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 第356章 他去时的路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356章 他去时的路

    曹操合上文书,立刻有了决断。

    “不绕路,由陇关而行!”

    陈宫三人傻眼,许攸急劝道:“陇关栈道已毁,绳索尽断,大军如何通行?”

    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莫说是叛军和羌人,就是有山匪据关而守,都有他们好果子吃。

    陈宫、徐庶表示赞同。

    曹操沉默了一会,幽幽的说:“袁本初当日走的便是此道,与叛军奋战收复了关隘,应当不存在敌人。”

    极有可能是一座空城。

    袁绍肯定不会隔着百里荒漠,在这驻留一处飞地。

    几人面面相觑,许攸反驳道:

    “绝无可能,袁绍仅有三千弱旅,此地若是叛军占据,如何攻得?”

    曹操不知,袁绍的奏疏极为简短,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怕是都是一场惊心动魄,要去实地看了才知道。

    正好这时,沮授快马来报。

    “报,曹公,斥候于陇关发现情况。”

    众人相视一眼,曹操果断下令,“诸位随我前去查看。”

    一行人跟着曹操挪转,逼近陇关后,眼前的雄伟除了让人惊叹外,还有一幕让人惊奇。

    关顶高竖汉字大旗。

    真被袁绍收复了,还分兵握在了手中。

    众人内心复杂到久久说不出话。

    很难想象,当初袁绍是如何领着人马,顶着自上而下的箭雨,带着将士贴着百丈悬崖向上爬,将陇关打下,获得兵出西关的资格。

    曹操许久才平复心境,沮授沉声提醒道:

    “狼烟起了。”

    定睛一瞧,果然如此,乌黑的烟尘滚滚升腾,关中守军怕是将他们当成了敌人。

    曹操赶紧道:“派人前去交涉,探明情况。”

    一番交涉,花费不短的功夫,双方误会解除。

    伴随着吱呀声,索桥被重重放下。

    曹操得以领着少数兵马,先行靠近此城。

    安保方面,赵云提着银枪随同,警惕的盯着城墙上的动静。

    一路来到关门,眼前更震惊的一幕出现。

    入眼尽是身着破损汉甲的汉兵。

    他们形如枯槁,破甲下红衫发黑,人人皆有一面花白的长胡。

    随着曹操缓缓驾马走近,关兵逐渐摘下头盔,入眼全是银发。

    曹操内心震撼,赵云斜竖的枪尖缓缓放下,逐渐没了警惕,变为别在身后。

    赵云注意到老兵阵中有四面褪色的军旗。

    陌刀卫,旗帜下的关兵最老,其中大多数人身形佝偻,人人提着一把丈二陌刀,刀柄刻斩杀羌酋数,赵云仔细观察,发现有人刻数二十七。

    神弓营,独目跛脚者过半,但此刻都站着挺拔的军姿。

    掘子军,双臂刺青陷阵旧痕,他们的武器是……鹤嘴锄。

    火鸢队,看不出是做什么的,但不少人须发焦卷,面部有灼伤,应当是以火油守关的将士。

    四大营加起来不过一两百人,无一年轻人。

    震撼之余,曹操扭头吩咐道:“传令全军,此地无恙,依次过关,向凉州挺进。”

    赵云抱拳:“喏!”

    前方出现两名相互搀扶的老者。

    一人还算精神,另一人似乎已经气若游丝,强撑着病体穿上甲胄来迎接。

    曹操抬手挡着阳光,定睛一眼,面色顿变,立刻下马。

    左边那人他不认识,右边那人他熟悉。

    盖勋!

    曾在凉州为大汉奋战,立下赫赫功勋,后董卓离开凉州企图进入司隶,盖勋拖着老迈的身体坚决反对,遭受排挤打压,自此销声灭迹。

    情况看着很不好之人便是盖勋。

    曹操快步下马,其他人跟上。

    除了曹操没人认识两人。

    曹操上前抱拳,态度出奇的尊敬。

    “盖公。”

    盖勋抽回被搀扶的手,颤颤巍巍的将曹操托起来,咳嗽好几声才道:

    “汉……汉军……老朽眼花了不成?”

    “盖公,我是阿瞒啊。”曹操声音沙哑。

    阿瞒?

    盖勋眼睛恢复些神采,上下打量着曹操,刚想说话,又开始剧烈咳嗽起来。

    曹操急了,起身搀扶着,正准备帮忙拍拍背,旁边老者阻止道:

    “莫要上手,元固公生了背疽,只在旦夕了。”

    曹操手一抖,心里更加难受。

    盖勋和皇甫嵩是好友,与朱儁更是关系莫逆。

    曹操以前没少受恩惠,却不曾想……

    此时,他只能小心翼翼的扶着盖勋,这副状态肯定是说不出什么话,只能将视线投向那名说话的老者。

    老者叹口气,自我介绍道:“老夫名为段崧。”

    曹操浑身一震。

    陇关都尉段崧,名将段颎族弟。

    永和五年(140年),随段颎击烧当羌,首战斩首十七级。

    建康元年(144年),参与平定马勉起义,获‘勇冠营门’旌旗。

    延熹六年(163年),湟中之战重伤,左腿植入青铜髓钉。

    建宁元年(168年),负伤调到后方,任陇关都尉。

    中平二年(185年),拒绝董卓征调,言吾刃只向羌胡,不染汉血。

    他还活着!

    那些老兵又是怎么一回事?

    曹操对他尊敬许多,随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都是怎么回事?”

    提起这件事,段崧痛心,哀叹道:“老臣有愧于先帝,有愧于天子,有罪于社稷,未能守住陇关,致使中原之祸。”

    他抬袖擦着眼角泪痕,指着那些老兵,哽咽着继续说:

    “三十六部叛军兵临陇关,老夫率领他们守卫陇关,奋战一月,不敌溃逃,叫三十万逆贼入关。”

    “后闻听陇关再起战火,见袁家袁绍爬涯血战叛贼,老夫便归家收拾旧甲参战,陇关收复后,袁家小子以此征召旧兵。”

    “我的老弟兄多数养好伤势来投,袁家小子又请元固公来主持大局。”

    “去年夏季,袁家小子留我等老骨头守关,穿越百里荒漠,率军西去,至此了无音讯……”

    曹操喉咙发堵,转身看向那群身着破甲的老兵,半晌没说出话。

    汉室颓微,非一朝一夕。

    朝廷哪顾得上陇关?这些老兵在此地早就被遗忘,他们却在这里顶住了王国叛军一月之余。

    恍惚了许久,曹操心情沉重,神色复杂的自语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没了在三辅时的信心,不再有搭救袁绍的雄心壮志。

    他不敢自比袁绍,甚至连与老兵们比较的资格,自认为都不够格。

    感慨间,段崧拉住他的手,声音竟也颤抖起来:

    “曹家小子,你莫非是新任的陇关都尉前来接防的?可有问罪圣旨带来,老夫愿往洛阳受罪。你带来了多少人马?”

    说这话,段崧不放心的打量起赵云等人,“陇关地处要道,中原之屏障……看你的人马,虽人数不多,但胜在精神,若有圣旨,将此关交给你,倒是能放些心,就是可惜了袁家那小子,此入凉州,怕是尸骨无存。”

    段家曾镇压一州,羌胡不敢抬头。

    只可惜岁月不饶人,如今的凉州对汉人来说,无异于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