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 第251章 好到没边了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251章 好到没边了

    第251章 好到没边了

    殿中所有人的目光落在贾诩身上。

    贾诩这次并未躲避视线,深深的吸了口气后,开始有理有据的提意见。

    “陛下既要改革军制,杜绝战斗力低下、调度混乱等情况,其中还有重要一环,不得不重视。”

    “监军御史,是朝廷派往军队中监督将领、确保执行朝廷命令的官吏,负责监察军纪、协调军政,有时干预指挥,其核心在于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

    “然而发展到如今,监军御史的职责逐渐被刺史取代,大军出征到何处,何处刺史便行监军之权,此方法虽然简单,实则会破坏陛下设立的地方三官之制。”

    “臣以为,在汉军中,恢复监军御史及相干制度,由御史台派遣监军御史持符节为证,符即虎符,凡重大军事调动,必出示虎符,节有两指,一为竹使节,用于一般军事调动,二为陛下给出征将帅或执行军令的御史凭证,持节者有权行使军令,执行军法,以遏制将领统兵在外过久,滋生异心。”

    “同时,此制度还有以下好处,若军队在外,遭遇重大战事,奏疏来不及送达洛阳,统兵将军能和监军御史达成一致意见,便可暂代朝廷紧急调动军队,待朝廷诏书送达,再进行下一步行动。”

    贾诩一口气说完,殿内郭嘉荀彧等人,都连连点头。

    制度规范虽是好事,问题是会极大遏制主将权利。

    比如在并州的孙坚,就说他私自调动大军,跑到西河去和胡人打决战,就是死罪!

    他真有错吗?收复西河,对朝廷来说是利好之事,战机稍纵即逝。

    未来规范了制度,恐怕会错过很多类似的战机,而有监军御史在,和统兵将军达成意见后,就能获得实际上改制前统帅的权利,完成军队调度,先行出击,再送奏疏。

    刘辩经过短暂思考,觉得可行。

    为保军队忠诚,他还考虑过灵活调动将军,可那样容易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战斗力有一定程度的削减。

    不如每隔一段时间,调换监军御史。

    御史台未来会养一大批人,不管是巡查地方还是军队,都是他们的任务,就算调动再频繁,也有人可派。

    玩弄人心方面,果然还是贾诩更懂。

    “准!卿接着说。”

    贾诩松口气,脸上多了些光彩,继续道:

    “其二,陛下所言,州军以州牧供给粮饷,有利有弊,短期来看,因陛下文治武功,利大于弊,可一旦长久,不利于后世之君。”

    “民间有谚语,有奶便是娘,长此以往,朝廷对州军掌握度必遭削减,而州牧一旦私下要挟都督,不满足桌下交易就减少粮草,全军命脉被握,都督必遭受起制约,除了造反难以反制。”

    “臣以为,新钱便于流通,不应该由旧眼光看待,各州郡缴纳足额赋税后,再由朝廷拨给州军钱饷,而粮食不便于运输,由州牧拨给最好。”

    “其次,关于拨给粮草数量,应当由朝廷按州军数量进行规划,诏书下发到州牧手中,令其准备粮草,也就是说,州牧对于州军粮草的供给,只是执行者,而不是决策人,防止有心之人,滥用权利压制都督。”

    玩弄人心的高手!

    刘辩都没想到这茬,不得不说,贾诩说的很有道理。

    州牧有乱搞的权利,一旦遇上敢乱搞的人,三权分立的初衷就成了空谈。

    必须保证他们三方既相互依存合作,又处在平等地位,相互制约,利于朝廷。

    刘辩拍板,“好,就按此言,原本州牧直接拨给州军的钱,上缴朝廷,再由朝廷统一分配,至于粮草,就地调拨。”

    “陛下圣明。”谋士们一齐拱手。

    刘辩对于有理有据,且能看到好处的谏言,向来全力支持。

    “卿不是说有三条谏言吗?继续说。”

    “第三,陛下所忧裁军之事,臣认为是小事,首先,参军之人,多为糊口养家,若非不得已,恐怕没多少人愿意在战场搏杀。”

    “陛下为何要裁了他们呢?将他改个番号,如繁荣军、商军,下令到各地州郡,开起数以百计的国坊,粮饷按照曾经的标准照发,想来非但不会生乱,还会让他们内心满怀欣喜。”

    “最多只需要一年,陛下便可轻而易举的取消番号,让他们归于正常生活,同时陛下收获遍地赚钱的生意,国府日进斗金,他们赚来的钱,又成了其他大军的粮饷。”

    刘辩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好的没边了。

    贾诩的这几条建议,简直太棒了!

    “准,都准,尚书令起草诏书,择日与三公九卿敲定最终方案,由太尉领衔,太师、御史大夫、尚书台多方配合,确保政令通达,不尊旨意者,朕找他算账。”

    “喏!”

    到此,该商议的事都商议完了。

    接下来就该荀彧杨彪他们,铆足劲去干事了。

    待他们退下,刘辩回了后宫。

    陪皇后吃饭!光顾着给王允他们夹菜,自己还饿着肚子呢。

    白天抽空陪陪皇后,晚上陪陪蔡琰,日子过的还算清闲。

    ……

    改编之事,迫在眉睫。

    对于三公九卿来说,各自能捞着皇权下放的权利,再加上那一顿家宴,没有不好好干的道理。

    大家聚在一起吵吵,吵的不是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而是怎么改,从哪开始改,对朝廷最有利,影响最小。

    难得有此情形。

    最终敲定的结果是,五虎军、五子军等需要上将军担任校尉的军队先缓缓,等天子年前册封完诸将再说。

    先从州军及备倭兵开始。

    屯田都尉枣祗得以参会。

    兖、徐、豫三州,各自以都督改编军队,起兵兖州军、徐州军、豫州军各一万五千,下辖五个营,由太师王允挑选地方搭营,御史大夫陶谦派遣监军御史,尚书令荀彧起草诏书。

    其次,豫、徐二州,原刘备人马中的精锐,改编为大汉边防第一、第二军,各自下辖五个营,分别提拔黄忠、张飞为第一、第二军将领,封号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