对此也极度愤怒。

    杨彪道:“陛下,臣认为此事不可再拖,趁着董卓尚未失控,必须将其拿下,否则后患无穷。”

    “老臣附议。”

    王允点头附和。

    “朕倒是想啊。”

    刘辩却摇了摇头,长叹一口气,做出一副纠结的神色。

    王允和杨彪的心跟着沉了下去,他们大概猜到,天子是在担心太后。

    这时候,外面再次传来通传声。

    “启禀陛下,卫尉孙坚、尚书令朱儁、光禄勋袁绍觐见!”

    “宣!”

    “臣等拜见陛下!”

    几人进来后,躬身向刘辩行礼。

    “平身吧!”刘辩微笑道。

    “谢陛下!”几人站直身躯,见到王允杨彪在场,接着又施一礼。

    三公的地位此刻得到最好的体现。

    比如现在,其他臣子得站着,王允和杨彪却能坐着和刘辩交谈。

    刘辩知道朱儁年纪大了,再加上他资历够老,于是吩咐人多添了一张凳子。

    朱儁又是一阵道谢,之后又进入正事。

    刘辩叹气道:“朕刚刚在与太师太尉商量诛国贼的事,卿等来了,正好一起聊聊。”

    几人交换了一下眼神,不约而同道:

    “陛下,此事不能再拖!”

    刘辩摇了摇头,苦涩道:

    “朕每每想起那逆贼,就觉痛心疾首,恨不能手刃此贼,可是朕的母后……”

    这场变革,很有可能太后会出事。

    他得装一装,装出一副万般不情愿,最后实在迫不得已,选无可选,甚至被刀都架在脖子上的情况下,才奋起反抗。

    不然事后一定会有人把这件事拿出来,当成他最大的污点。

    不管有事没事,只要刘辩哪让别人不爽了,就拿出来说。

    本就没有多少权威的汉室,也因此事,变得更加动荡。

    就这么说大汉的孝道吧,一个饱受世人诟病的人,若是孝名能远扬,天下士人都会以和他结交为骄傲。

    朝廷也会许以官职,重点培养。

    压根就不会有人在乎他的劣迹了,相反,若是一个人没有了孝名,那必遭世人唾骂。

    所以刘辩才如履薄冰,而且现在各州都跟朝廷脱节,董卓早晚都得死,刘辩怕的是董卓一死,自己立马被讨伐。

    他要把自己的贤名彻底传出去,太后就是真不小心死了,也不能让别人挑他的毛病。

    众臣听后,有人劝诫,有人唉声叹气默不作声。

    刘辩一直是一副情绪低落的模样。

    “众卿的心意,朕都明白了,既然如此,朕会好好思量。”

    他其实一点也不着急。

    刘辩在等两个机会。

    首先,刘辩就不信,董卓能忍着一直不对他动手。

    现在朝廷是两个班子在运行,是人是鬼都在戳着董卓的脊梁骨骂。

    三岁小孩都知道他是国贼。

    现在还是骂,过几天就是各地义军兴起了。

    所以董卓一定不敢耗时间,刘辩越是不去上朝,越是不妥协,不主动去解决两套班子的事,他就越是被动。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董卓退让,把他那套乱七八糟的新班子解散。

    那不开玩笑吗?那些背着骂名投靠他的人图什么?就图一点权利,他要是退让了,立马得被活撕了。

    所以,就在这几天,董卓一定会动手。

    当然,董卓身边有个李儒出主意,刘辩不得不预防,所以他也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保底的动手时机。

    那就是起义军开始兴起,朝野彻底哗然的时候。

    这时候刘辩奋起反抗,砍死董卓,哪怕太后出事了,也没人会说他什么。

    等风起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