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 > 第131章 太监崛起

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 第131章 太监崛起

    京师,朱瞻基正在批阅奏章。

    一大摞一大摞的奏章,仿佛怎么批都批不完。

    他还记挂着他的“威武大将军”,今天打算拿它与“金翅虎”斗个高下的,结果却被国事烦扰,批奏章哪有斗蛐蛐有趣啊?

    又翻开一本,是南京户部奏请为苏松二府降低赋税的。朱瞻基扫了一眼,内阁票拟的是“国初以来,赋税以苏松为最,历来积欠已逾千万石,今民户逃亡日多。当准其所请,命户部厘定征额。”

    朱瞻基想了想,觉得合适,便批示“准奏,着户部厘定,内阁复核后奏来”。

    又翻开一本,是水灾请求免除来年赋税的。朱瞻基想也没想,批上准奏字样。

    又翻开一本,是弹劾杭州知府吴添的。

    朱瞻基把笔一搁,随侍的太监金英忙上前给朱瞻基揉肩膀、按摩太阳穴。

    “皇爷累了吧,歇会。”金英谄笑道。

    立时有小太监端上来已经筛好了的茶,温度也刚刚好,朱瞻基拿到嘴边就喝。

    “太没趣了,也不知道我父皇这么多年监国是怎么过来的。”朱瞻基抱怨道。

    金英挤出几滴泪来:“先帝就是太操劳了,累了这么多年,身子都熬坏了,要不怎么会突然宾天呢?”

    朱瞻基看了一眼金英,“有道理!”

    金英连忙笑道:“偏殿已经给您都备好了,要不玩一会再来?”

    朱瞻基刚要答应,却有太监来通报,太后在过来了。

    朱瞻基痛苦地叹了口气,只好又装模作样拿起奏章又看起来。

    太后张氏进得御书房来,朱瞻基假装搁下笔和奏章,实则一个字未批,摆出笑脸来,急匆匆出迎道:“孩儿拜见母后。”

    张氏道:“忙着呢?那我坐一会就回。”

    朱瞻基笑道:“这不天天都这么忙,不差这一会。”说罢,伸个懒腰、踢了踢腿,活动下身子。

    抱怨道:“母后你别说,处理政务是真的累人。”

    张氏白了他一眼:“尽耍嘴皮子,这满天下不知道多少人盯着你那椅子。你要是不用功,当个好皇帝,就有人想着换你下来。”

    朱瞻基忙敛起笑容,“母后教训的是,儿臣一定铭记在心。”

    张氏又冷冷道:“你们这些当奴婢的,少带皇上玩耍,误了国事,哀家唯你们是问。”

    金英等太监们惊恐万分,伏地请罪,连道不敢。

    朱瞻基跟张氏坐在一张榻上,跟她说些好话,总算把这一关给过了去。

    “我听说你近来总去皇后那儿?”张氏讲完了国事,开始问家事。

    朱瞻基讪笑:“皇后是中宫,皇帝常去也正常吧?”

    张氏没好气道:“我不是让你冷落皇后,但这一大家子妃嫔呢,都得一碗水端平。这个哄一哄,那个送个玩意什么的,都好好的,那才叫好皇帝、好丈夫。胡贵妃有喜了,你也不能整月的不去她那儿,时不时该去探望探望。”

    张氏最初是中意胡氏为太孙妃的,可惜被游说后,最终还是选了孙氏。孙氏是她母亲那边推荐来的人,她可不想母亲的手伸进后宫里来,外戚势力太大对她并没有好处。

    “娘,儿子知道的,只是最近比较忙。交趾在打仗,又要到处调兵调粮,哪里得闲了?”朱瞻基使出当儿子的撒娇功夫,果然把太后给哄好了。

    张氏起身,打算走了,临走悠悠道:“其实我觉得吧,御人跟御国家是一个道理,讲究一个‘平’字,后宫平则家和,朝局平则国兴,皇帝你说是吧?”

    朱瞻基忽然觉得老娘这么多年老爹的贤内助不是白当的,这句话总结得太有水平了。

    送走了张氏,朱瞻基望着一桌子的奏章出神。

    金英小声地提醒:“皇爷?”

    朱瞻基突然说道:“金英你识字吗?你来帮朕看奏章。”

    “啊?”金英忙跪地道,“咱大明有祖制,太监不得干政,奴婢可不敢。”

    朱瞻基沉默了,他翻开刚刚没批的奏章,问道:“杭州知府吴添这个人听过没?御史参他枉法、贪赃几桩大罪。”

    金英小心地答道:“要不看看阁老们是怎么说的?”提醒朱瞻基让他看看内阁的票拟。

    “哼,阁老阁老,没有阁老,朕就不会处理国事了吗?”朱瞻基有些恼怒。

    金英连忙又告罪。

    朱瞻基这话还真说的不对,没有内阁,他还真没法处理国事,他满打满算当太子都没满一年,仁宗当皇帝前可是干了二十年的监国的。

    经历朱高煦叛乱后,他冷处理了张辅,又以打击腐败为由整治了一番勋戚武将们,加上交趾接连战败,损兵折将,武将们势力一落千丈,文官集团权柄日重。

    现在,朱瞻基发现自己离开了内阁,已经没法很好地指挥六部了,永乐以来的文武平衡的天平已经被打破了。

    “金英,你识字吗?”朱瞻基又问。

    “奴婢识字。”金英小心地答道,朱重八那会可是规定过太监不得干政的,不然会杀头。

    朱瞻基突然指着一大摞的奏章,笑道:“多叫几个识字的太监来,先帮朕看完一遍奏章。像一些小事,就不必奏闻了,按内阁票拟朱批即可。那些大事呢,都开列于条陈上,报于朕,朕再看哪件事顶顶重要的,再亲自朱批。”

    朱瞻基正为自己这个天才的好主意兴奋不已,金英却道:“奴婢倒是识字,可要说是代皇爷批奏章,那可万万不敢,万一写错了字或是批错了,那可就误了皇爷的大事了。”

    朱瞻基沉吟道:“有道理,应该先给你们弄个学堂,你们再挑几个读过书的太监,我让翰林们给你们讲学,你们通了诗书、知晓了经义,就不至于犯错了。”

    此时的朱瞻基丝毫没有意识到此举会给大明朝带来什么,不过此时的金英心中却是惊涛骇浪。

    代皇帝批红啊!这么多大的权柄啊!

    郑和、侯显他们这帮永乐老太监率船队下西洋算得了什么?批红,那可是皇帝的权力啊!

    “奴婢马上去办。”

    开办内书堂之事在朱瞻基与金英的几句话间就此议定,王振听说此事后,敏感地意识到内书堂绝没有像外面说的那么简单,绝非只是让太监们识点字就罢了。他托人给崔宏送了重礼,想进内书堂读书。

    崔宏知道王振是赵辉的人,痛快地将礼物收下了,笑道:“王管事在都尉麾下干得好好的,再过几年,将来兵仗局大太监舍你其谁?如何还要读什么书?”

    王振笑道:“奴婢先前也略微识些字,现在愈发觉着读书有用哩。”

    崔宏在袖子里掂了掂王振的礼物,笑道:“小事一桩,咱家便替你跟金英言语一声。”