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 第160章 朱儁抗旨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160章 朱儁抗旨

    吩咐了程昱一通,刘辩离去,给程昱一些时间把后事处理完。

    回到大帐,正巧得知满宠来的消息,传令见了他一面。

    君臣隔着十米远交谈,聊的都是瘟病的事。

    满宠专门划了一个县,用来隔离。

    刘辩对他的举措都挺满意。

    “百姓们情绪怎么样?”

    提起这件事,满宠来了些精神,回道:

    “百姓得知陛下就在济阴郡,还广寻良医免费救治他们,无不感激,全力配合着臣的工作。”

    刘辩点头,能让满宠这么说,就说明真没生什么乱子。

    如此他的心放下大半,又吩咐道:

    “卿应该看到,朕下令烧制了不少草木灰和壳灰,你着人都带回去,凡有人经过之地,必须撒上一层,另外,告诉那些郎中,注意染病者的体液……”

    这些东西,应该能再次降低瘟病传播的风险。

    一个小小的举措,或许能拯救上万人。

    满宠答应下来,随后退了下去。

    之后,刘辩还要处理摆在他面前的一堆奏疏,一些是从洛阳送来的,还有兖州当地的事物,案台上堆了至少三日,来不及处理。

    虽然他身边有郭嘉,但郭嘉不是贤内助的类型,刘辩试着让他处理过,可效率太低,也就不了了之了。

    刘辩翻看,郭嘉掌灯。

    奏疏内有一堆事,值得他关注的不多,倒是有一封益州送来的奏疏引起了他的注意。

    益州有官吏上书,罗列了一大堆袁家曾经的功绩,又夸了一通袁术,说什么应该给袁术封个吴侯或者楚国公啥的。

    刘辩停顿两秒,写下再议两个字。

    他想到一件事,扭头望向郭嘉,眯着眼睛说道:

    “回头有空了,你去找一下程昱,告诉他,锦衣卫再多招募一批人,朕需要锦衣卫能成为朕的眼睛,无论朕在哪都可以晓知天下事,办好了,朕重重有赏,办不好,朕就换人。”

    郭嘉微微颔首,“喏!”

    此事倒是不错,朝廷有个情报机构,很有必要。

    他又提醒道:“如今消息不通达,陛下出宫已有三月,寻得合适时机,该班师回朝了,尚书令一人恐难为继。”

    刘辩缓缓摇头,叹气道:

    “北方不安定,朕心难安啊。”

    虽然汉廷在蒸蒸日上,可偏安一隅不是长久之计。

    光靠一个司隶,养不起那么多军队,光靠挖坟,靠吓唬各地官吏,也持续不了太久。

    数以百万计的流民安置,州权一分为三等任务,需要他亲自来办。

    另外,朝廷不至于出什么乱子。

    士大夫虽然闹腾,但在他的操作下,推出了一个太师王允。

    他给他们名声,威望,但不给权利。

    至于杨彪,他给权给名,但受朱儁、卢植、荀彧的三方节制。

    朱儁一日守在洛阳,杨彪就相当于没有兵权,卢植一日不给粮食,杨彪也调动不了军队。

    荀彧那伙人呢,刘辩放心大胆的用,可他们又有天然的劣势,就是没什么威望。

    多方平衡,哪怕是利益熏心之辈,也不敢乱来。

    而且,他只是出征了,又不是死了。

    再者刘辩相信荀彧能把朝廷料理妥当。

    毕竟在曹魏那个时空,曹操多次领兵出征,于夫罗、吕布、马家父子等不断偷家,都被荀彧稳住了。

    比起洛阳,刘辩更关心的是豫州、冀州,还有并州扬州那边的事。

    “刘备最近战事如何?”刘辩询问,他好多天没关注那边的战事了。

    “基本平定,刘皇叔目前在整顿豫州政务,哦对了,有个叫舒仲应的……”

    郭嘉着重汇报了一个新人物。

    舒仲应是袁术弄出来的国相,但此人却全力配合着刘备的攻势,还拿出粮草来支持,甚至高举着反袁大旗,同时爱民的名声远扬。

    刘辩听后,沉吟道:

    “起草诏令,任命舒仲应为豫州别驾,刘备为豫州牧,关羽为豫州都督,张飞为豫州刺史,黄忠魏延分别为治中长史……先这么办吧。”

    郭嘉应下,刘辩继续处理奏疏。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乐进前来通传,陈宫回来了。

    这段时间,陈宫一直在用他的影响力,召集着各地郎中。

    他突然回来,定是寻到了良医。

    刘辩放下所有事物,起身道:

    “快传。”

    不一会儿的功夫,陈宫被引入帐中,他风尘仆仆,但难掩脸上的笑意。

    “臣参见陛下!”

    陈宫行了大礼,刘辩上前搀扶住他,询问道:

    “可为朕找到了治瘟病之法?”

    “找到了找到了,有一人有治病良策?”

    “何人?”

    “张仲景。”

    ……

    洛阳。

    荀攸赶到北邙大营。

    原本以为能顺利见到朱儁,送完圣旨事情就办完了。

    实际上他被阻拦在北军营帐外,花费半天功夫,直到亮出圣旨,才得以放行。

    见到朱儁,情况跟他想的十分不同。

    朱儁浑身着甲,整个大帐就他一人,不见其他将领踪迹。

    “朱老将军。”

    荀攸拱手行礼。

    朱儁抬起头瞥了他一眼,淡漠的回复了句:“来我北军何干?”

    荀攸一滞,对方的态度出奇的冷淡,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味道。

    他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掏出圣旨,“老将军,朝廷有旨意。”

    朱儁面色没有半分波动,问道:

    “不知是太后的懿旨,还是尚书台发出的圣旨?”

    荀攸皱眉道:“自然是圣旨。”

    “可是要调兵?”

    “正是。”

    “那就将圣旨留下,你请回吧。”朱儁下逐客令。

    荀攸愣住,这是要闹哪样?

    “并州危急,不能再拖,还请老将军即刻发兵。”

    朱老将军依旧无视他,挥挥手道:

    “你走吧,不然老夫可就要将你留下了。”

    荀攸的心沉到了谷底,“老将军这是何故?莫非要抗旨不成?”

    “哼,天子不在,老夫的职责就是守卫洛阳!”

    朱儁语气提高了八度。

    他严重怀疑这封圣旨的真实性。

    没当面拆穿是因为他不相信荀彧等人会乱来,甚至没个分寸。

    并州可能出变故,他猜到了。

    可上午才有十名轻骑闯进洛阳,下午朝廷就拿出了圣旨。

    天子的诏令能从兖州飞过来不成?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天子提前制定了诏书。

    但结合京师的异动,可能性并不大。

    他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把兵调走了。

    尤其是他刚收到一系列消息,杨府有人离开洛阳,奔向三辅地区,摆明了就是找丁原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